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奎
海東河湟谷地每逢過年,村村皆以跳社火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企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雖說步入了21世紀,但那古老的鄉(xiāng)村茅草社火,它以自己獨具特色的魅力,表達著河湟兒女的歡樂與心愿,彰顯著勞動人民的多才多藝,它深深地吸引著一代代土生土長的河湟兒女。雖說沒有都市街頭社火的壯觀場面,也沒有舞臺服飾的精美絕倫,但那內涵深邃、人文娛樂兼顧的節(jié)目讓其熠熠生輝,那自制的道具、獨特的演出服飾、悠揚婉轉的鄉(xiāng)曲、迥異引人的陣容,形成了河湟茅草社火獨具特色的文化韻味。
提起土鄉(xiāng)紅崖子溝鄉(xiāng)上沙溝村的茅草社火,無不肯定夸贊,袁文晉降妖、高三上墳、踩高蹺、花燈舞、滾滾燈……雖說年年演,年年看,年年盼,但百看不厭。上沙溝村是個文化村,自舊社會以來,此村的茅草社火在土鄉(xiāng)享有盛名,且不說其社火陣容,單說一些節(jié)目的淵源,頗具神秘色彩。
當夜色朦朧,月上柳梢之時,在那廣袤的夜空下,演出場地人聲鼎沸、鑼鼓喧天、燈籠高掛。花燈、羅漢、獅子、滾燈、旱船……依次上場,隨著鼓點,伴著悠悠的嗩吶聲,演員們美美地走一回,美美地扭一回,紅綢飛舞,宛如天上的彩虹。只見社火場地中,燈火輝煌,人頭攢動,場外人們踮腳觀之,爭相一睹夜社火的風采。在夜社火諸多節(jié)目中,最靚麗的要算“跑滾燈”了。上沙溝村的滾燈不同于湟中縣的排燈,也有別于樂都區(qū)的黃河燈陣,它陣形嚴整,走四門、龍戲彩球的陣形,從遠處看頗為壯觀,可以與舞龍相媲美,在高處鳥瞰,恰似一條火龍升騰蒼穹。
滾燈這一節(jié)目成為上沙溝村茅草社火的亮點、熱點、焦點,是土鄉(xiāng)茅草社火中獨一無二的節(jié)目,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百年來一直綻放在河湟流域的文化之園中。
據說上沙溝村茅草社火自舊社會以來禁止舞龍,甚至不讓上一村子的龍身經過上沙溝橋,迫不得已要過橋,必須要燈官老爺率領社火眾身子煨桑祝禱各方神靈,方才同意過橋,追其原因,眾說紛紜,不得深知。
據老人講,禁止舞龍不僅與上沙溝村山勢有關,而且與橫穿上沙溝村的一條沙溝有關。說起這條沙溝,整年河床干涸,但一到夏天,暴雨驟起,從東山下泄的洪水猶如一條蛟龍,飛騰而出,浩浩蕩蕩震耳欲聾,途經西山腳下折向南而流之,最后與湟水河匯合。在村民的記憶中不知多少次給兩岸的住戶與農田帶來了程度不一的災難。1980年,初具規(guī)模的混凝土大橋橋身被一場洪水沖得無影無蹤,下游歷史久遠的火神廟也在洪水中逝去身影……在記憶中,每每山洪暴發(fā),男女老少皆站在橋上看景,真是別有感懷在心頭。十年前,政府為了村民的安全,統(tǒng)一將北岸的農戶搬離水線。
雖說上沙溝村的茅草社火禁止舞龍,但龍是河湟流域民眾心中布雨滋物的神靈,是大家的一種圖騰崇拜。每逢干旱,敲鑼打鼓祈求龍君普降甘霖。由于迷信的束縛,河湟兒女對龍甚為敬畏,但聰明的老一輩人以自己的聰慧才智,獨創(chuàng)出了貌似龍形,但有迥異于龍的滾燈,以替代舞龍,但其步法、陣形從舞龍步法、陣形演變而出,專供夜間演出。此舉恰與“龍君布雨降福保安康”的茅草社火思想相吻合,又彌補了上沙溝村不得舞龍的遺憾,兩者兼而有之。紅崖子溝鄉(xiāng)十幾個自然村,唯獨此村的滾燈節(jié)目獨領風騷,如一朵奇葩盛開在河湟大地上。
