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靜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79)
?
“不分”“準擬”詞義考釋
楊小靜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79)
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詩中的“不分”和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中的“準擬”,歷代文人學者對于它們的解釋有多種,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分析認為“不分”應釋為不滿,“準擬”應取其“預想、料想”義。
杜詩;不分;準擬
杜甫在《送路六侍御入朝》有詩云:“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于綿?!睂τ谠娭械摹安环帧币辉~,清代仇兆鰲注認為是“不能分辯”的意思,還有人認為是“不安分”之意。經過多方考釋,筆者認為該詩中的“不分”應該是不滿的意思,“分”應作“忿”。
杜甫的全詩是“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更為后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于綿。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結合全詩來看,我們可以確定,“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于綿”這兩句的結構是相同的,“桃花”、“柳絮”,“紅似錦”、“白于綿”紛紛對應,那么,“不分”也應該是和“生憎”相對應的,應屬于典型的互文。
我們都知道,互文的兩組詩句,或者兩個短語,應該具有相同的語法結構,大致的意義也應該相近或相反。所以“生憎”和“不分”的語法結構和意義也應該一致。詩中的“生憎”是“副詞+心理動詞”的結構①,這種用法在唐宋代作品中存在很多,如《寒山詩》“死惡黃連苦,生憐白蜜甜”,賀鑄《南鄉(xiāng)子》“生羨鴛鴦得自由”,楊萬里《巳未春日山居雜興十二解》“今歲春遲雨亦然,生愁無水打秧田”等,其中的“生”都作程度副詞“很、非?!苯?。因此,“不分”也應該和“生憎”的結構和意義相近,是“副詞+心理動詞”的結構,表示詩人對于離別之際的大好春光的遷怒。
再次,根據全詩的語境來看,詩人與故友多年不見,忽而相逢,然而,相逢即是離別,所以詩人的心中是充滿萬分的不舍和難過的,后面的“生憎”、“無賴”、“觸忤”等用詞都可以直接反映出詩人的心情。因此,“不分”若釋為“不能分辨”,則全句意為“不能分辨桃花和紅錦,很憎恨柳絮比棉花還要白”,是不符合詩中的感情基調的,而釋為“不滿”則比較合適。
另外,“不分”后面接的是“桃花紅似錦”,已經說明了“桃花紅艷如錦緞”,桃花即使再紅艷,也是“似錦”,在寫出這句詩的時候,就已經辨別出了“桃花”和“錦”,不存在“不能分辨”的情況。而且,“不能分辨”或者“不安分”后面接“桃花紅似錦”,本身在語義上就是講不通的。而“不忿、不滿”則恰好可以表示詩人在與友人離別之際,桃花卻紅顏似錦,離別情與大好春光相對比之下的觸景傷情和詩人對于春景的“遷怒”。
因此,筆者認為“不分”應該是不忿,意思是不滿。
辛棄疾《摸魚兒》詞云:“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對于其中“準擬”的解釋,有人釋作“一定”,有人解為“約定”。筆者以為上述解釋都不合適,“準擬”應該是預想、料想的意思。
首先,從詞語搭配和語義來看,“佳期”是名詞,把“準擬”釋為“一定”,在語法和語義上,二者都是說不通的。因為“佳期”之后有動詞“誤”即耽誤,所以,這里的“準擬”和“佳期”之間應該是偏正關系,“準擬”作修飾語,修飾“佳期”。
其次,從詩句所引典故和詩文主題來看,這幾句詩引用了漢代皇后陳阿嬌重金求取《長門賦》的典故,故事中的皇后陳阿嬌在失寵之后,知道漢武帝喜歡司馬相如的賦,所以就用重金托司馬相如為她寫了《長門賦》,想要重新獲寵。由此可知,典故中的“佳期”是陳阿嬌期待的,而不是她和漢武帝約定的。辛棄疾借此典故實際上是借古傷今,抒發(fā)自己仕途上的失意,詩人有建功立業(yè)之心,卻被頻繁調動,與自身渴望為國建功、收復失地的意愿相違背。所以,無論是對于陳阿嬌,還是對于詩人自己,這些“佳期”都只是他們所期待的,預想的,而不是約定的、肯定的。
再次,在其他同時期詩人的詩文中也曾出現“準擬”,解釋為“預想、料想”義。白居易的詩中曾有“不準擬身年六十,上山仍未要人扶”和“不準擬身年六十,游山猶自有心情”,這兩處的“不準擬”都是不料想,不曾預想到的意思。白詩《種柳三詠》其二:“從君種楊柳,夾水意如何?準擬三年后,青絲拂綠波”蘇軾的《少年游》詞:“玉肌鉛粉傲積霜,準擬鳳求凰”,晏幾道《采桑子》詞:“夜痕記盡窗間月,曾誤心期,準擬相思”等,其中的“準擬”都是預想、料想的意思。
因此,綜上所述,“準擬佳期又誤”是說料想中的佳期一誤再誤,“準擬”是預想、料想的意思。
注釋:
① 轉引自閔捷《副詞“生”與“生生”的多角度考察》[D]上海師范大學2011
楊小靜(1992—),女,漢族,河南許昌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代漢語。
H139
A
1672-5832(2017)07-02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