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明
(吉林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朝鮮族摔跤觀光化發(fā)展的研究①
楊長明
(吉林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該文以中國朝鮮族摔跤(希日木)的觀光化發(fā)展為研究對象,針對中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逐漸呈現的觀光化發(fā)展的現象,透過運動人類學的視角進行分析。在該研究過程中,筆者總計4次前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進行田野調查,并通過史料整理的方法,收集文獻史料,力求更加全面的闡述中國朝鮮族希日木的觀光化演變,以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展示朝鮮族希日木在觀光化發(fā)展中的現象,通過對朝鮮族希日木所產生的變化進行描述和分析。
運動人類學 希日木 觀光化 田野調查
該文基于田野調查法和象征分析法,針對近年來出現的民族體育運動所呈現的觀光化現象,對中國朝鮮族傳統(tǒng)摔跤(希日木)進行研究。希日木是朝鮮族摔跤的漢語音譯,目前是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官方比賽名稱。該文的田野調查地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邊州是中國唯一的,同時也是面積最大,居住朝鮮族人口最多的朝鮮族自治州。希日木需要使用摔跤帶進行,這與其他民族摔跤有著顯著的區(qū)別,而且在比賽過程中,雙方選手必須要把手緊緊纏繞在對方的帶子上。希日木原本是朝鮮族休閑娛樂游戲,隨著發(fā)展成為了民族式競技運動,現在又呈現出旅游觀光化發(fā)展的新業(yè)態(tài)。實物的發(fā)展、傳播和變遷是人類學研究的主要視角,為此以朝鮮族希日木運動的觀光化發(fā)展為焦點,進行具體研究。
1.1 希日木觀光化發(fā)展的背景
2006年,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旅游局發(fā)布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旅游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及重點項目研究》將延邊州旅游觀光資源分為兩個類別。分別是:山水類文化旅游資源、人文類文化旅游資源。
通過田野調查,對時任延吉市旅游局王副局長的采訪了解到,這次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旅游資源的分類,在延邊州是第一次。
2007年,中國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和中國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qū)等老工業(yè)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頒布了《東北地區(qū)振興計劃》。這個計劃闡明了中國在2007—2010年之間的國家戰(zhàn)略,并且將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年。
2009年,中國國務院正式批準了來自吉林省政府提出的文件,文件的名稱是《中國圖們江地區(qū)合作開發(fā)——長吉圖開發(fā)開放先導區(qū)》(以下簡稱《規(guī)劃綱要》)?!兑?guī)劃綱要》中的第三部分是加快健身長吉圖開發(fā)開放先導區(qū),在這一章節(jié)里關于現代服務業(yè)的計劃里以最多的文字,對特色旅游業(yè)進行了介紹。位于長吉圖開發(fā)開放先導區(qū)內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作為中國唯一的,朝鮮族人口最多的地區(qū),并且與朝鮮接壤,毫無疑問的要承擔起民俗游和邊境游的任務,所以,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國家的政策已經在推動這一地區(qū)的旅游觀光業(yè)的發(fā)展。
根據《延邊州年鑒》中統(tǒng)計的數據來看,自發(fā)展旅游業(yè)以來,從20世紀80年代到2010年近30年間,延邊州旅游總收入翻了66倍。
1.2 朝鮮族摔跤觀光化發(fā)展的體現
2007年,首屆“長白山”杯延吉中國朝鮮族摔跤大獎賽在延邊州首府延吉市召開。比賽邀請了韓國青少年業(yè)余希日木選手,參加比賽的還有來自中國北京市、天津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山東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六個地區(qū)的17個代表隊,參賽運動員,不僅僅局限于朝鮮族,還有漢族、滿足、蒙古族的選手。
2.1 選手的民族屬性
