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 辛斌 ●董銘
“馬來西亞最出名的電影甚至傳不到新加坡。”——在11月23日至12月3日舉行的第28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jié)上,馬來西亞電影工作者發(fā)出如此感慨。除美國《綜藝》雜志等少數(shù)娛樂專項媒體外,該活動并未受到太多關(guān)注,在中文媒體上更幾乎找不到蹤跡。作為人口眾多、文化多元豐厚的地區(qū),東南亞卻很少有走向世界的電影作品。“需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東南亞故事,”近些年來,東南亞各國的電影人力圖打開國門,在宣傳本國文化的同時,也盡可能靠近商業(yè)化的“國際口味”。
泰國:東南亞的“電影大國”
相比東亞(中日韓)和南亞(印度)在電影產(chǎn)量、國際獎項和文化輸出等方面,整個東南亞地區(qū)的電影產(chǎn)業(yè)都不算突出。在西方主流眼中,東南亞不如中國、印度、日本等國家有鮮明文化特征。真正能做到商業(yè)開發(fā)、對外輸出的,或許僅有旅游勝地泰國。
泰國不僅有成熟的商業(yè)類型片,也有在國際影展上摘金奪銀的藝術(shù)佳作,如今年火爆的《天才槍手》就是一部題材新穎、制作精良的話題之作。泰國電影人在恐怖片、愛情片和動作片等領(lǐng)域皆有成就:《鬼影》《初戀這件小事》和《拳霸》系列的水準,甚至歐美同行。泰國也誕生了托尼·賈這樣享譽國際影壇的動作巨星,也有阿比察邦·韋拉斯哈古這樣的藝術(shù)片導演,年紀輕輕就捧回戛納金棕櫚大獎,領(lǐng)先于中印日韓。這些都證明泰國電影背后承載的文化底蘊,在國際影壇上具有一席之地。
有國際視野的口碑電影
化。如越南的陳英雄,憑借《三輪車夫》和《青木瓜之味》蜚聲國際,獲得戛納、威尼斯影展的肯定,也得以用國際資金來拍攝越南電影。印尼則有加雷斯·埃文斯的兩部好評如潮的動作片《突襲》,該系列捧出本土動作明星伊科·烏艾斯,被譽為新一代暴力美學的代表,口碑甚至超過泰國和香港動作片。
菲律賓近些年在國際影壇屢獲殊榮的布里蘭特·曼多薩和拉夫·達茲將電影作為反思社會問題的媒介。曼多薩憑借《基納瑞》摘得戛納最佳導演獎,該電影揭露菲律賓腐敗問題。達茲以長達4小時的《離開的女人》,斬獲去年威尼斯金獅大獎,這部編年體式巨作用恢宏的黑白影像,展現(xiàn)對菲律賓30年來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問題的反思。
東南亞有不少電影人在國外學習專業(yè)技能之后,再回國拍攝作品,題材植根于本土,表現(xiàn)手法上則更國際小電影反映大世界因缺乏交流,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小眾佳作難以被其他國家挖掘,但也掩蓋不住這些“小電影”中對“大世界”的思考。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曾獲臺灣金馬獎,該電影從一個家庭的角度反映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對社會的沖擊。柬埔寨導演潘禮德用《戰(zhàn)后的一夜》《殘缺影像》等紀錄式作品,將柬埔寨悲傷的歷史呈現(xiàn)給世界。緬甸年輕導演趙德胤拍出《再見瓦城》等系列,讓觀眾了解緬甸華裔的生存狀態(tài)。馬來西亞電影以生活化的情節(jié)更親近觀眾,陳慶祥的愛情片《初戀紅豆冰》、再現(xiàn)大馬足球歷史的《輝煌年代》等,都以懷舊劇情片的風格再現(xiàn)國家與社會發(fā)展?;蛟S因過于“本土化”,這些國內(nèi)大熱的電影很難走出國門,但的確會令觀眾對這些國家的文化社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由此可見,東南亞各國既有成熟的商業(yè)娛樂片,也有深刻的藝術(shù)佳作。對于資深影迷,這里可以說是寶庫;但這些國家只有通過更多對外交流,才能提高其電影在大眾面前的“存在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