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雯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
重讀風景園林設計要素
謝佳雯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重讀這本書給我對看待案例,對我去調研起到很基礎的作用。怎么去看待一個方案的好壞,這本書上的觀點很具有指導意義。而這本書其實就是一本工具書,看它更多作用是去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至于讀書筆記,更多的是與案例的相互連接下的思考,這本書更適合做案例分析的指導守則。
但我覺得讀后,反而覺得本書的寫作思路方是其思想核心,結合案例,又深刻體會到,這亦是當代景觀設計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從上世紀60~70年代追溯,人們在工業(yè)革命時期利用革新的生產力獲取巨額財富,但這背后,無不是以環(huán)境的污染與能源的衰竭為代價的,轉而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生態(tài),環(huán)保在設計中不斷被提起,自然與人的關系問題逐漸成為評判設計好壞的標準,設計中生態(tài)學的介入,設計結合自然的思潮產生,推動了生態(tài)化綠色景觀的出現(xiàn)并成為主流。
設計中越來越注重對場地自身的尊重與解讀,設計的方法與目標逐步向場地的可持續(xù)化發(fā)展,可以說從方案的概念階段到落成再到后期維護,對生態(tài)的追求甚至超越了功能與形式,成為決定方案成敗的首要因素。在我跟過的工程中,很幸運所在的團隊亦是強調生態(tài)價值的有價值觀的團隊,所以特別是對于河道的生態(tài)化處理,學到了很多的方法。而這些方法都是書中的處理建議不同層次的利用。而整個大的設計思路是最需要具備的,就是從大環(huán)境入手解決問題,不論是建筑設計還是景觀,都避免不了對地形 植物 構筑等諸多環(huán)境要素的考慮。
而至于本書每章節(jié)的細節(jié)內容,是沒有必要羅列說明的,因為這種細節(jié)都是在長年累月的設計方案處理中一點點熟悉與重復,以至開發(fā)更新的設計模式與方法,隨著科學進步生產力的發(fā)展,解決問題的方法會越來越多。而我學習這本書更看重的,是它的指導思想。
關于對每一個場地的解讀,都是從地形開始的。它幾乎影響所有的園林要素,它不僅僅能影晌基地的美學特征,又影響空間的構架與人在空間中的感受,甚至影響從規(guī)劃的理念開始到解決排水、小氣候、植栽包括土地的使用,以及影響不同園林的性質問題。
在對地形的處理中,我們有太多的處理方法,秉承統(tǒng)一協(xié)調的觀點,我們在平地上可以很好的統(tǒng)一視覺與功能的關系,而在山地形,我們又將打破統(tǒng)一,形成山地特色的割裂景觀。而在現(xiàn)在的景觀設計中,又往往依據需求,用地形來完成塑造空間的作用,開敞,私密,或者過度,都可以由地形的起起伏伏來做到。
談到這里,我想說說對地形特性選擇的問題,以在河南平原設計公園為例,平坦的地形給人穩(wěn)定,大氣,但總是帶有那么些單調感,在傳統(tǒng)的公園設計上,我們習慣了以對稱等手法做出的幾何式平面布局,然后做水體,做綠化,但整個空間沒有變化。而現(xiàn)在鄭州興起的新型公園,往往就打破平原的傳統(tǒng)地貌,通過微地形的加入,給人步移景異,跌宕起伏的感覺,人在這個空間中,由于半開敞的塑造,使得空間不堵塞的同時,又很有趣味。
而談到塑造空間,又不得不提到植物的作用。植物的特性不僅僅是美學觀賞,更基礎的工作是塑造 限定空間。我們知道針葉林通常呈深綠色故常做色彩明亮的闊葉林的背景,而其本身又因為色彩深亦形成嚴肅的空間氛圍而常常將它們分群設計。
