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再望
江西省臨川縣距離南昌100余里,1927年8月7日,17歲的共青團員李井泉在臨川加入南昌起義軍,投身革命的鐵血洪流。
臨川縣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是王安石、湯顯祖的故鄉(xiāng)。李井泉1909年出生在臨川縣一個農民家庭,14歲那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地處臨川的江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一進校門,就為校園里的新文化運動熱潮所振奮。當時三師有許多進步教師宣講愛國思想、傳播進步書籍,李井泉深受影響。他通過閱讀《新青年》《向導》《每周評論》等進步刊物,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深惡痛絕,立志尋找救國救民之路。李井泉與舒同等同學成立了一個讀書會,閱讀《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ABC》等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刊,暗中研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問題。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北伐進抵臨川城下,盤踞城內的守敵宣布宵禁,企圖依仗城墻負隅頑抗。李井泉聞訊,立即與三師和七中的進步同學,以讀書會的名義采取行動,支援北伐軍。他們與指揮部取得了聯(lián)系,幫助探聽敵情,在城內張貼“打倒軍閥”“歡迎國民革命軍”的標語,里應外合,配合攻城,并在攻城那天協(xié)助北伐軍架云梯強攻,終于將守敵一舉擊潰。在祝捷大會上,李井泉作為學生代表登上主席臺。
時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特派員、中共江西省委贛東特派員的陳奇涵隨軍進入臨川城籌建黨組織,選擇讀書會中的一批活動骨干作為培養(yǎng)對象。不久陳離開臨川,由新的特派員鐘赤心對建黨對象進一步教育。1926年11月,經(jīng)鐘赤心介紹,劉景寬等五名學生加入共產黨。因為不夠入黨年齡,李井泉在第二年春加入共青團。1927年1月,共青團臨川支部成立,有團員50多人,李井泉在團支部的組織下積極參加發(fā)動工農的工作。
1927年3月,蔣介石策動背叛革命,制造贛州事變,形勢急轉直下。臨川縣的工農大眾和進步學生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勇敢對抗反革命勢力,李井泉參加了在臨川舉行的示威游行,追悼贛州事變中被殺害的工會領袖陳贊賢。
1927年4月10日,朱德率南昌軍官教育團部分官兵來到臨川剿匪,駐扎在城外天主教堂,為強化黨員教育,舉辦黨化教育訓練班,吸收中小學教師和青年學生學習,朱德親自授課,傳播革命真理。李井泉作為學生中的共青團員,參加培訓學習,深受教育。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臨川縣工人、農民和學生在臨川城清風門舉行“反蔣討蔣”大會,朱德在會上講話,揭露蔣介石叛變革命的罪行,還與群眾一起觀看了學生演出的《血債要用血來還》劇目。李井泉聽完朱德的講話后,增強了革命的信心。此后,他多次參加臨川縣的群眾斗爭,先后趕走持反動立場的國民黨三任縣長。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起義的槍聲打響,宣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走上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道路,這一歷史性的起義震撼神州大地。南昌起義指揮部作出南下廣東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的決定。中共臨川縣特支在縣城召開緊急會議,積極準備迎接起義軍南下。