滾燈聲光俱備,當一陣形跑完,表演者將滾燈平放地上,來回整齊地滾動,間或高高跳起,間或左右擺動,與此同時,滾燈者高歌社火曲子以助陣———“滾燈上場一陣風,左騰右飛龍君笑,人人保安康,哎喲,人人保安康。”“正月里到了正月正,我和我的尕妹子浪花燈,花燈實在好,妹子散了你的心;二月里到了二月二,我和我的尕妹子到郊外,杏花兒滿川開,妹子喜愛不喜愛……”那悠揚的唱腔、動聽的歌詞、整齊的隊形、燈光熠熠的滾燈,彰顯了始創(chuàng)者的慧心。雖然夜黑天冷,塵土飛揚,但絲毫減弱不了圍觀者的熱情。場內忽而激揚騰起,忽而轉身伏地,疾走盤旋的一串滾燈,牢牢地牽引著觀眾們的眼球,人們被滾燈的藝術魅力深深折服,以往你推我搡、你喊我嚷的喧鬧,伴隨著滾燈的光流而歸于寧靜,那寧靜沁出的致遠顯現(xiàn)出人們對傳說中吞云吐霧、張牙舞爪、布澤甘霖的龍的膜拜與虔誠。
月上中天,一場熱鬧的夜間社火接近尾聲,在燈官老爺?shù)囊欢胃挥许嵨?、富有文化的祝禱詞中拉上帷幕。只見人流如織,拖男攜女,呼朋引伴,一路的嘻嘻哈哈,一路的你評我議,但對滾燈都贊不絕口。那貌似蒼龍的滾燈帶著人們的虔誠與祝福,將來年的風調雨順傳向那縹緲的九重天宇……
土鄉(xiāng)社火“袁文晉降妖”
每逢過年,河湟谷地常以茅草社火以祈來年風調雨順,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同時展現(xiàn)日新月異的新農村村貌風尚。河湟社火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是一種反映黨的政策精神多層面的藝術表現(xiàn),是人們多元精神生活的一種體現(xiàn),寄托了勞動人民對新生活的一種希冀。海東市互助縣紅崖子溝鄉(xiāng)上沙溝村也不乏傳統(tǒng)文化的演繹。
在土鄉(xiāng)的社火中,由于受傳統(tǒng)迷信的制約,演社火的演員以男性為主,節(jié)目有踩高蹺、舞花燈、耍軟船、跑滾燈、高三上墳、袁文晉降妖……在眾多節(jié)目中,最吸引眼球、最惹人發(fā)笑、觀看人數(shù)最眾的節(jié)目要算“袁文晉降妖”了,它不僅有詼諧的語言、怪異的行頭,還有那段神秘的傳說———
話說上沙溝村有一道行頗深的異人,身無子嗣,房無一間,地無一壟,一副窮困潦倒的樣子,但此人俠義心腸,每每村民農活忙不過來時,他樂于相助,凡求必應,但凡所求人的地里,皆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且同一時間出現(xiàn),令村民詫異?!霸臅x降妖”是他在一次討飯中發(fā)生的故事,后經鄉(xiāng)民改編而成社火節(jié)目。
話說一年冬天,他到村中某戶農家去出糞(上世紀80年代前,海東農村地里上不起化肥,常以牛馬羊豬等牲畜的糞便及人的糞便發(fā)酵物做家肥)。恰逢一王姓老師父在為這家出符道,這位異人身背糞簍,進出大門時不時要眼瞟王師父在廂房出符,且不時搖頭,一副不屑一顧的神態(tài)。這位異人的舉止令老師父大為生氣,于是乎以氣話損人———“你一個目不識丁的窮漢,不去背糞,看啥看,要不你來出道符?”誰知他聽了王師父的話,并沒有生氣,只聽他慢騰騰地說道:“那我就給你出一道符吧……”他放下糞簍,走進廂房,接過王老師父手中的毛筆,揮筆畫去,頃刻間出符一道,隱約間筆端瑞氣盈盈。王老師父見此異端,心想此人非同一般,甚為吃驚,忙跪地請求:“得道的神仙莫怪老夫眼拙,萬望您收我為徒……”原來這位異人是貶謫人間的仙人,如他在人間不討得凡人的口封,就不得飛仙回天。王老師父的請求,恰好讓他討得了凡人的口封,終于得以解脫罪孽而重返天庭。但王老師父肉身凡胎,成不了仙徒。無奈,請求攜其飛升。