景觀園林設計中第三大的要素就是構筑物。其實無論是在景觀中的小構筑,還是以建筑設計為主體搭配做的景觀綠化,景觀與建筑的關系總是密不可分。建筑物,無論是單體還是群休,對空間的切割與疊加限定出的區(qū)域可以供人們使用,滿足功能需求,又能對周邊的小氣候產生調節(jié)作用,同時形成的開放 半開放的區(qū)域都是對人私密或開放需求的滿足。
但建筑設計由于景觀設計不一樣,因為建筑設計的出發(fā)點源于對內部功能的合理化分配,建筑與環(huán)境是滿足大多數(shù)人活動的主要場所,所以把握組建構筑設計的準則,對打造一個與景觀協(xié)調的總體環(huán)境有著重要意義。而這些又涉及到地形的處理,植栽的選取與搭配,對構筑物的考慮,過渡空間,圍墻與鋪地材料,也就是通常指的主體—邊界的要素處理。
關于利用建筑物在室外環(huán)境中進行設計的問題,還有一點區(qū)別,就是在設計過程中景觀師與建筑師的合作問題。建筑物主體及其內部空間的設計是建筑師的主要職責,但作為景觀師來說,他們應該是規(guī)劃正確地點安置建筑物,以及恰當?shù)卦O計建筑與周圍的環(huán)境。
輔之一個案例來探討一些心得。
這是來古冰川游客接待處,
基地位于冰川的融冰泄湖旁,周邊是傳統(tǒng)藏式民居構成的村子,以夯土石材為主,這里四周都是雪山,海拔高,植被稀少,除了耐寒耐旱的荊棘苔蘚地被植物外,很少能夠存活,在這么一個高純度的環(huán)境中,開發(fā)建設會對此造成影響。
首先的研究范圍的是建筑本身與環(huán)境的關系,這既是建筑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景觀環(huán)境的問題。從形式上來說,我們意識到這不應該是對比的關系,甚至用融合都不夠,應該是一種消解自身,盡可能的“消失”到環(huán)境中去到關系。
因此基本可以確定建筑的材質顏色和質感應該與周圍的石頭土壤完全一致。
建筑的體量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應該盡量小,以至于不那么容易被“發(fā)現(xiàn)”,識別性的問題只能交給景觀在地面上展開并與村莊融合的方式來形成整體自然的視覺標志性。
另一方面,游客中心作為游客探索冰川的起點,設計師想盡可能的激發(fā)游客探索的欲望,因此在接近游客中心建筑的道路上不斷通過傳統(tǒng)的石砌矮墻,草垛或者是地形的遮擋使之始終不能或者不能完整地看到遠方冰川。而在建筑面前的廣場時則是通過建筑本身形成完全封閉的視覺感受,直到推開厚重的藏式木門的瞬間,偉大神圣的雪山在建筑落地玻璃的框景中突然出現(xiàn)在游客面前。
設計者通過基地與遠方雪山的視線軸線關系確定了建筑的精確朝向和平面布置。朝向村莊的立面通過天井包裹的方法隱藏了立面上所有的窗。一方面是想弱化形體的“建筑感”,另一方面天井又能阻擋寒冷的高原季風,利于室內保暖,同時建筑外皮采用的石砌墻面又可以與周圍的土坡、石塊以及村莊的土夯建筑形成融合。而朝向雪山和湖泊的面則大量采用了落地鏡面玻璃,既在建筑內部獲得了朝向雪山美景的視線形成完整的雪山框景,同時又在建筑外部通過反射雪山和周圍環(huán)境的方式削弱了建筑的存在。
整個設計過程中的依據都來源于景觀,盡可能地采用低技術含量的建造手段和簡單的結構關系。表皮材料完全來自于基地周圍,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造價,同時也適合當?shù)氐慕ㄔ鞐l件以及脆弱的自然環(huán)境。這種力圖純凈化的手法不僅僅是想與純凈的雪山找到呼應,同時也是對于建筑鄉(xiāng)土化質樸的追求。
我在景觀中的構筑物延伸到對建筑空間本體的研究,是一步步而來的,再往下的章節(jié)中,我將探討對建筑史論的初步學習心得,亦回到我的研究方向公共空間的話題,我研究的切入點也就是從建筑方向展開,所以在學習建筑之前,我選擇閱讀史論書籍先明白建筑是怎么回事,怎么發(fā)展的,怎樣解讀的方法等等。
謝佳雯,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
B845.6-4
A
1672-5832(2017)07-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