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周游
昭君的變化
○江蘇 周游
終于,我走進了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的內(nèi)蒙古大草原,走進了那別有風味的蒙古包,聽到了那渾厚動人的馬頭琴,看到了剽悍的賽馬,嘗到了飄香的奶茶……此刻,我正走近位于呼和浩特城南大黑河畔的青冢。青冢歷經(jīng)風霜雪雨、飛沙流石,歷經(jīng)時代的變遷、歷史的云煙,依舊傲然兀立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在飆風拂北斗、飛雪彈長城的悠悠千載的咽咽琵琶聲里,幾經(jīng)損毀、幾經(jīng)修繕,至今芳草萋萋、祭花點點,唁箋如雪、游人如織。青冢的主人,就是姿容足以落雁、名垂青史的王昭君。
“青?!币辉~,出自《杜詩注解》:“北地草皆白,唯獨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辈贿^,關(guān)于青冢,另有說法?!扼蘩脊P》說:“王昭君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作青色,故云青冢?!薄度奔o游》說:“塞外多白沙,空氣映之,凡山林村阜,無不黛色橫空,若潑濃墨,昭君墓煙垓朦朧,遠見數(shù)十里外,故曰青冢。”烏蘭夫題寫的“青?!眱蓚€大字就豎在墓前。進得墓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九六三年董必武題寫的《謁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墓基及墓道兩側(cè)碑碣林立,鐫刻著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的詩文題詞。墓道兩旁挺拔的白楊與陵寢周圍的松柏花草形成鮮明的對照,儼然出殯所用的經(jīng)幡獵獵迎風。墓前還雕有并駕齊驅(qū)的雙騎塑像,馬背上的人物自然是昭君和呼韓邪單于。馱滿故事的銅像肩披殘雪、懷裹寒霜、額頂冰屑,卻熠熠生輝的沐浴在金色的朝陽里。塑像底座上有蒙漢兩種文字題刻的“和親”二字。遙想當年,那些昏庸無能的統(tǒng)治者們打不過匈奴,竟然物色美女進行性賄賂,且美其名曰“和親”,用“美人計”緩和矛盾,如此救國安邦,邦能安否?
昭君墓園不大。墓道入口有平臺及階梯貫穿,第二層的平臺和墓頂上各建有一個斗拱飛檐的傘亭。顯然,目前的昭君墓得到了應有的修繕與改進,墓基周圍砌上了石質(zhì)的圍墻,密植了大量的松柏及觀賞樹種,整修了草坪和花壇,配上了相關(guān)的人物雕像。盡管時值北國的早春,默立的松柏頂風冒雪,郁郁蒼蒼。那些由人工噴水呵護的花草也紛紛在殘雪融融的陽光下抽芽孕蕊,給人一種既感動又吝惜、還略有賞心悅目的快感。據(jù)說,每逢秋來冬至,原草枯黃的季節(jié),唯有昭君墓上青草如茵,而且曦映霞照,景色各異,霧靄聚散,一日三變,“晨如峰,午如鐘,酉如[土從]”,孑孑塞外孤墳,平添許多神秘色彩。
站在昭君墓前,我驀然記起了清初劉獻庭所作的《王昭君》,詩是托為昭君的口吻寫的:
六奇已出陳平計,五餌曾聞賈誼言。
敢惜妾身歸異國,漢家和策在和番。
這首詩寫漢朝的君臣沒有正當?shù)姆椒ê妥銐虻牧α咳Ω稊橙?,而只知道用美人計。西漢高祖年代,陳平曾經(jīng)六出奇計使?jié)h轉(zhuǎn)危為安。其中之一是高祖在平城被匈奴圍困,陳平派人去游說閼氏而得以解圍?;缸T《新論》揣測,陳平是說漢朝準備向單于進獻美女,閼氏生怕漢家美女奪去她的寵愛,就請求單于撤兵。文帝時代,賈誼曾經(jīng)建議用五種誘餌來控制單于,其中第三種誘餌就是“賜之音樂婦人,以壞其耳”。由此可見,以美人計來緩和外侮,乃是漢朝的祖?zhèn)髅胤?,那么,昭君豈敢愛惜自身而不遠嫁異國呢?這首詩征引古事,聯(lián)系自身,委婉但又辛辣地嘲笑了統(tǒng)治階級的無能。