8月6日,朱德率起義軍先遣隊抵達臨川縣城。中共臨川縣特支召開全縣黨團員和活動分子大會,朱德在會上講了八一起義的偉大意義,號召黨團員、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wèi)軍和進步學生參加起義部隊,將革命進行到底。李井泉參加大會,聆聽了朱德的講話。他熱血沸騰,毅然報名,投筆從軍。他匆匆回到家鄉(xiāng)倉下村,瞞著父親簡單地收拾行李,同村的好友黃蠢仔得知消息,把偶然拾到的一支步槍送給他。李井泉扛著這桿槍,加入部隊,于8月12日離開臨川,義無反顧地踏上革命征途。隨同李井泉一起參軍的有420人,其中有300名青年學生參加第九軍宣傳隊,李井泉、蕭志戎帶領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wèi)軍120人參加起義軍行列。李井泉被分配在葉挺部第十一軍二十五師政治部,任宣傳員。
二十五師是由號稱“鐵軍”的葉挺獨立團擴編而成的部隊,師長周士第、黨代表李碩勛都是老共產黨員。這支部隊里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有兩三百人,戰(zhàn)斗力強,經(jīng)常執(zhí)行最艱巨的戰(zhàn)斗任務。李井泉剛剛參軍,不僅要學習做宣傳工作,還要接受新兵訓練。在鐵軍嚴密紀律和戰(zhàn)斗精神的培育下,李井泉在這支能打善戰(zhàn)、作風頑強的隊伍中一步步成長起來。
8月贛南,驕陽似火。李井泉隨部隊頂著烈日翻山越嶺,經(jīng)宜黃、廣昌,朝瑞金方向挺進。這一路走的全是山路,多半只能單人步行前進,一萬多人的隊伍拉得很長,日行百里左右,不是上山,就是下山,很少遇到一段平地。李井泉和其他知識分子戰(zhàn)士很少有日行百里的鍛煉,腳底起泡、腿肚疼痛、行走艱難,行軍兩頭不見太陽,早晨天未亮吃飯,晚上宿營再吃一頓。雖然行軍艱苦,李井泉始終樂觀,與戰(zhàn)友相互鼓勵,奮勇前進。
22日下午,李井泉隨二十五師進抵寧都縣城,他和其他政工人員一道,在縣城內手執(zhí)小紅旗,沿街到處設點演講,四處散發(fā)標語傳單,開展革命宣傳活動,號召廣大民眾參加革命,鼓勵農民組織農民協(xié)會,團結起來抗爭。由于宣傳有方,在短短的時間里,革命群眾很快發(fā)動起來,他們主動前往起義軍駐地慰勞戰(zhàn)士,積極協(xié)助起義軍開展籌糧籌款活動,僅三天時間,縣城的革命群眾就為起義部隊籌集大米2000多擔、大洋3000多塊。24日,李井泉隨二十五師離開寧都縣城,經(jīng)寧都縣長勝、對坊前往瑞金。
26日,起義軍進占瑞金城。按照前委決定,各路軍隊轉攻會昌。29日,二十五師連夜由瑞金附近出發(fā),由于是夜間行軍,李井泉所在隊列走錯了路,朝著洛口方向走,待發(fā)覺后才轉向會昌前進,待艱難地爬上一座大山后,聽見會昌方面?zhèn)鱽順屄?,槍聲越來越激烈,李井泉精神為之一振,早已忘記晝夜行軍的艱苦疲累。身為宣傳員的他,不斷催促隊伍“快走!快走!”鼓動每一個人加快步伐。
30日凌晨,進攻會昌的戰(zhàn)斗打響。二十五師進到會昌的嵐山嶺以西,葉挺軍長、聶榮臻黨代表早已派參謀在路上等候,帶著周士第、李碩勛趕到指揮部。周恩來、葉挺、劉伯承、聶榮臻等正在指揮部指揮作戰(zhàn)。城東北朱德指揮的部隊和城西邊二十四師的部隊正在與敵軍激戰(zhàn),而山頂?shù)哪媳泵嬉粠Ц叩貐s為敵所占。指揮部交給二十五師的任務是進攻寨崠,控制2531高地北面一帶,向敵發(fā)起攻擊,得手后由北面進攻會昌。周恩來對周士第說:“你的部隊很疲勞,可是會昌一定要打下來!”聶榮臻也指出:“這次戰(zhàn)斗很重要,你們的任務很重。部隊走得很疲勞了,要好好地進行戰(zhàn)斗動員,黨員、團員要起模范作用,保證完成任務?!敝苁康?、李碩勛堅定地表示:“我們向黨保證,一定打下會昌?!眅ndprint
指揮部的命令、師首長的表態(tài)傳達到部隊,李井泉等宣傳戰(zhàn)士當即進行戰(zhàn)斗動員,準備對敵作戰(zhàn),午飯也顧不上吃。午后進攻開始,部隊占領幾個山頭,隨即向2531高地發(fā)起猛攻。這個高地是會昌城西北的屏障,敵人在這一帶構筑了堅固的工事,配備了很多兵力和很強的火力,我軍進攻遭到守軍的頑強抵抗,雙方一直激戰(zhàn)到下午。在沖鋒號的鼓舞下,我軍向敵人主陣地的進攻開始,喊殺聲響徹山崗。敵人向會昌城方面潰逃。在追擊敵人的途中經(jīng)過一條小河,我軍戰(zhàn)士又饑又渴,想停下來往壺里灌點水,李井泉等人鼓動說:“喝了水,敵人就跑了,我們要趕快走!”戰(zhàn)士們聽后立刻起身,向會昌城奔去。下午4時,我軍占領會昌城。
