◎文/陳泰山
諸葛亮的教子智慧
◎文/陳泰山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千百年來,諸葛亮這個名字已然成為智慧的象征。作為后人敬仰的智者,他是如何教育自己后代的呢?
諸葛亮早年無子,曾把其兄諸葛瑾的兒子諸葛喬過繼為嗣。直到46歲生了第一個兒子,取名諸葛瞻,中年得子的喜悅之情可想而知。諸葛亮在忙于國事的同時,對于兒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關心。他曾在給兄長諸葛瑾的信中談到了對兒子的看法。“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彼环矫鏋閮鹤拥穆斆骺蓯鄱械礁吲d,一方面又擔心兒子早熟長大后恐出息不大。這種矛盾的心情反映了諸葛亮對兒子前途的關心,充溢著父愛親情。
著名的《誡子書》,就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胺蚓又校o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這封家書沒有從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一些大的方面談起,而是在具體事情上體現(xiàn)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雖然僅有短短86個字,但對為學、做人有著精簡而且具體的忠告,不但講明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
后世學者稱:“諸葛亮一生的學問匯聚于這一封家書之中?!薄墩]子書》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千古絕唱。
諸葛亮不僅以此教子,他的一生也是以此為戒。諸葛亮青年時代隱居隆中,勤奮治學,博覽群書,過了十年的耕讀生活。與此同時,他廣交名士,博采眾長,看似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實則洞察天下大勢,正是這種“靜”的功夫,使他從一個普通青年逐漸成長為識時務的俊杰,被時人稱為“臥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有感其誠,提出著名的“隆中對”。此后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開始在東漢末年書寫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輔佐劉備從弱勢起家到三分天下。印證了儒家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思而后能得?!?/p>
諸葛亮在蜀國丞相位置上有13年之久,身居高位,生活儉樸,他曾上奏后主劉禪一道表章:“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別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他做到了“及卒,如其如言”。有人說這是古代高級官員的家庭財產(chǎn)申報表。中國古人講:“儉,德之共也,奢,惡之大也?!眱€德思想是古代名士所崇尚的品質和信念。“儉以養(yǎng)德”不僅是諸葛亮對前人智慧的總結,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是他自己齊家之道的概括。青年時代的躬耕生活,讓他體驗到了生活的苦難,知道物力維艱,從而養(yǎng)成了反對奢侈、提倡節(jié)儉、廉潔奉公的品格和作風。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諸葛亮可以說是完美的體現(xiàn)者,他也是理想人格的典范。1800多年后的今天,人們也不曾忘卻。歷史記載,桓溫征討蜀地,遇見了諸葛亮當政時期的小官吏,已經(jīng)有一百多歲了?;笢貑査骸澳阌X得現(xiàn)在有誰比得上諸葛丞相嗎?”小官吏回答道:“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也沒覺得他有多么了不起。自從諸葛亮去世以后,再也沒有見過能比得上他的人了。”
諸葛亮從一介布衣到一代名相,一生清廉,不重名利,為興復漢室嘔心瀝血,六出祁山,直至喋血五丈原。他傳世的作品很少,卻非常有名。其中之一是《出師表》,體現(xiàn)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忠君愛國思想的極致。而《誡子書》則體現(xiàn)的是他為人處世、為學教子的智慧。
《誡子書》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他的后世子孫從中獲益,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