已經(jīng)兩千多年了,但是關(guān)于昭君出塞的傳說,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歷代文人似乎無不為之垂青,或?qū)懺娮髟~,或?qū)懶≌f編戲劇??傊丫鋈?,有關(guān)她的文學作品猶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
昭君國色天香,可謂絕代佳人。昭君被選入宮作為待詔掖庭,按理很快就能成為元帝的寵妃;但因當時宮廷畫工毛延壽向昭君索賄不成,便在她的畫像上做了手腳,把一個絕色美女畫得倒有幾分丑陋,自然未被元帝看中。所以入宮幾年,元帝還不知道宮中有這么一位艷冠群芳的佳人,昭君也只得在宮中默默地虛擲著自己的青春。
一個偶然的機會,元帝見到了昭君,她那光彩照人的形象強烈震撼著元帝。元帝與她一見鐘情,將她封為后妃。兩人情深意濃,恩愛異常。
自然,元帝要追查昭君被冷落幾年的原因。這樣,毛延壽的陰謀敗露了。他料到自己難免一死,于是潛逃到西漢的敵國——匈奴那兒。為了破壞漢匈關(guān)系,同時報元帝欲殺他的仇恨,他精心畫了一幅昭君的畫像,獻給匈奴單于,挑唆匈奴單于興兵南下,指名要娶昭君。
那時,西漢國勢早已衰微,匈奴大軍壓境,朝中既無精兵,又無良將。元帝只有兩種選擇:要么獻出愛妃,這樣可保兩國和平相處;要么舉兵抵抗,到頭來別說昭君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難以保全。無可奈何之下,元帝只好被迫就范,交出自己的愛妃昭君。
昭君為著國家的利益懷著一腔哀怨出關(guān)了。昭君是個烈性女子,不愿屈節(jié)奴事敵酋,在行至番漢交界處的黑龍江邊時,終于投江自盡。昭君之死,也震動了匈奴呼韓邪單于,他終于醒悟了。他認為這次興兵南下,實在得不償失,既未得到昭君,又與漢朝結(jié)下了仇隙。思前想后,之所以落得這般結(jié)局,全是毛延壽挑唆的結(jié)果。這等奸邪逆賊留著終是禍根,不如把毛延壽解送漢朝處置,與漢朝重修舊好。于是,呼韓邪單于將毛延壽押解漢朝,元帝終于將他斬首,以慰九泉之下的昭君。
以上是戲曲中關(guān)于昭君出塞的故事。
這個故事還有另外一種版本。作為“良家女”被選入宮中后,昭君無錢賄賂畫工毛延壽,毛延壽便把昭君的畫像故意畫丑,使其幾年不能接近元帝。后來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婚,元帝決定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也在其中。當呼韓邪臨行辭別時,元帝才第一次見到昭君,發(fā)現(xiàn)她竟是一個傾國傾城的絕代佳人。元帝后悔不迭,但君無戲言,如果此時反悔,勢必影響漢匈兩國關(guān)系,只好忍痛放人。昭君走后,元帝立即將毛延壽殺了。
關(guān)于昭君出塞的結(jié)局,除了上述投江自盡以外,還有幾種傳說。早期的傳說,昭君并沒有自殺,而是強忍悲怨,在匈奴默默地茍且偷生。后來的傳說又改為呼韓邪單于死后,昭君因不愿改嫁大閼氏之子而吞藥自殺。唐朝時則傳說昭君出塞后哀怨愁悶,郁郁而終。至于投江自盡的傳說,則是宋朝以后才出現(xiàn)的。
