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宜奇
學科中的思維訓練必須憑借于語言文字的訓練,課堂練筆是語文教學活動中落實語言文字訓練,促進讀寫結合的一項有效措施。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安排課堂練筆,使之成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陣地,關鍵在于把握課堂練筆的時機。我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注意根據語文教學的階段性、小學生心理的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來確定語言表達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訓練點,巧妙安排課堂練筆,并注意“練筆”內容的斟酌和“練筆”方式的多樣化,把握“練筆”的時機,讓學生一見“練筆”就產生好感,激起動腦動手的興趣。教學實踐證明,面對“動腦、動情、見才、見智”的練習,學生們常常顯露出濃烈的動筆欲望。智慧的火花一旦被點燃,使會閃爍出奪目的光華,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一、挖掘詞語的形象內涵
課文中有些重點詞語,是語言形象、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聚集點,引導學生想象挖掘詞語的形象內涵,感悟理解詞語的情感內涵,可讓學生在詞語與語境的溝通中,深入理解內容,深切感受情感。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飽經風霜”這一詞時,讓學生想一想,那位拉車的飽經風霜的臉是一張什么樣的臉。想好了,請用幾句話寫出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請同學們接著寫,學生練習寫,老師巡回指導,表揚寫字姿勢好的同學;學生寫好后,老師讓他們自己讀一讀,修改修改;最后找?guī)孜粚W生上臺讀,學生讀后,老師當面評改)生:(讀)“這位拉車的不過三十多歲,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歲。臉黑瘦黑瘦的,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的皺紋,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滿了血絲。那亂糟糟的頭發(fā)上,蒙著一層灰??瓷先?,這張枯瘦的臉,像一個霜打的茄子?!贝蟛糠謱W生寫得挺不錯?!帮柦涳L霜”是這一特定背景的反映,引導學生借具體情境反映“飽經風霜”的內涵,不僅檢驗了學生對課文內容蘊涵和情感內涵的理解程度,還有效進行了具體敘述的訓練,提高了學生讀與寫的能力,真可謂一舉兩得。這樣引導,“飽經風霜”給予學生的決不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體的形象,豐富的情感。一旦遇到這個詞語,與之相關的形象就會在他們眼前浮現;一旦遇到類似形象,與之匹配的詞語就會在他們腦中出現。這樣,“飽經風霜”的詞義和語像就變成了他們的活的庫存。
二、在知能轉換處設練,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課文中有許許多多的知識點,學生會遇到許多新知識。有些課文的創(chuàng)新思維因素比較明顯,有些較為隱蔽。如何在把這些知識轉化為技能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需要的是扎實有效的訓練,課堂練筆不失為有效方式。如教《山中訪友》一文,訓練重點之一是讓學生分辨事物和聯(lián)想。為了真正讓學生掌握聯(lián)想的作用及用法,我首先通過分析書上的句子,讓學生明確什么是聯(lián)想,再讓學生通過對有無聯(lián)想部分的句子的比較,知道聯(lián)想的作用,接著說:“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篇短文,寫得不錯,我想如果能展開適當的聯(lián)想,文章就會更美。請你們看看,能不能加以補充。”于是,我把一段描寫事物的短文發(fā)給學生,任其施展想象,加上自己的聯(lián)想。學生寫好后,我又進行了指導評議。教《落花生》一文時,引導學生“寫出對自己教育最深的一句話和由此產生的聯(lián)想,不少學生筆下富有哲理,亦有文采。這樣的練筆,是促使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有效途徑。
三、補充對應的形象畫面
由于中心表達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與課文相關的內容總不可能“窮盡”,有些內容只得簡而言之,或略而不寫。而根據教學需要,通過練筆而化虛為實,化簡為詳,補充與課文內容對應的畫面,可以拓展內容空間,拓寬理解背景,以深化理解,強化效果。在教學《再見了,親人》,我首先交代任務,引發(fā)興趣: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篇文章寫的是志愿軍回國時,在火車站同前來送行的朝鮮人民話別的情境(板書:話別人既然是話別,就應該是雙方的,但是課文只寫了志愿軍說的話,此時此刻,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聽了志愿軍的話會說什么呢?現在我想把你們分成三組,第一組的同學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組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組以大嫂的身份分別寫一段向志愿軍告別的話。其次是學習課文,明確方法。在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后,及時以“與大娘分別”為例,引導理清說話的層次和層次間的關系,并分別得出方法,自我敘述,進行細心指導。再則是及時評析,強化效果。在學生寫作后,及時引導評講,引導朗讀,抒發(fā)感情。一學生以“小金花”的身份是這樣敘述的:(讀)“志愿軍叔叔,我不是不剛強,我是舍不得讓你們走啊!我媽媽犧牲以后,是你們?yōu)槲覉罅顺稹M跏迨寰拖癜职忠粯雨P心我。我更忘不了許多年輕的叔叔,為了朝鮮任命,獻出年輕的生命。叔叔,我長大了一定到中國去看望你們,一定為你們唱《搗米謠》。叔叔們,再見!”這樣通過課文對應畫面的想象描述,學生不僅把握了“告別話語”的寫作方法,而且加深了對課文中心的理解。
四、在情感交融處設練,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有些課文中,有不少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師的精當講解,學生的熟讀體會,都會使學生與課文產生共鳴,受到感染。這時的學生完全沉浸在課文的意境之中,有許多話要說,正是練筆的好時機。如《詹天佑》一文,教學到課文第五段時,學生已被詹天佑那愛國、杰出的高尚品格所感染了,被他那為工作高度負責、身先士卒、不畏艱辛的境界的精神所感動,對詹天佑產生了深深的敬意。此時,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了。這時,我設計了課堂練筆:“請同學們以‘我敬佩他 的格式寫幾句話,表達自己對詹天佑的敬佩之情?!睂W生立即埋頭寫了起來。當場朗讀評議時,學生們紛紛舉手,勇躍發(fā)言。寫出了對青年的敬佩之情,這所以能寫出這些內容,完全得益于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因而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在比較自然的過程進行了課堂練筆,擴展了思維的空間,學生的回答內容正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表現。
五、在理解深入處設練,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閱讀教學中,對于某些難以理解的內容,如果僅僅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只能是一知半解,而通過巧妙的練習,往往能迎刃而解,課堂練筆在這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白楊》一課最后一句話是這樣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边@是全文理解的重點,又是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學生經過朗讀體會,對這句話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礎上,我安排了這樣的課堂練筆:“同學們,爸爸嘴角浮起一絲微笑,是因為他聯(lián)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將跟自己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那么,當爸爸看到這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有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時,他會怎么想,怎么說呢?請同學們以‘爸爸的口吻寫一段話,寫出‘自己當時的內心活動?!苯又?,師生間一起討論該怎么開頭,并提示了寫法后便讓學生動筆寫。學生寫好后,交流所寫內容。他們有的借白楊樹抒發(fā)了“自己”(爸爸)建設邊疆,扎根邊疆的情懷;有的由小樹的成長聯(lián)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長,并表達了“自己”對孩子的期望……。通過交流,評議,學生對“爸爸”的內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對“爸爸”嘴角浮起一絲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
千里之行始于腳下。學生寫好作文,必須從小處下手,隨文練筆,是從片斷練習到整篇作文的橋梁,只要平時讓學生多隨文練筆,相信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