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石亞博
絕壁懸崖上的“太行明珠”
文_石亞博
絕壁長廊
在萬物蕭條的冬季,我收拾簡便的行囊,去了一趟太行深處的郭亮村。此次獨行不是為了邂逅那滋養(yǎng)山石的深潭淺溪、飛瀑流泉,也不是為了感受凋敝清冷的叢林灌木下,那太行山的雄渾與清奇。只是想在游人稀少的時候,靜靜感受那個崖上村莊的古樸寧靜,傾聽那山壁中關于勇氣、關于堅韌的歷史回響。
從嵩縣出發(fā),行車四個多小時,到達萬仙山景區(qū)。剛剛下車,映入眼簾便是直入云端的萬千山峰。在清冷的冬日陽光下凝神細看,只見群峰擁簇、重疊,如一幅散發(fā)出雄渾氣勢的水墨高山畫卷,讓人忍不住望而生畏。
坐上游人稀少的換乘車輛,沿著蜿蜒崎嶇的盤山公路,駛向坐落于萬仞絕壁之上的郭亮村。要進入村莊,必經(jīng)的是一條1200多米的絕壁長廊。這長廊是郭亮村村民在20世紀70年代用5年的時間,舉全村之力劈山鑿洞,打造出的一條絕壁長廊——郭亮洞。
車從郭亮洞的急彎斜坡中穿行,我透過忽明忽暗不斷變化的光線,屏息去看車外刀切般的陡壁巖石和不斷出現(xiàn)的一個個側開天窗、崖邊,心中想象的是當日郭亮村“十三壯士”腰系麻繩,懸于太行峭壁之上,揮起鐵錘、握緊鐵釬,頂著風霜雨雪,劈山鑿洞的場景。無法想象,在那樣一個封閉落后的年代,郭亮人是憑著怎樣的執(zhí)著毅力,才在如此險峻、堅硬的山體上硬生生開出這樣一條道路。
來到崖上人家,發(fā)現(xiàn)郭亮村懸掛在海拔1700米高的懸崖上,村子四周山勢獨特,峰巒疊嶂,一些道路都分布在懸崖邊上。雖地勢險絕,卻于險中綻放出天然純樸的靜美。站于山崖之上,可以清楚看到剛剛經(jīng)過的絕壁長廊,那長廊位于暗紅色石壁斷崖的側面,如一幅從容懸掛在峭壁間的細長畫卷。
漫步在村中,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石頭是郭亮村的骨骼框架,家家戶戶以石建房,以石圍墻,以石為桌、為椅、為炕,就連房前屋后,也用石頭鋪滿了道路、壘起了階梯……所有就地取材的石頭建筑皆依勢而起、隨形而就,仿佛這懸崖之上的所有建筑都是那位手握神筆的馬良在依著山勢、信手涂鴉。而那些揮手而就的畫作在神奇的魔法之下,變成了一個個牢固整齊的房屋、院落,彰顯出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與磅礴氣勢。
在村中隨心而走時,于無意中看到了謝晉居,這是1990年深秋,謝晉導演拍攝《清涼寺鐘聲》住過的農家小院,院內還有當時謝晉導演的工作照、生活照以及和當時房東李章鎖的合影。郭亮村中也有謝晉導演的題字“太行明珠”。時至今日,許多村民還說:“郭亮村被譽為‘中國第一影視村’,謝晉導演當年慧眼識珠,功不可沒?!?/p>
到了郭亮村,不能不走的是天梯。這條始建于明代的百米“之”字型“生命梯”,是由塊塊不整齊的巖石壘起或直接在90度角的巖壁上鑿出來的石坑組成,最窄處僅有0.4米,十分陡峭驚險。而曾經(jīng)許多年,這里的村民們吃的油鹽醬醋和買的小豬、牛犢,全都是順著這條蜿蜒曲折、臨淵而行的720級臺階背上來的。
郭亮村所處的太行山脈,山體皆為巖石,垂直上下,少附泥土,只有較為平緩的地方,才滋長叢林灌木,從而在直視山面時,會有特別明顯的層次感。放眼望去,種種天然的線條仿佛勾勒出一幅可描可繪的水墨山水畫。難怪國內有100多所美術藝術院校和30多個攝影協(xié)會把郭亮村定為寫生、采風基地。
郭亮村的美,美在險峻,美在山脈地勢,更美在人之精神。站在村莊的懸崖邊,我告訴自己,無論未來是否還會再來這里,都一定要記得郭亮人不屈不撓、化天塹為坦途的精神。無論前面的道路有多艱險,都一定要勇敢、堅韌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才算真的沒有白來這里。
(作者單位:嵩縣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