昭君確有其人。但是她并非像傳說或戲曲中所說的那樣,出身于名門閨秀。從正史中看,昭君,王姓,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秭歸縣)人。晉朝稱她為明君,是因為避晉文帝司馬昭的名諱而改的。后來傳說她是元帝的妃子,故也稱她為明妃。她的父親姓名、身份傳說不一,有的謂王穰,有的謂王襄,有的謂王忠,還有叫王長者的。至于其身份,傳說紛紜,但都沒有說他是朝中官員,正史也無記載。正史上說昭君只是一個在后宮待詔掖庭的“良家子”,即身家清白者的子女,元雜劇《漢宮秋》說昭君的父親平生以務農(nóng)為業(yè),應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漢朝有選送天下秀女入宮充當嬪妃的制度,昭君可能就是因為貌美而被南郡獻給宮廷。秀女們到了宮廷后一般暫住在掖庭,即皇帝的后宮里,等候皇帝召見,故稱為待詔。在待詔的日子里,這些人的命運尚在未卜之中。漢宮中等級森嚴,除皇后外,妾皆稱夫人,夫人中又依次分昭儀、婕妤、蛭娥、倍華、充作……十四個等級,而待詔的“良家子”因還未受到皇帝的封誥,身份尚未確定,其地位當在十四等之下。
昭君是在還未等到元帝召見的時候就出塞和親了。所以說,她在出塞前在宮中的地位連最低等級的嬪妃也不如。
關(guān)于昭君出塞,民間傳說毛延壽始終是一個罪魁禍首。千百年來他一直遭到人們的唾罵,可謂永世不得翻身了。他是一名宮廷畫工,論其畫技,自然是高超的。他雖是一個畫工,卻處在一個十分關(guān)鍵的位置。因為后宮佳麗無數(shù),元帝自然不能一一召見,只有憑借毛延壽所作的畫像,按圖召選。這樣,宮女的命運實際上就掌握在毛延壽的手中。他的筆只要下一點工夫,就會給你增色幾分,你就可能有機會被元帝選中。相反,即使你長得天仙般美麗,他的筆一歪,也會使你頓時變得幾分丑陋,那你一輩子也別想見到皇帝了。因此,宮女們都爭著向毛延壽行賄,希望他把自己的畫像畫得更美一些。而毛延壽偏偏又是個貪得無厭的家伙,他不但接受賄賂,而且還常常強索惡要。你要是不能滿足他的欲望,那你一輩子也別想見到皇帝了。昭君正是不愿行賄,乃至被冷落了好幾年,一直無緣與元帝見面。后來,毛延壽的卑劣伎倆終于暴露了,他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隋煬帝宮女侯夫人為此不平而作《自遣》:
秘洞扃仙賁,雕房鎖玉人。
毛君真可戮,不肯寫昭君。
其實,侯夫人嘆其不幸,也是嘆己命薄。傳說,隋煬帝晚年大興土木建造“迷樓”,遴選后宮數(shù)千宮女,而遺留后宮中的女子由是得不到見隋煬帝一面。侯夫人有超人的姿色,又有出眾的才華,卻未入選迷樓,難免同病相吟。從此,許多詩人由譴責畫工進而譴責君王周圍的小人,從而抒寫懷才不遇的憤懣。
行文至此,我不禁又想到了劉獻庭的另一首《王昭君》:
漢主曾聞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媸。
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這首詩就畫師立論,開門見山地指出畫師不足深論,主要是元帝昏聵糊涂,這并非偶然的失察,也非昭君一人的遭遇。后宮有多少如花一般的美人,由于沒有出嫁匈奴,皇帝就根本不知道罷了。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將毛延壽看作昭君悲劇的制造者。固然,毛延壽有罪,但是,如果把責任全推到他的身上,未免有些冤枉。誠如明末詩人高啟《王昭君》所云:
妾語還憑歸使傳,妾身沒虜有須憐。
愿君莫殺毛延壽,留畫商巖夢里賢。
像毛延壽那樣的畫工,本來只是“主人所戲弄,倡優(yōu)所畜,流俗之所輕”(司馬遷《報任安書》)的小人物,其行為全部由帝王來支配。如果漢元帝能像商王、武丁那樣,不畫美人畫賢人,不求美人求賢人,像漢明帝、唐太宗那樣,為功臣畫像,以激勵士氣,那么,又怎么會需要以昭君的美貌作為一種政治的禮品來換取國家的安寧?又怎么會有昭君出塞的故事發(fā)生呢?
