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磊,劉文武
(1.上海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上海 200234; 2.上海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
大眾武術健身狀況及對策研究*
明 磊1,劉文武2
(1.上海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上海 200234; 2.上海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來自于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的諸多證據表明,武術在當代大眾健身場域中的發(fā)展狀況堪憂。針對此一問題,綜合運用文獻法、訪談法、觀察法,嘗試對大眾武術健身的特點、問題及其產生原因、解決對策,展開新的探討。研究認為:大眾健身與學校教育、運動競賽相比,具有個體自覺參與和遵循市場規(guī)律兩個突出特點;大眾武術健身發(fā)展窘況的產生,一方面源于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從內因上講,則由于向大眾群體提供的武術"產品"與其需求錯位,以及武術自身運動特點的局限性所致;由此提出三條發(fā)展對策:1)擺正位置——武術健身的自知之明,2)突出優(yōu)長——武術健身的路徑選擇,3)老年群體——武術健身的靶人群。
武術;大眾健身;心理需求
大眾健身研究是武術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審視以往該方面的研究成果發(fā)現,極大多數研究習慣于以一種正向思維、“舍己從人”地對武術在大眾健身場域中的應然發(fā)展策略,進行探討和設計,得出的結論看似千差萬別,實則大同小異,且都停留于口號式的宣傳上,缺乏落至實處的效力?;诖?,本著實事求是的理論闡發(fā)原則,從哲學、社會學、營銷學的視域維度出發(fā),試沿著特點→問題→對策的邏輯路線,對大眾武術健身展開新的探討。旨在為其超越現狀、在當前的大好時代機遇中獲得更好發(fā)展,提供具有啟示性和建設性的理論依據。
首先,大眾健身領域內的武術活動,是指除學校教育、運動競賽等專門領域以外的,在城市社區(qū)和農村開展的各種民眾武術健身休閑活動。前者與后二者相比,有如下兩個突出特點:
1.1 個體自覺參與
相對于學生武術課是由專門課程規(guī)定、由專人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教授和運動員受到運動隊規(guī)章制度的組織性管制,大眾健身的突出特點是個體自覺性,即一切隨自己自愿,沒有強制性和規(guī)定性,“實踐證明,全民健身的基本動力主要來自于公民的自我意識,自覺參與和自主堅持”[1]。
1.2 遵循市場規(guī)律
“教育具有公共屬性,即公益性,這是教育的本質屬性,從而決定了教育事業(yè)的本質是社會公益事業(yè)”[2],競技比賽把“為國爭光”作為自己的宗旨,因而具有鮮明的政治功利性和組織紀律性;大眾健身則因“大眾文化的生產和接受都必須遵循商品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即價值規(guī)律”[3],所以,更多地要服從市場機制。武術對于大眾群體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視為一種進行消費的“產品”,人們以自身需求獲得更好地滿足為標準,在多種同類產品中“視優(yōu)擇用”。
2.1 現狀
王崗等指出:當代社會“觀看和參與NBA、足球、網球甚至是貴族運動的高爾夫,已經成為中國人大眾體育文化的重要參與內容。跆拳道、瑜伽、各種健身操更是成為當今中國人效仿和實踐的大眾體育文化的時尚選擇,多樣性體育文化和花樣不斷翻新的流行體育文化,緊緊地迎合著當今人們求新、求變和獵奇的文化消費心態(tài),成為我們民族生活方式中的不能缺少的重要內容。流行和時尚的體育大眾文化,不斷地搶占著武術文化在大眾體育發(fā)展中應有的空間。武術具有廣泛性群眾基礎的存在形式正在消解”[4]。如果以一種“常規(guī)思維”來評價,事實確實如此。環(huán)顧生活周邊的健身場所,社區(qū)公園除老年人習練太極拳、木蘭拳(扇)健身外,很少能見到其他武術拳種的身影;各種健身房里,更多是健美操、瑜伽、普拉提的“涌現”,武技項目也多是跆拳道、空手道、劍道等,據北京體育大學部分在健身會所代課的武術專業(yè)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反映,他們所帶課程多數為跆拳道課,武術的“用武之地”很小,靠武術很難賺到錢;作為青少年習武健身“重鎮(zhèn)”的武術學校,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走下坡路,進入21世紀以來更是舉步維艱,許多已關門大吉,幸存者大多也是舊日光景不再,如一度作為我國武校“旗艦”的山東某武術學校,鼎盛期在校學生達4000多人,但短短幾年時間,現在只剩1000多人,而該校校長已把工作重心放到旅游產業(yè)開發(fā)上去了。
2.2 成因
