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泰山
許衡教子
◎文/陳泰山
據(jù)《元史》記載,少年時代的許衡正處在蒙古滅金、滅宋的戰(zhàn)亂年代。一年夏天,許衡與一群人一起去河陽縣,大家在烈日下行走,又饑又渴。正在一籌莫展之時,同伴忽然發(fā)現(xiàn)不遠處有一棵枝葉茂盛的梨樹,眾人紛紛爭搶去吃梨,唯有許衡不為所動。眾人問他為何不吃,許衡回答說:“主人不在,不能隨便拿人家的東西?!北娙硕夹枺骸霸谶@兵荒馬亂的年代,到哪里去找梨的主人?”許衡卻回答說:“梨樹無主,吾心獨無主乎?”這個故事至今仍經(jīng)常被引入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書籍。
許衡是元代初期的名臣,著名的儒學大師。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他教育后代的家訓比較集中地體現(xiàn)在一首著名的《訓子》詩中。“干戈恣爛漫,無人救時屯。中原竟失鹿,滄海變飛塵。我自揣何能,能存亂后身。遺芳藉遠祖,陰理出先人。俯仰意油然,此樂難擬倫。家無儋石儲,心有天地春。況對汝二子,豈復知吾貧。大兒愿如古人淳,小兒愿如古人真。平生乃親多苦辛,愿汝苦辛過乃親。身居畎畝思致君,身在朝廷思致民。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圖茍且功名新。斯言殆可書諸紳?!?/p>
許衡生活在宋金元滄桑巨變的特殊時代,當時不少知識分子因懷念亡宋或亡金而不愿為元朝統(tǒng)治者服務,而許衡看到生靈涂炭、人心思治,遂以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迎接社會變化。仕元為官后,他說服統(tǒng)治者“行漢法”“施仁政”,為元朝制定了官制和禮儀等一系列典章制度。許衡告誡兒子,要正確對待社會變化,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他要求兒子要以忠君濟民為己任,不要貪圖功名富貴,并要兒子將此作為座右銘牢記不忘。忠君思想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但濟世愛民的思想?yún)s在每個時代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許衡在寫給兒子的信里,也注重講述一些讀書做人的道理。他在寫給長子許師可的信中寫道:“《小學》 《四書》,吾敬信如神明。自汝孩提,便令講習,望于此有成,他書雖不治,無憾也。今殆十五年矣,尚未成誦,問其指意,亦不曉知,此吾所以深憂也?!?/p>
許衡是按照傳統(tǒng)社會的人才培養(yǎng)標準,力求從小就注意孩子思想品德的養(yǎng)成。他對朱熹《四書集注》極為推崇,對兒子讀這幾本書“尚未成誦”深為憂慮。許衡在信中談道:“我生平長處,在信此數(shù)書;其短處,在虛聲牽制,以有今日。今日之勢,可憂而不可恃也。汝當繼我長處,改我短處,汝果能篤實,果能自強。我雖貴顯云云,適足禍汝,萬宜致思。”
許衡注重對兒子優(yōu)良品德的養(yǎng)成訓練。他強調(diào),教育是“教人自上臨下之道”,“上知所以臨下則下順,下知所以事上則上安”。許衡認為考取功名需要學習,但學習并非僅僅為了功名,如只將學習視為晉身之階,那么即使獲得高官厚祿,也會因心術不正而導致“謗怒于天下”,甚至“殆其生不能?!?。他厭惡當時官場風氣,注重在實踐中提高。在他的教育下,許家子弟處世謹慎,自幼就養(yǎng)成了恪守道德準則的品行?!对贰贩Q,由于這種從小的“養(yǎng)正”教育,“庭有果,熟爛墜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在這種優(yōu)秀家風的影響之下,許衡的兒子都繼承了他的品德,為官很有操守。
許衡不僅善于教子,而且善于育人。他長期擔任國子監(jiān)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他以“樂育英才,面教胄子”為宗旨,故其門下有大批漢族和蒙古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則是“因覺以明善,因明以開蔽”,即循循善誘,潛移默化。在許衡的熏陶教育下,“數(shù)十年間彬彬然,號稱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門下矣”。許衡通過傳道授業(yè),促進漢、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使中原文化在元代得以弘揚和傳播。許衡的品德言行為人所推崇,被后人譽為“元朝一人”。有當代學者這樣評價:“時至今日,我們在為中華文明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曾間斷的文明而自豪的時候,最不應該忘記的一個人,那就是許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