如果毛延壽真是這么壞,自然是罪該萬死,死有余辜。問題是關(guān)于毛延壽的事跡,正史根本沒有記載。有關(guān)毛延壽的傳說,它的最原始的依據(jù),原來是幾百年后西晉人葛洪所寫的一本筆記小說《西京雜記》——
漢元帝后宮極盛,沒有機會同所有宮女見面,就讓畫工畫下每個宮女的姿容,元帝再根據(jù)畫像的美丑來決定是否召幸。諸位宮女為了取寵于元帝,紛紛用重金賄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也不下五萬。唯有昭君不肯賄賂,于是畫工有意將其肖像畫丑,使得昭君始終不被元帝召幸。后來,匈奴入朝,求漢朝美人為閼氏(即匈奴單于的皇后),元帝按照畫像點了昭君,讓她出塞。臨行前,元帝照例召見,才發(fā)現(xiàn)昭君的美貌原來是后宮第一,而且善于應對,舉止文雅。元帝非常后悔,想把她留下,但昭君名籍上已經(jīng)被冊封為閼氏,考慮到不能失信于匈奴,所以沒有重新?lián)Q人。昭君出塞后,元帝乃窮追此事。宮廷畫工皆被棄市,家產(chǎn)被抄沒時,家貲皆巨萬。被殺的畫工中有杜陵人毛延壽,他為人畫像,丑好老少必得其真。還有安陵畫工陳敞、新豐畫工劉白、襲寬,他們兩人善于畫牛馬飛鳥之勢,但畫人物圖像卻不及毛延壽。下杜陽望也善畫,尤善于布色,樊育也善于布色。這幾位畫工同日皆棄市。從此以后,京師畫工少了,技藝也不如以前了。
上面這段記載中并沒有說就是毛延壽把昭君畫丑了。傳說中之所以把毛延壽與昭君出塞聯(lián)系在一起,恐怕就是因為毛延壽的畫技最高的原因吧!
《西京雜記》本是好事文人掇拾而成的雜記,況且葛洪離漢朝年代也已久遠,很有可能他就是根據(jù)傳聞而記的,內(nèi)容是否真實,尚待考證。
其次,漢宮是否存在皇帝按圖召幸宮女的制度,也大成問題。因為從情理上分析,這樣做似無必要。宮女近在咫尺,是美是丑,只要將她們招來一看,豈不一目了然?何必舍近求遠,舍簡就繁,非要先將她們畫成肖像,然后再按圖召選呢,這豈不是多此一舉嗎?