為什么曾經是中國人普遍生活方式之一的武術(阮紀正,1996),在當代社會的大眾健身選擇中,會變得如此備受冷落?結合當代社會的時代背景以及大眾健身特點,本文認為:首先,這是一種時代的必然。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使國人心頭對本土文化蒙上一層難以抹去的陰影,產生了一種從盲目自大向盲目自卑的極端轉變;“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確立了西方“科學”和“民主”的優(yōu)勢地位,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在西方科技文明主導下鑄造的輝煌成就,以及給人們帶來的無限多樣性生活方式選擇,則使國人日漸擺脫過去的保守心態(tài),更加堅定不移地求新、求變?!拔镔|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鐵律,裹挾著“西方月亮比東方圓”的價值判斷,自近代以來就在很多國人的心底不斷得到固化,到今天仍然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深入,我國消費品市場迅速發(fā)展,以消費者為主體的‘買方市場’格局逐步形成。與此同時,廣大消費者在消費水平、結構、觀念和方式上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逐漸由貧困型、單一化、被動式消費向小康型、多樣化、選擇式消費轉化。消費者自身的主體意識和成熟程度也遠遠高于以往任何時期,從而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5]。在這種情形下,由于武術自身在時代性發(fā)展方面的滯后,使得它在諸如產品包裝、鍛煉形式、鍛煉場所等方面,與域外同類項目相比表現得較“土”,不能與喜歡時尚、新奇的年輕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形成對接,因而淡出他們的視野。
其次,發(fā)展策略的偏頗,是導致武術在大眾健身中發(fā)展困境的重要內因?!按蟊娛亲畲蟮娜巳海唤鉀Q他們的需要,武術就不能顯示出時代性”[6]。然而,建國以來幾十年的實踐,卻是通過少數人的“爭金奪銀”,為國家政治服務,很少顧及大眾這個“最大的人群”,并使武術競技內容在大眾健身場域蔓延;而無論從對人們需求的適應性,還是運動類型上,這種武術“產品”都不能與大眾需求相一致,在有其他更好的產品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必然會導致人們對武術的冷落。
再次,武術本身的運動特點,決定了它對青壯年人群的吸引力,與其他項目相比處于劣勢。梁漱溟曾言:“中國文化是早熟型文化”,據此本文認為,由于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綿延千年的歷史積淀,令其包括武術在內的各個子系統,都呈現出一種厚重的“文化性”和“歷史感”;這種特點,似乎更能為生活閱歷深厚的中老年人或是文化品位較高者所鐘愛,對于受“現代性”影響的青壯年群體來說,由于其與“厚重性”相因相待的“含蓄性”、“內向性”特點,與奔放外向的時尚體育項目,或是既強調與人協作、又具有激烈競爭性和刺激性的團隊項目相比,顯然后者更契合他們的心理特點,因而更會受到他們追捧。
3.1 擺正位置:武術健身的定位與發(fā)展
任何事物都會由于自身屬性、特點的規(guī)約,具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同時,也有它本身所不能克服的、命定的局限性。人是這樣,物也如此。比如音樂品類中的純音樂,它是高雅的,因而受到一些人群的鐘愛;同時它又是不流俗的,要讓普通大眾都能欣賞、接受,也就不太可能——至少也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既可以說這是純音樂的幸運,也可以說是它的不幸。但作為一個獨立的音樂品類,作為一種特殊存在,一直以來,純音樂依然是固守著自己“我守我疆,不卑不亢”的本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執(zhí)行著自然、人類賦予它的使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貴有自知之明”。武術在大眾健身中,也同樣存在著自身所不能克服的局限性,表現在:從觀賞的角度,越是競爭激烈的項目,往往越受大眾喜愛;而武術的主體精神,在于個人化的身心修為,缺乏西方體育項目、特別是那些強調團隊精神(group spirit)項目的競爭性。從健身角度講,同樣都能起到健身效果,但許多西方體育項目則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契合了青、少、壯年人群追求直觀的速度與力量的生理/心理特征,更能滿足他們在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達到交往、競爭、合作的心理需求[7]。實踐證明,很少有人(尤其是年輕人)純粹是為了健身而健身,而更多是因為興趣、消遣、交往的需要等原因,參與到運動健身行列中來的。
我國著名學者潘光旦在為英國科學家藹理士《性心理學》一書所作的序言中指出:“一個人的智慧,應從了解一己的弱點始;教育的功能,也應從從事教育的人明白它的限制始”[8]。武術對自己弱點和局限的認識,從戰(zhàn)略的角度,表現在:由于人們需求的多樣性特點,導致當前開放的健身市場,也必然呈多元化格局;武術在這一格局中,應該占領屬于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試圖占據全部。這是武術所應該有的“自知之明”。認識它的意義在于,摒棄以往“全盤通吃”的貪婪心態(tài),在當代社會日趨激烈的健身市場中,找準定位,“我守我疆”;與之同時,盡好自己本分,由“知命、安命而樂命、達命”(孟子語),實現自己可能范圍內的最好發(fā)展。
3.2 突出優(yōu)長:武術健身的路徑選擇
認識自身局限并非要坐以待斃,而是強調不做無謂的努力,在擺正自己位置后,積極有效地探尋屬于自己的發(fā)展路徑。直而言之,武術健身在當代社會的發(fā)展路徑,不在于彌補短處,而在于突出優(yōu)長。李力研曾經說過,東方體育“在維護人類固有的相對穩(wěn)定的生理功能,抵抗大工業(yè)發(fā)展和信息革命對人的身心異化和精神分裂方面具有重要的衛(wèi)生學意義”[9],劉子眾則指出:“中國傳統的運動休閑文化重在向內發(fā)掘心靈世界,西方傳統的運動休閑文化重在向外張揚的個性;中國傳統運動休閑文化的功用重在調適性情,追求心靈慰藉,而西方傳統運動休閑文化的功用則重在緩張筋骨,追求感官刺激……”[10]。由此本文認為,相較于西方的各種運動項目,中國武術健身的整體優(yōu)勢可以概括為四個字:修身養(yǎng)性。也就是說,受中華傳統身體觀的影響,中國武術所講究的健身效果,不僅限于人的身體一維層面,還強調形神兼?zhèn)洹⑸硇暮闲?;而且,往往以修外為手段,以修內為目的。中國武術健身之“修身養(yǎng)性”功能具體表現在:
3.2.1 “由于中西運動休閑文化的動靜性質之差異,便導致二者運動休閑活動速度之殊途”[10]。所以,與其他體育項目一般都突出動作速度“快”相比,中國武術以太極拳為代表的拳種,往往突出“慢”的特點。中國哲學之“太極理論”認為,萬事萬物都包含著陰、陽兩面,只有二者相滋互補方能平衡,即中和,表現為整體的和諧圓融。人也如此,動與靜作為一對陰陽,同為人類所需。當前激烈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使人的身心常常處于浮和動之中,什么都要快,什么都要講究效率,什么都是只看結果不問過程。西方體育項目由于歸屬大工業(yè)快節(jié)奏文明下的產物,天然地具有快、動、緊、剛的特點;而武術中的一些拳種則恰恰相反,以慢、靜、松、柔著稱,最突出者莫過于太極拳。武術強調“以靜為主,動靜結合。通過動靜結合的修習理念,協調人體之形體與精神活動的和諧一致,合乎生命本身之運動規(guī)律”[11];而且,據徐偉軍等研究證明:運動強度與人的意識覺醒程度呈反比關系[12],因此,太極拳的中低強度負荷,保證了人們在運動過程中,能夠保持較高的意識覺醒程度,從而利于人們從浮華焦躁的世界,返歸自己的內心,與自己安靜地對話。這既是一種最為有效的健身方式,又有利于人的心靈的安頓、性情的陶養(yǎng),精神緊張的舒緩,以及壓力的降低或消除。
3.2.2 內外兼修。既然承認人的身心是相互聯系的,那么,我們就不否認,西方體育項目也會通過身體鍛煉對精神產生影響。但應該說,西方體育項目這種影響的發(fā)生,是缺少足夠的自覺的;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種在身體運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的“副產品”,更缺乏明確而系統的理論指導。武術受中華身體觀的統攝,將“內外兼修”作為自身習練要求和追求目標,并且具備一系列達到此要求和目標的修為方法,如萇家拳之“形氣合練”、太極拳之“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之“內、外三合”,等等。由此也看出,注重內外兼修不僅是習練武術所欲實現的重要目標,同時,它也是實現武術之修身養(yǎng)性功能的根本路徑。
3.2.3 親近自然?!坝H近大自然,是當今休閑體育主要理念,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注重自然生態(tài),強調天地人的和諧,這是我們構建生態(tài)型休閑體育服務體系的優(yōu)勢和特色……”[13],而且,“在中國人看來,大自然是永遠和我們共呼吸的,是最能激發(fā)人心底產生共鳴的,所以中國人一直認為消閑的真諦在于投身于自然,認同于自然,并在自然中陶冶出更加美好的心靈世界”[14]。中國哲學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反映在武術中,既產生了采用“取象比類”方法創(chuàng)編的各象形拳種,也產生了強調“陰陽平衡”、“生命整體”、“體用兩全”的內家拳法;這類“武術中的松沉、輕柔、徐緩練習形式是使人體回歸自然本能的協調狀態(tài)的特有方法”[15]。此外,更為外顯的是,為習武之人置身自然,與自然親近、對話、交流,進行了理論上的規(guī)定。大自然是最純潔無暇、無欲無求的,經常置身其中,不僅對身體有益,而且于人心胸的開闊、性情的舒揚、內心矛盾的化解消釋,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3 老年群體:武術健身的靶人群
正如商場講究針對產品性能鎖定銷售決策的靶人群,或針對設定好的靶人群來制造相應產品一樣,武術健身要想在當今競爭激烈的體育健身市場中,占據一席地位,也要根據自身特點,鎖定與自己相適合的靶人群。這既是為時代發(fā)展的大背景所迫,也是被大眾群體健身需求的多樣性特點所決定。
上文已經對武術在大眾健身中的優(yōu)、劣勢進行了分析,并指出武術應該做“發(fā)揮優(yōu)長”的路徑選擇。而所謂的“局限性”和“優(yōu)長”,都是相對于人的需求的滿足而言的,如果沒有人的需求,自然也就沒有了評價事物高低優(yōu)劣的尺度和標準。所以,“發(fā)揮優(yōu)長”的武術健身發(fā)展路徑與鎖定“靶人群”,其實是一體之兩面,二者兩相對應、互為輔成。
就當代人的健身需求特點而言,武術的局限性,一般是相對于大部分青壯年人群;而其優(yōu)長,又往往是針對于中老年群體。對此,一般的思路認為,我們應該“揚長補短”;而且,很多人似乎更喜歡在“補短”上做文章,即試圖爭取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武術健身行列中來。然而,事實證明,這一思路并不可行。因為,局限往往無法跨越——即便能,也要以付出巨大犧牲為代價。秦椿林等指出:“實現體育人口年齡結構上的均衡發(fā)展,前提是承認非均衡發(fā)展的合理”,而“片面地追求均衡與公平,必將以喪失發(fā)展和效益為代價”[16],這啟示我們,不能一味地為了所謂“均衡發(fā)展”,而強求所有人群參與武術健身的均等化;況且,青少年群體習練武術,可以在學校武術教育中得到實現。所以,武術的大眾健身,通過努力使為中老年群體所鐘愛的健身特點,更加的突出和完善,在相對固定的公園里、曠地上的中老年習練人群的基礎上,吸引更多該群體的潛在人群參與到武術運動中來;而不是奢望“魚和熊掌得兼”,把心思花在吸引與自己并不“對付”的年輕人上面去。應當清醒的是,武術不論如何改造,似乎都不可能把籃球場、足球場上的青少年,拉到武術場地上來,這是由武術自身特點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所共同決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如果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從當代高度發(fā)展的市場營銷謀略角度講,是缺乏理性的笨伯行為。