不論是閱讀有關希日木的歷史資料,還是通過田野調查收集的信息,朝鮮族希日木的參賽選手一直以來都是朝鮮族人。從中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收集到的信息中顯示,1986年第三節(jié)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明確要求參賽選手必須為少數民族以來,一直到現在,朝鮮族希日木運動在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中只允許包括朝鮮族在內的55個少數民族的選手參加,不允許漢族參加,這是朝鮮族希日木第一次明確,除了朝鮮族以外其他的少數民族也可以參加。從1952年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以來,雖然在每次希日木比賽的秩序冊中會要求參賽選手為少數民族,從延邊州內舉行的各種希日木比賽和表演大會的運動員名單中可以看到,實際上是允許包括漢族在內的其他民族選手參加希日木比賽。
2.2 選手的性別和年齡
根據《朝鮮的鄉(xiāng)土娛樂》中記錄,參與希日木的人員全部都是男性,并且是青壯年男子、青少年男子在田野調查中,對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希日木歷史資料的收集中也發(fā)現,朝鮮族希日木是沒有女子、小學兒童(15歲以下)參加的傳統(tǒng)的。但是通過之前的研究我們發(fā)現,從2007年以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當地就已經開始有女子參加希日木的現象了。從前文的采訪記錄中可以了解到,朝鮮族希日木增加了女子表演賽的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為了通過突破常規(guī)來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而且,延邊州地區(qū)開始將觀光化發(fā)展作為提高地方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手段以后,來到延邊州的觀光者越來越多,而傳統(tǒng)的希日木比賽形式單一,僅僅是青年男子之間的競技,所以為了增加表演的觀賞性,延長希日木表演的時間,希日木比賽的組織者想到了這樣的辦法。
2.3 獎品的變化體現出的象征性
對于朝鮮族希日木優(yōu)勝者的最高獎賞,根據朝鮮族的傳統(tǒng)是獎勵一頭健壯的黃牛。因此,最后的優(yōu)勝者只有一名選手,但是,隨著希日木競技化規(guī)則的出現,朝鮮族民族文化也受到了來自現代競技體育的影響,將比賽按照選手的體重分成不同級別。
朝鮮族一直以來的傳統(tǒng),在農耕社會時代,黃牛對于朝鮮族家庭來說是最重要的勞動力,過去農耕社會,朝鮮族民房的建筑設計是把家庭成員的房間和黃牛的牛棚緊挨著建在一起,住人的房間在南側,牛棚在北側,而且牛棚的門是朝向屋內敞開的,這樣的設計在冬天可以保持牛棚內的溫度,又可以方便人給牛喂草。
產生——傳播——變化,是運動人類學對于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的基本線路,對于朝鮮族希日木,從游戲的起源,隨著人口遷移傳播到中國,出現了競技化發(fā)展和觀光化發(fā)展的變化,變化最終要回歸到民族認同,并逐漸達成國民認同,存在了上百年的朝鮮族希日木在今后的發(fā)展和繼承中還會出現哪些變化,如何實現認同,從中又將發(fā)掘出哪些民族文化內涵,仍將是繼續(xù)探索的問題。
[1]寒川恒夫.教養(yǎng)としてのスポーツ人類學[M].大修館書店,2004:14-83.
[2]孫春日.中國朝鮮族移民史[M].中華書局,2009:733.
[3]契海琴.集安高句麗墓室壁畫中的人物風俗圖特征研究[D].吉林:延邊大學,2008:4.
[4]邵文良.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集[M].人民體育出版社,1986:74-75.
[5]宇佐美,隆憲.草相撲のスポーツ人類學[M].巖田書院,2002:279.
[6]宇佐美,隆憲.中國朝鮮族の民族相撲(シルム)の構造構造——ルールと技術の體系を中心に[J].日本:白山人類學,1993:175.
[7]金京春.中國東北部間島地域の體育.スポーツ活動に関する研究.體育.スポーツの近現代[M].日本:不昧堂出版,2011:457.
[8]寒川 恒夫.相撲の人類學[M].日本大修館書店,1995:61-62.
G852
A
2095-2813(2017)05(c)-021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5.212
吉林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體育人類學視角下朝鮮族希日木發(fā)展研究,編號:2016zz023。
楊長明(1984—),男,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運動人類學、運動文化論、運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