總之,毛延壽其人及有關(guān)傳說,缺乏真實根據(jù),但它卻啟發(fā)了詩人的靈感??磥恚_實被后人冤枉了。
傳說,昭君出塞是因匈奴大兵壓境,強索昭君,元帝被迫做出的無奈之舉,這恰恰與事實相反。那時,匈奴并不強大,而且漢匈關(guān)系也很好。因為自漢武帝開始,就曾三次派衛(wèi)青、霍去病率兵大規(guī)模反擊匈奴,匈奴受到沉重打擊,一蹶不振。匈奴主力逐漸西遷。后來,匈奴貴族內(nèi)部又發(fā)生分裂,呼韓邪單于投降漢朝,自愿稱臣,并率部徙居漠南光祿塞(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西北)。公元前三十三年,呼韓邪單于為了搞好與漢朝的關(guān)系,主動前來長安向元帝懇求和親。元帝自然非常高興,下詔改元“竟寧”,意為慶賀邊境安寧。昭君就是在這次出塞的。
傳說昭君是元帝的妃子。史載,昭君是自愿請行的。當時漢元帝曾下詔以待詔宮女五人賜給匈奴單于,而昭君因入宮數(shù)年,仍未見到元帝,青春虛擲,哀怨蓄積,乃自請掖庭令,請求出塞。因元帝根本未見過昭君,也就同意了。在呼韓邪辭行的宴會上,元帝才見到昭君,他萬萬沒想到昭君竟是如此艷麗動人的女子。元帝后悔不迭,但為了漢匈友好,只好忍痛割愛,賜昭君為單于閼氏(即匈奴單于皇后),并賜給她“寧胡閼氏”的封號。由此可知,昭君并沒有成為元帝的妃子。
昭君出塞以后的情況又如何呢?是不是像傳說中的那樣,或郁郁而終,或吞藥自殺,或投江自盡呢?都不是。正史關(guān)于昭君出塞后的情況記載得非常清楚:昭君成為單于閼氏以后,曾與呼韓邪單于生一子名曰伊屠智牙師,后封為右日逐王。不幸結(jié)褵二載,呼韓邪單于就死了。按照匈奴的習俗,夫死妻其子。也許昭君不適應這種習俗,曾上書漢朝,要求回歸故鄉(xiāng)。唐代白居易曾作《王昭君》一詩,記下了她尚未再嫁時候的希望: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峨嵋。
君王若問要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
漢朝使臣回去了,她希望這位使臣能為她傳去一個話兒:什么時候皇上能用黃金將我贖回去???當然,昭君并非典押,這只是表明她回歸祖國的迫切心情。對于一個漢族女子來說,再嫁先夫的兒子,該是何等的難堪!這思歸之心,雖是詩人的想象,可是誰能說出昭君不會有這種思想呢?“何日”二字,表達她希望是多么的迫切!當年,她以自己的“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后漢書·南匈奴傳》),連漢元帝也曾“大驚”(同上)。如今,畢竟徐娘半老了。因此,她不得不叮囑使臣:如果皇上問我現(xiàn)在的姿容,你可千萬不要說我不如當年在宮里那么楚楚動人哪。遺憾的是,這時元帝已于兩年前死去,成帝在位,他敕令昭君依從胡俗。于是,昭君又成了呼韓邪大閼氏之子復株累單于的閼氏,并和他生育二個女兒,長女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于居次。又過了十年,復株累單于也死,昭君之子伊屠智牙師死于爭位之中。長女須卜居次在王莽當政時曾回到漢朝入侍太后。綠林赤眉起義后,王莽被誅,須卜居次也受株連而死。至于昭君本人的活動,則不見于正史記載,亦不知卒于何年。昭君就像一只蝴蝶消逝在茫茫歷史中……
由于昭君出塞和親,使得漢匈人民和平相處了五六十年。為了紀念她,后人修建了這座高大的墓冢。歷史學家翦伯贊曾說:“在內(nèi)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座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保ā秲?nèi)蒙訪古》)而今,我佇立在青冢前,就想當年昭君那樣一個女子能從當年的長安騎馬到大漠,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不過,昭君出嫁匈奴,雖然有益于民族團結(jié),但是這種聯(lián)姻絕非愛情使然,只是性賄賂或性政治而已!
走出昭君墓旁的文物陳列室,我依依不舍地頷別青冢,坐上出租車,打開筆記本,閱讀剛剛從昭君墓碑上摘錄詩歌。昭君的故事早已定格在歷史深處,昭君的形象仍然變化在文學世界。面對史書,我們常??梢愿惺艿皆姼璧你裤?;面對詩卷,我們往往又可體會到歷史的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