會昌戰(zhàn)役,是八一起義軍南下途中打的一次大勝仗,共殲敵5000余人,俘敵900余人,繳獲山炮一門、迫擊炮兩門、各種槍支1000余支和大量的彈藥輜重。二十五師作為會昌戰(zhàn)役攻堅主力,戰(zhàn)斗作風頑強,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連日來的長途行軍,加上第一次參加激烈戰(zhàn)斗,李井泉疲勞不堪,卻斗志頑強。在參戰(zhàn)過程中,他更加感到政治工作的重要和發(fā)動群眾的必要。進城之后,他緊接著書寫和張貼標語,向群眾進行宣傳,隨后部隊移駐在會昌南門外。
兩天后我軍折回瑞金,二十五師仍擔任后衛(wèi)。除掩護整個部隊外,還負責掩護上千名傷病員和大批武器的運轉。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陳毅曾說:“客觀環(huán)境是艱苦的,這個地區(qū)沒有革命基礎,幾十里路群眾都跑得精光。軍中缺糧,飯吃不上,找不到人抬擔架,困難是很多的。”盡管壓力如山也決不放棄,李井泉等宣傳員沿途發(fā)動群眾、克服困難,幫助部隊進行轉移。
9月上旬,我軍進入福建上杭、汀州,決定南下廣東潮汕、海陸豐建立工農政權。9月22日,李井泉隨二十五師進入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
大埔縣毗鄰閩西贛南,三河壩是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匯合為韓江處,三河壩筆枝尾山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史有“得此控閩贛,失此失潮汕”之稱。按照總指揮部的指令,朱德軍長率領的第九軍教導團和二十五師共3000余人扼守三河壩,牽制敵人,為主力軍進攻潮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二十五師駐守三河壩后,師政治部派出工作隊做宣傳發(fā)動工作,李井泉參加了工作隊。由于國民黨右派四一五反革命扼殺,革命受挫,大埔群眾情緒較為低落,針對這一情況,工作隊深入當?shù)厝罕姡霊粜麄魍恋馗锩窈烷_展武裝斗爭、建立工農革命政權的目標,加深了群眾對這支共產黨領導的部隊的認識。工作隊幫助成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頒布《土地改革綱領》,組織農民自衛(wèi)軍。李井泉在大埔開展工作,遇到語言不通的困難,但在群眾的幫助和支持下,他精神抖擻,工作取得成效,與工農的聯(lián)系和感情更深了。
李井泉在師政治部曾見到時任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的陳毅來師部匯報工作,兩人有過多次交談,李井泉向陳毅請教做宣傳發(fā)動的方法,陳毅對李井泉的好學精神留下深刻印象。李井泉在三河壩還參加了二十五師召開的黨團員大會,會上選舉了師部副官處長為新的支部書記,他通過參加黨團生活,對黨在軍隊的核心領導作用以及民主集中制原則有了較深的認識和體會。
10月1日,國民黨錢大鈞部三個師10個團向我發(fā)起進攻,起義軍和農民軍英勇抗擊撲向三河壩的敵人。二十五師在三河對岸的東文部、筆枝尾山、龍虎坑、下村一帶布防,錢大鈞部強渡過河向我軍發(fā)起猛攻,我軍堅守陣地,頑強抵抗,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敵人強行渡河的企圖,打沉許多載運敵人的船只,殺傷大量敵人,俘虜幾百名敵人,繳槍數(shù)百支,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第二天敵軍集中炮火向我猛烈攻擊,掩護敵兵過河,又從汀江上游渡河,占領東文部,另一股敵人也進到筆枝尾山山腳,起義軍腹背受敵。
