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石
(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30)
論《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我國法治建設的啟示
李墨石
(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30)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民主共和性質的憲法性法律文件,在我國法治近代化的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從法律與政治的關系、法律移植和法律本土化的關系、法治精神和民主理念這三個方面來論述《臨時約法》對我國當代法治建設的啟示。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政治;民主;法治;改革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民主共和性質的憲法性法律文件,在我國法治近代化的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各種因素,這部法律一直處于一種尷尬狀態(tài),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實際上,近代中國和當代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臨時約法》并不過時,它對我國當代的法治建設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這些借鑒價值主要涉及法律與政治的關系、法律移植和法律本土化的關系、法治精神和民主理念等內(nèi)容。
眾所周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因人立法”的產(chǎn)物,“而‘因人立法’可能招致‘因人廢法’”[1]。一個國家的憲法應該尊重基本法理和基本政治原則,并且綜合考慮各方利益。顯然,《臨時約法》過多得被當時的政治局勢所影響,導致其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國家根本大法的職能,屢經(jīng)廢立,直至被當權者拋棄??梢姡杜R時約法》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時的立法者沒有處理好法律本身職能的發(fā)揮和政治的關系。
那么,法律和政治之間究竟應該保持怎樣的關系?
其一:政治不能過度操縱法律。當今中國的法治建設,應該綜合考慮各方利益,正確處理政治和法律的關系,盡量避免將政治任務強加給法律,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法律的政治包容性和適應性,以免步《臨時約法》的后塵。
其二,法律應該為一國政治體制或者政治原則提供法律依據(jù),以換取政治對法律的保障?!胺ǔ龊鯔唷彪m然不符合現(xiàn)代法治理論,但是它卻道破了在傳統(tǒng)中國甚至當今中國法律和政治之間的關系?;谖覈鴩椋杀仨殲檎误w制或者政治力量的合法性提供法律支持,這樣才能進一步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使社會各項活動“有法可依”。
綜上所述,我國的法治建設,要正確處理法律和政治之間的關系,既不能讓政治操縱法律,又要注意法律和政治的連接性,這是《臨時約法》給我們的啟示。
近代以來,飽受欺凌的中國人民逐漸產(chǎn)生自卑心理,慢慢出現(xiàn)了自我否定的傾向:否定自己的文化(新文化運動、文革),否定自己的道路(屢次以激進的革命戰(zhàn)爭改變發(fā)展方式以及完全照搬國外模式),甚至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國民性”。這種現(xiàn)象對我國的法治建設是影響深刻的,它使得我國在移植法律的同時往往忽略法律的本土化。如果在法治建設進程中過度依賴法律移植,而忽視法律的本土化,就會造成法律的“水土不服”,難以繼續(xù)發(fā)揮作用。改革開放后,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我國逐步制定了多部與時俱進、符合國情的法律,對移植而來的法律進行了很好的本土化處理。在我國今后的法治建設過程中,還應該將這種狀態(tài)繼續(xù)保持下去。
民主和法治,是中國人的希望,也是中國人的痛?!杜R時約法》是我國第一部民主共和性質的憲法性法律文件,它首次在中國確立了分權制衡的民主政治體制,是我國進行民主化改革和建設法治社會的一次偉大嘗試。雖然這部法律最終被廢止,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人可以永遠拒絕民主和法治。
那么,中國為什么需要民主和法治?
第一,從國家和法律的起源上說,民主和法治是人們天然的權利。人類是怎么從獨居走向群居的呢?很明顯,一個人的力量太弱小,無法對抗大自然的各種威脅,于是,人與人之間就產(chǎn)生了合作的需要,在這種趨勢下,單獨活動的人類逐漸走向群居,并最終形成一定形態(tài)的社會組織或者國家。而各項社會制度甚至法律規(guī)則都是這種合作的表現(xiàn)方式,其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讓人類處于更好的生存狀態(tài)。因為人類之所以從獨居走向合作,就是為了更好的應對各種生存威脅。如果某種合作方式不能使人們處于更好的生存狀態(tài),人們當然有權尋求更有利的合作方式甚至合作伙伴。在專制政治時代,人們之所以需要獨裁者,是因為獨裁者可以利用集體成員賦予他的力量維持集體秩序,保護集體的安全。但是,一旦獨裁者過分侵犯集體成員的利益,則有可能導致當前合作方式的破裂。民主和法治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普遍采取的新的合作方式,因為歷史和實踐證明,這種合作方式比人治和專制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又由于合作本來就是自由的,可選擇的,所以人們有權追求民主和法治,以獲取更好的生存狀態(tài)。因此,人們追求民主和法治的權利就是追求生存的權利,而求生權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天然權利。
綜上所述,中國的法治建設應該堅持《臨時約法》所確立的法治精神和民主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作為中國第一部民主共和性質的憲法性法律文件,對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這些借鑒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如何處理法律和政治的關系、如何推進法律移植的本土化以及如何踐行民主和法治的關系這三個問題當中。
[1] 沈橋林.《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之憲政經(jīng)驗述略[J].政法論叢,2013,01:93-102.
[2] 音正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缺陷[J].政法論壇,2000,06:140-145.
[3] 張蕾.歷史的抉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夭折淺談[J].成功(教育),2011,12:294-295.
[4] 張學繼.《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比較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1,11:118-122+159.
[5] 張學繼.從法理視角論《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缺陷[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63-68+109.
[6] 張國福.關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的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03:39-41+86.
李墨石(1992-),男,漢族,河北邢臺人,學生,法律碩士,西北民族大學法學法律專業(yè),研究方向:法律法學。
K258.1
A
1672-5832(2017)08-0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