中國的老齡化時代已經到來。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截至2011年底,中國約有1.85億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從2010年的約12﹪,快速上升到2050年的34﹪[17]。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劇,將會對未來中國社會產生諸多負面影響,如“在經濟領域,人口老齡化將對經濟增長儲蓄投資與消費、勞動力市場、養(yǎng)老保險等方面產生沖擊;在社會層面,人口老齡化對于衛(wèi)生保健、醫(yī)療照顧、家庭發(fā)展、人口流動和社會融合等也將產生重要的影響”[18]。為此,2013年10月15日,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政府公布的首部有關健康服務業(yè)的文件,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民生”中的健康問題,開始引起政府更多的關注和重視。而這,將會為武術在今后健身領域中“大展宏圖”,提供良好契機。如果武術能夠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從越來越大的老年人口基數中,吸收更多人參與到武術健身行列中來,那么就不僅僅是武術的福祉,更會為未來中國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決,貢獻力量。
總之,大眾武術健身的發(fā)展,鞏固并不斷地開發(fā)中老年群體這片市場已經足夠,如果假以時日,武術擁有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中老年群體健身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成為“中老年群體健身項目之王”,已經足以標示出它在大眾健身領域的成功。
著名歷史學家錢乘旦指出:“當代世界存在兩個并行的趨勢,一是‘全球化’,二是‘多樣化’,兩個趨勢同時發(fā)展,相互之間并不沖突;兩個趨勢合在一起向我們展示了當今世界最基本的特征”[19]。這給我們以啟示,即發(fā)展至今的中國社會,在對待包括武術在內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態(tài)度上,存在著兩種并行不悖的社會心理走勢: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武術在大眾健身領域作為一種“產品”的性質,必將更加得到固化;而市場所天生攜帶著的“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的鐵律,令其只有遵循,不得違背。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整體國力的日益強大,以及政府對本民族文化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武術也必然會因之而“水漲船高”,在中國民眾心理上,獲得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認同。這些昭告武術,一方面要摒棄以往的保守心態(tài),積極地投身于當代社會運動健身市場的競爭角逐,通過適時調試、適應市場,令自己在其中獲取更多發(fā)展資源;一方面要掙脫西方體育競技思維的控制,超越僅將自身定位于一個體育下屬運動項目的思維局限,彰顯武術與其迥然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從而在順應中國當代社會強調文化自覺、自信的時代大潮中,令自己贏得越來越多國人的文化認同感,為自己的美好發(fā)展贏得更多支持。
[1] 羅超毅.論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下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的和諧發(fā)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2):1-4
[2] 李嵐清.李嵐清教育訪談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4
[3] 金民卿.后現代精神和中國大眾文化發(fā)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8(2):107-112
[4] 王崗,田桂菊.回歸主流文化的中國武術發(fā)展戰(zhàn)略[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5):53-57,64
[5] 劉軍,王砥.消費者心理學[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1
[6] 邱丕相,吉燦忠.對北京奧運會后中國武術發(fā)展的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2):134-137
[7] 劉文武.武術研究引入“文化工具論”的重要意義探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5):68-73
[8] 藹理士.性心理學[M].潘光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16
