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桐
順治帝的洋洋千言罪己詔
吳 桐
以前看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時候,為了搞清楚劇中人在正史中的輪廓,我偶然也翻翻《清史稿》。在瀏覽《世祖本紀》時,被順治皇帝的“罪己詔”深深震撼了。
順治即康熙的父親愛新覺羅·福臨,也就是清人入關后的第一個皇帝。他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1643)皇太極死,虛齡6歲的福臨即位,次年改元順治,實權掌握在其叔父——攝政王多爾袞手上。順治七年(1650)多爾袞死,第二年正月,14歲的福臨開始親政。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24歲的順治帝就病死了。野史上說順治因愛妃董鄂氏逝世而悲傷過度,看破紅塵出家了。這是清宮的一大疑案,姑且不論。正史上的記載是:“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漸。赦死罪以下。丁巳,崩于養(yǎng)心殿,年二十四?!?/p>
從壬子生病到丁巳駕崩,前后6天,他有足夠的時間寫下一篇千余字的遺詔,這份遺詔羅列了自親政以來的14條“朕之罪”:沒將國家治理好,老百姓沒能過上安生日子,罪一;未能替母親養(yǎng)老送終,罪二;父親死時自己年幼,未能替父親服三年之喪,罪三;未與祖父、父親的子孫們常敘叔侄、兄弟之情,罪四;親近漢族文士,疏遠滿族武將,罪五;對人要求過高,不能舍其短而用其長,埋沒了人才,罪六;姑息養(yǎng)奸,明知有些大臣庸劣不稱職,卻不能及時罷斥(舉有具體實例),罪七;國用浩繁,兵餉不足,只知讓群臣商議減少俸祿,卻不裁撤宮中費用,厚己而薄人,益上而損下,罪八;營建宮室,極盡精巧,卻不體恤百姓之艱辛,罪九;董鄂妃逝世,喪葬過于優(yōu)厚,罪十;不以明朝滅亡為戒,仍然委用宦官,致使其營私舞弊,罪十一;貪圖安逸,接見群臣稀疏,致使上下情誼滯塞,罪十二;自恃聰明,不虛心納諫,致使臣工沉默不言,罪十三;自知有錯,卻不能及時改正,致使過錯越積越多,罪十四。
順治帝畫像
遺詔中除了這比較詳細、比較具體的14大罪狀,就只剩下寥寥數(shù)語,無非是讓兒子玄燁即位、令鰲拜等四大臣輔政而已。
或許,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么,就看看他健康時的詔書吧:順治十四年(1657)九月,京師地震,順治帝下詔:“朕親政七載,政事有乖,致災譴見告,地震有聲。”并要求文武大臣們對他的“闕失”“陳奏毋隱”。順治十七年(1660)正月,又下詔說:自己當皇帝已經十七年了,卻“民生猶未盡遂,貪吏猶未盡除,滇、黔伏戎未靖”,有負上天的托付、祖先的寄托與太后的教育,辜負了“四海萬民之望”,深深地引以自責,并宣布,以后凡元旦、冬至及自己的生日,“慶賀表章,俱行停止”,又大赦天下,減免直隸地區(qū)的租賦。
同年五月,沅州、鎮(zhèn)遠地區(qū)出現(xiàn)大旱災,順治再次下詔曰:以前屢次下詔引咎自責,今天細細思考,都是只做表面文章,很少有實際效果,如今“寇盜未息,民生困悴”,要求諸臣“凡國計民生利害,及朕躬闕失,各直言無隱”。于是大臣們上疏將過失攬在自己身上,順治又道:“朕下詔自責,你們卻合辭引罪,是仍然將朕的罪己詔看成是做表面文章,沒有領會朕真心改過的意圖。而你們不能各抒己見以輔佐朕的不足,也是朕不能專心委任大臣的過失。今后朕一定專心委任,你們也要秉公持正,盡心輔佐?!?/p>
平心而論,順治帝在中國歷史上算不上一個出色的帝王,但也不是個荒淫無道的暴君,比起暴虐的少年皇帝如劉宋前廢帝劉子業(yè)、南齊東昏侯蕭寶卷,不知要強上多少倍。要知道,順治親政時,還是個少年;死的時候也不過是個20歲出頭的小青年罷了。即使有過失,也不能全記在他的頭上,不是還上有生母孝莊皇太后,下有文武百官嗎?何況在他統(tǒng)治的后期,除了東南沿海的少數(shù)地區(qū)外,中國已基本統(tǒng)一,建立了一個國土西北包括貝加爾湖,北面包括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東北抵外興安嶺幅員遼闊的大帝國。但是他卻一個罪己詔緊接著一個罪己詔,到了臨終前的五六天,一份遺書,竟然將罪己詔推向了頂峰:布告天下的14大罪狀,從黎民百姓到父母兄弟,從文武百官到嬪妃太監(jiān),從宮室喪葬到用人納諫,從國家政事到親朋情誼,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罪。在順治以前,下罪己詔的皇帝也時有所聞,然而那一般是國家混亂,統(tǒng)治不穩(wěn),眼看著自己也有可能大難臨頭了,才不得已而為之。
雖然說,順治帝所代表的皇權制度絕不能歌頌,但他大權在握時的那種勇于解剖自己、勇于深刻自責的精神,一定程度上還是值得肯定的。
(責任編輯:楚文)
(郵箱:zhouwenji03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