我軍頑強作戰(zhàn),在子彈、手榴彈打完之后,仍與敵人肉搏。戰(zhàn)士們吃不上飯,只有摘野果充饑。戰(zhàn)斗進行了三天三夜,二十五師參謀處長游步仁(黃埔第一期學員)、七十五團第三營營長蔡晴川(黃埔第三期學員)和上千名起義軍、農民軍戰(zhàn)士壯烈犧牲。
我軍在殊死作戰(zhàn)后失利,損失慘重,將士的鮮血染紅了這片焦土。作為年輕戰(zhàn)士的李井泉,眼見一同南下的戰(zhàn)友和自己發(fā)動起來的農民兄弟在槍林彈雨中一批批倒下,感到無比悲痛。三天三夜的浴血鏖戰(zhàn),使他切身體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痛失戰(zhàn)友兄弟的苦楚,這更激起他血戰(zhàn)到底的勇氣。
三河壩戰(zhàn)斗進行時,二十五師還不知道潮汕已經(jīng)失守,起義軍主力已經(jīng)失敗。當時以為守住這個地區(qū)對主力軍作戰(zhàn)有利,因此與超過我軍十倍的敵人作戰(zhàn),在所不惜。激戰(zhàn)三天三夜后,敵人對我形成三面包圍,在極其險惡的形勢下,為保存革命力量,我指揮部果斷采取“次第掩護,逐步撤退”的戰(zhàn)術撤出陣地,擺脫險境,由二十五師七十五團擔任后衛(wèi),其余部隊向大埔以東方向轉移,去往潮汕與主力軍會合。朱德率起義軍2000余人離開大埔時,沒有忘記具有革命傳統(tǒng)的大埔人民。為了堅持地方武裝斗爭,起義軍送給大埔縣委200多支槍,送給太寧、青溪、三河、英雄、百侯等地農民幾百支槍。
10月4日凌晨,李井泉隨起義軍撤離三河壩向湖寮、百侯進發(fā)。4時左右,山地一片漆黑,大霧彌漫,部隊經(jīng)過河腰時,尾隨之敵和地方反動武裝兩面夾擊,起義軍隊伍被沖散,李井泉和農民軍戰(zhàn)士張華登、李友桃在失去向導帶路的情況下,摸黑向大埔的東南方向追趕部隊。由于追趕時所走路線發(fā)生偏差,他們與部隊失去聯(lián)系。為避免敵人追捕,三人只得夜行日宿,到達平原逆流的梁山石頭塘的庵廟。困境中,李井泉認為只有依靠當?shù)氐狞h組織和人民群眾,才能保存自己,繼續(xù)開展革命斗爭,三人商量之后,決定盡快與當?shù)攸h組織取得聯(lián)系。
李井泉與石頭塘附近的苦竹村赤衛(wèi)隊取得聯(lián)系后,通過赤衛(wèi)隊向當?shù)攸h組織報告了情況。他還前往福建尋找部隊,未果而還。在大埔黨組織的領導下,李井泉與當?shù)毓と宿r民展開了新的武裝斗爭。1928年1月,李井泉參加工農革命軍十五團發(fā)起、嶺東工人和農民赤衛(wèi)隊配合的高陂暴動,同年5月,他又參加了百侯暴動。兩次暴動,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地方反動政權。
南昌起義軍在廣東的失敗,沒有動搖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信心和堅強意志。當部隊行至江西安遠縣天心圩時,朱德、陳毅等領導人召開了全部隊排以上干部會議。朱德說:“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大革命失敗了,不勉強。跟我走,只要有200條槍,我就有辦法。黑暗遮不住光明,只要能保存實力,革命就有辦法,革命就能成功。”在危難時刻,朱德挺身而出,穩(wěn)如磐石,鑄就軍魂。陳毅也站出來堅決支持朱德的講話。在朱德和陳毅的率領下,南昌起義的火種沒有熄滅,這支隊伍最終上了井岡山,和毛澤東的隊伍會師。
時至1927年10月,臨川縣參加起義軍的數(shù)百人,有的英勇犧牲,有的脫離隊伍,李井泉是唯一留在廣東堅持革命的臨川籍戰(zhàn)士。他在大埔、豐順、梅縣等地艱苦斗爭兩年多,為躲避敵人搜捕,他曾在深山老林陰暗潮濕的巖洞藏身達數(shù)月之久,身染疾病、行走困難,但他在鐵軍精神的淬煉下,以犧牲的先烈為榜樣,忠于黨、忠于人民,始終與工農大眾同甘苦、共患難、求解放。1930年4月,他奉東江特委之命,前往紅四軍前委送信,開始了在毛澤東身邊工作和戰(zhàn)斗的新歷程。
“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這是李井泉1928年元旦寫在廣東農民黃書聲門前的對聯(lián)。他堅信,嚴冬之后春天總會到來,戰(zhàn)地之花將紅遍原野,革命終將迎來新的勝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