[9] 李力研.論東方體育是哲學體育和西方體育是物理體育一一關于中、西體育不同性質的比較研究[J].體育與科學,1990(2):3-7
[10] 劉子眾.中西運動休閑文化發(fā)展理念的傳統差異與漸進融合[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6):6-8,29
[11] 曹景川.“貴身”與“煉形”:道教養(yǎng)生思想中的體育精神[J].體育科學,2013,33(10):89-92
[12] 徐偉軍,李英奎.太極拳理論與方法的詮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9):1-4
[13] 陳永輝.“美麗中國”視域下民族傳統體育生態(tài)文明與建設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9):41-45,49
[14] 劉子眾.中西方休閑體育之差異[J].體育學刊,2003,7(4):34-36
[15] 楊建英.武術傳統中的自然生態(tài)剖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12):62-67
[16] 秦椿林,孟文娣,苗治文,等.論中國群眾體育的非均衡發(fā)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7):865-868
[17] 葉梓.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與經濟政策的調整——基于“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查全國基線報告”的分析[N].消費日報,2013- 06-06(002)
[18] 吳少杰.共同構建可持續(xù)老齡化社會[N].中國人口報,2012-07-09(001)
[19] 錢乘旦.當今西方流行理論面臨重大挑戰(zhàn)[J].決策與信息,2013(4):37-40
Wushu in Public Health Field-Feature, Problem, Strategy
MING lei1, LIU Wen-wu2
(1. Sport colleg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2. Wushu Schoo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bad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public health field, comprehensively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from a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sociology, strategy, this paper made a new discussion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Wushu in public health field. The conclusions a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health field, the reason of Wushu's bad development in it origins in the developing necessity of the times , the Wushu "product" which is provided to the public is not suitable to their needs, and the limitation of Wushu's motio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se,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Wushu in public health field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re put forward: 1) place the position-- knowing one's limitations of Wushu's public health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2) play to advantages-- the path selection of Wushu's public health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3) the elderly population-- the target population of Wushu's public health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ushu; public health; psychological need
2017-03-18
明磊(1981-),湖北武漢人,講師,碩士
劉文武(1982-),男,山東濟南人,副教授,博士,在站博士后,碩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方法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青年項目(16CTY019)。
G852
A
1007-323X(2017)04-00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