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銘 邵璐瑤 吳越之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21004)
合作學習
——教育改革陣痛中的問題和改進措施
凌 銘 邵璐瑤 吳越之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21004)
新課程改革伊始,國家就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視為本次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1]然而,在此改革過程中,由于新型和傳統(tǒng)學習方式存在新與舊的沖突,產(chǎn)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新型的學習方式會在課堂和師生關(guān)系中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師生關(guān)系平等融洽,這些變化都是改革成功有力的證據(jù)。另一種則認為,在部分課堂上,學生也積極展開討論、探究、合作,但往往注重形式,過多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學生并沒有得到實質(zhì)性的發(fā)展和提高。[2]針對這兩種相反的觀點,就有必要先來認識三種新型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這三種學習方式的維度和深度是不同的,三者之間有共性也有個性。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主要的區(qū)別在于學習的個體數(shù),是個體學習還是同伴小組式學習;在具體實施時,一般采用交替式互換,互補優(yōu)缺點。探究學習是一種不同于學習者個體數(shù)的方式,它更強調(diào)的是一種深度,一種進入文本,出跳文本,源于文本,高于文本的學習方式。
本文著重探討合作學習在教學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和建議性改進方式。合作學習在20世紀 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憑其取得的進展性的進步而受到廣泛的推崇,作為一種異于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它在有效改善課堂沉悶氛圍,提高同伴小組成員之間互動度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合作學習于80年代被引入我國,并在新課標改革中再度得到重視,現(xiàn)成為了學校課堂推崇的學習方式。
目前合作學習在全國中小學開展得轟轟烈烈,但具體實施和成效是否顯著值得思考。
3.1 合作學習——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建設
合作學習強調(diào)學習者之間的相互促進。課堂合作要實施,還需要有合適的基礎設施的配備,簡單來說,圓桌可移動教室。與傳統(tǒng)的教室不同的是,課桌的可移動性為合作學習人數(shù)的變動提供可能,學生較易融入合作學習,平等地發(fā)聲,表達自己。然而,傳統(tǒng)教室與圓桌可移動教室相比,有一個優(yōu)點,節(jié)省空間,這對中國這個教育人口基數(shù)如此龐大的國家來說,是首選。有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中國中小學一個教室的學生有近四五十個,狹窄的教室沒有給學生多余的活動空間。
由此可見,在學校重新整修教室的同時,適當?shù)卣{(diào)整班額也是重中之重。合作學習小班化教育,是從精度或深度層面來發(fā)展的。為了更好地落實合作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國家層面應當積極擴大教育經(jīng)費的比額,為普通中小學配備更加優(yōu)良的教育基礎設施,提高合作學習的可行性。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積極督促地方學校進行教育基礎設施的改造工作,對改造工作有困難的學校進行更多的資金和技術(shù)支持。各級各類學校層面,應當積極響應教育政策,配合改造教室工作和校區(qū)擴建。
然而,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要在全國推行起來實屬不易,這樣試點就成了首選。首先在沿海,教育與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點進行試點,然后推行;將試點的經(jīng)驗運用于二期建設,向中部地區(qū)滲透推行。當改造的推行面擴大到一定程度時,國家資金改造應向農(nóng)村和偏遠落后地區(qū)傾斜,促進教育公平。以上措施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動工”,改革進程中也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改革進程慢,改革任重道遠。
3.2 合作學習——提高教師組織學習任務的能力
影響合作學習效率的因素除了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還包括教學組織者教師的影響。一個有組織的合作學習過程,需要教師對學習內(nèi)容有明確的把握,具體可分為,對學生布置難度適宜的學習內(nèi)容;對學習內(nèi)容下達明確的教學任務;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膸椭捅O(jiān)控。
難度適宜的教學內(nèi)容才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欲望,過于簡單和困難的問題都不能很好的發(fā)揮合作的作用。只有當教學任務具備能聯(lián)系學生已有技能和知識,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最易使學生產(chǎn)生合作動力。因此,教師應當在平時的備課中認真準備難度適宜,有合作意圖的問題。
其次是明確的教學任務。教師只有向?qū)W生明確闡釋學習任務使學生了解自己在合作過程中需要做的事情時,才能最大程度發(fā)揮合作學習的作用。因此,任務型教學尤為重要,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合作,學習效率高。
任何一項活動的開展,都不是完完全全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并沒有退居三尺,教師的監(jiān)督者和管理者的功能在合作學習中突出體現(xiàn)。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在小組之間走動,傾聽學生之間的討論,提供幫助,觸發(fā)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群體中懶散,不愿加入討論的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加入合作學習。對于部分學生討論問題偏題,或者沒有把時間用在真正的課堂討論中,教師應該加以引導,把學生拉回課堂。
3.3 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合作學習愿望和引導正確合作方式
當我們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時,合作效果往往取決于學生合作學習的愿望和方式。強烈的學習愿望往往會觸發(fā)學生的積極認識,熱情投身于合作學習中。合作方式也同樣重要,如果一個合作小組沒有明確的分工和小組意識,亂成一團,會大大降低合作學習的效率。因此提高學生合作學習愿望和引導正確合作方式尤為重要。
首先,學生要從自身角度認識到合作學習是一個集各人智慧為一體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思想會碰撞,火花會產(chǎn)生,進步顯而易見。其次,合作小組是一個團體,每個人在小組中必須學會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小組最好分設一名組長,由組長進行組員的具體明確分工,各個組員有必要在合作的過程中熱烈討論,認真記錄小組成員的觀點,并積極發(fā)言,展開組際間的良性競爭。這有助于學生在合作過程中集中注意力,良性競爭,互幫互助。
一種新生事物要得到社會的認可毫無疑問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足夠的時間和寬松的空間提供的是一種舒適的社會土壤,而在之后是否能開花結(jié)果,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合作學習作為新課標改革下推崇的新型學習方式,難免受到挑戰(zhàn),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在應試背景束縛下的傳統(tǒng)受教方式在向更加完善,新型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這個方向,思路,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進步。全社會應該試著接受這種方式,使其發(fā)揮更大的教育功能。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馬云鵬.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進程、特征分析與推進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9(4).
G642.41
A
1672-5832(2017)08-02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