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山西省臨汾市建筑工程總公司職工醫(yī)院骨科 山西 臨汾 041000)
用兩種方法對下肢骨科手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對比
李世民
(山西省臨汾市建筑工程總公司職工醫(yī)院骨科 山西 臨汾 041000)
目的:比較用靜脈滴注溶栓法與導管溶栓法對接受下肢骨科手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方法:將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在我院接受下肢骨科手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104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這104例患者分為靜脈滴注溶栓組(52例)和導管溶栓組(52例)。對靜脈滴注溶栓組患者采用靜脈滴注溶栓法進行治療,對導管溶栓組患者采用導管溶栓法進行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和血栓消失的時間。結果:(1)經治療,導管溶栓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靜脈滴注溶栓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經治療,導管溶栓組患者血栓消失的時間明顯短于靜脈滴注溶栓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用靜脈滴注溶栓法相比,用導管溶栓法對接受下肢骨科手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更佳,能有效地縮短其血栓消失的時間。此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靜脈滴注溶栓法;導管溶栓法;下肢骨科手術;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效果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進行下肢骨科手術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臨床上在對患者進行下肢骨科手術時會對其下肢靜脈造成一定的損傷,從而會導致其血流流速減慢、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再加之其術后需要長期臥床,因此極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1]。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可能罹患肺栓塞,從而危及其生命。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溶栓法對接受下肢骨科手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治療。在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我們對在我院接受下肢骨科手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52例患者采用導管溶栓法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將此情況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在我院接受下肢骨科手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104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些患者均接受了下肢骨科手術,其術后均并發(fā)了下肢深靜脈血栓,且其均為單下肢發(fā)生深靜脈血栓。在這些患者中,排除存在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患有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的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這104例患者分為靜脈滴注溶栓組(52例)和導管溶栓組(52例)。在靜脈滴注溶栓組中,男女患者分別有27例和25例,其年齡區(qū)間為43~77歲,平均年齡為(57.5±6.4)歲。其中,有進行股骨骨折手術的患者16例,有進行人工膝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20例,有進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16例。其中,下肢靜脈栓塞類型為周圍型的患者16例,為中央型的患者17例,為混合型的患者19例。在導管溶栓組中,男女患者分別有29例和23例,其年齡區(qū)間為44~78歲,平均年齡為(58.1±5.9)歲。其中,有進行股骨骨折手術的患者17例,有進行人工膝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18例,有進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17例。其中,下肢靜脈栓塞類型為周圍型的患者15例,為中央型的患者16例,為混合型的患者2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1.2.2 治療方法(1)對導管溶栓組患者采用導管溶栓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首先對患者進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找到其發(fā)生栓塞的下肢血管。然后采用seldinger技術對患者發(fā)生栓塞的下肢靜脈血管進行穿刺置管,將靜脈泵和導管的末端進行連接。使用劑量為50U/24h的尿激酶對患者進行持續(xù)泵注治療,連續(xù)治療5d。(2)對靜脈滴注溶栓組患者采用靜脈滴注溶栓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選擇患者發(fā)生栓塞的靜脈血管進行穿刺,使用劑量為8U/次的尿激酶對其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每天用藥2次,連續(xù)治療5d。在兩組患者接受治療期間,要將其患肢抬高,并用彈力繃帶對其患肢進行包扎,同時指導其進行適當?shù)南轮∪馐湛s鍛煉。
1.3 療效判定標準與觀察的指標(1)用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評價兩組患者的療效。顯效:經治療,患者患肢腫脹、疼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其雙下肢膝下15cm處的周徑差小于1cm。有效:經治療,患者患肢腫脹、疼痛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其雙下肢膝下15cm處的周徑差為1~2.5cm。無效。經治療,患者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2)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血栓消失的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經治療,靜脈滴注溶栓組中治療結果為顯效的患者有24例,為有效的患者有18例,為無效的患者有10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77%;管溶栓組中治療結果為顯效的患者有36例,為有效的患者有13例,為無效的患者有3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23%。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2.2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栓消失時間的比較 經治療,導管溶栓組患者血栓消失的平均時間為(5.25±1.26)d,靜脈滴注溶栓組患者血栓消失的平均時間為(8.93±2.06)d,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相關的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進行下肢骨科手術的患者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為3%~8%[2,3]。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患肢腫脹、疼痛,部分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發(fā)熱、心跳加速等癥狀。接受下肢骨科手術的患者一旦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將加重其病情,延長其住院的時間,增加其治療的費用。近年來,徐桂茹[4]等學者研究指出,用導管溶栓法對接受下肢骨科手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此方法能有效地修復患者受損的血管內皮細胞,及時清除其血管創(chuàng)面的分泌物和壞死組織,從而起到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作用。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治療,導管溶栓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其血栓消失的時間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與用靜脈滴注溶栓法相比,用導管溶栓法對接受下肢骨科手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更佳,能有效地縮短其血栓消失的時間。此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1]劉忠玉,辛景義.脈血康膠囊預防創(chuàng)傷骨科下肢深靜脈血栓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1,11(7):631-633.
[2]嚴偉.老年骨科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與治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9):1660-1661.
[3]田會,趙振英,王兆娜,等.骨科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防治進展[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36):4725-4727.
[4]徐桂茹.骨科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15):1273-1275.
R68
B
2095-7629-(2017)1-0065-02
李世民,男,1973年1月出生,學歷:專科,所在科室:骨科,研究方向:骨科創(chuàng)傷學,職稱:主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