異人經不起王老師父的百般請求,于是答應其求,但言有一條件,必須接住從天而降的東西,方能答應其請求。孰知接連三次天上落下巨大的蟒蛇、毛筆、書本,可惜王老師父終歸凡人身軀,見如此巨物從天而降,急忙避之。當以上物件落地,方見本象,但追隨異人心切,又苦苦請求,異人又出一題目,讓王老師父隨他進入大火熊熊的灶門踏入仙界,王老師父一見火勢,又退縮不前。原來,異人是讓王老師父棄其肉身,好度他成仙入道。由于王老師父與仙無緣,最終未能飛天成仙。異人只好授一卷無字天書于他……于是,得到無字天書的王老師父聞名鄉(xiāng)里,他常常為鄉(xiāng)人排憂解難,故互助紅崖子溝鄉(xiāng)以王姓老師父出名而延續(xù)至今。endprint
關于此位異人的故事常為老人們津津樂道,且愈傳愈神乎,更有甚者說有一次春耕,這位異人為一家耕地,日上三竿,該家年輕小媳婦前來送飯。那時,沒有飯盒之類的餐具,農家地頭送飯常用雙耳粗瓷小罐子,喝完湯,他就用食指刮罐壁上的殘汁,年輕小媳婦見此舉止,頗感不耐煩,于是說:“刮啥刮,你還不如將罐子翻過來舔上……”誰知他應口而答“:也好。”遂將罐子底墊在膝蓋上,手抓罐子雙耳,向下一翻,罐子雙耳就被翻在里面了……記得前幾年筆者與村中一老者聊天,談起異人,老者還說,那被翻過來的罐子上世紀60年代還在某人家中,但是否屬實,終究不得而知。但由于這位異人的緣故,“袁文晉降妖”這一節(jié)目,更具神秘色彩?!霸臅x降妖”的故事于是就流傳下來了,成為土鄉(xiāng)茅草社火的亮點。
神秘總歸神秘,“袁文晉降妖”節(jié)目之所以吸引觀眾眼球,真正的原因是此節(jié)目的主角詼諧、押韻的臺詞神情及怪異的行頭,常使前來一睹風采的觀眾里三層外三層,且時時引得場內外喝彩不斷。
只見袁文晉一身丐服,腳穿一雙破爛不堪的布鞋,肩搭褡褳,滿面灰塵,且以鍋底灰涂抹,眼角以牙膏點綴眼屎,頭戴一頂破草帽,一副飽經滄桑、窮困潦倒之貌。節(jié)目還沒開演之前,袁文晉早已手端粗瓷大碗,以小木棍充當筷子,以白酒泡饃,邊食邊唱青海小調邊轉場,等節(jié)目正式開始,他已微醉。在討飯至一員外家門時,恰逢員外家小姐鬼祟上身,久治不愈,請僧敬道,降魔驅鬼,終不見好。在小姐的閨房一個披頭散發(fā)的惡鬼上躥下跳,害得小姐尖厲啼叫。其情景頗有《西游記》中“高老莊收服天蓬元帥”的味道。
由于請來的僧人道士道行頗低,不但未將鬼祟降伏,反而丟盔棄甲落荒而逃。無奈,員外只好派人再尋訪道行高深的方外人士前來禳解。只見場內前去尋訪高人的傭人罵罵咧咧走出家門,神情頗為不滿。因為員外言詞嚴厲,并囑咐無論如何也要請到降妖大師,如傭人請不來高人就不得回家,并扣除一年的傭金。孰料傭人一出門就撞到袁文晉身上,因內心焦急不滿,一出門就撞上這么一個落魄之人,認為出門不利,由于言語不合,以至于要大打出手。得知事情原委,袁文晉為討一口飯,自稱能驅邪治病。病急亂投醫(yī),傭人一聽非常高興,遂將袁文晉請到府上降妖驅邪。于是,他手執(zhí)皮鞭,口中念念有詞,請神驅鬼。降妖之時,需蒸面老虎(以解自己日后果腹之用),同時邀請黑虎令官值日功曹諸神下凡助其驅除妖邪。
由于袁文晉包藏私心,故意要求員外爺將面老虎蒸大,但由于面老虎過于龐大,一扇蒸籠無法完成任務。于是員外爺就將蒸面老虎的任務分解攤派至各家各戶,等鄉(xiāng)民到齊后,袁文晉就開始分配任務了,袁文晉分配任務時語言常以押韻詼諧稱道,且以村人的屬相、職業(yè)、嗜好為基點,句句精彩,詞詞合味,頗耐人尋味。每每此時,場內場外喝彩此起彼伏。如“某某是個磨主子(農村磨坊主),他給老虎蒸肚子?!薄澳衬呈莻€虎娃子(屬相),他給老虎蒸上個爪爪子?!薄澳衬衬炒钌夏衬承拢值淖詈笠粋€字),他倆給老虎要蒸心?!薄澳衬呈莻€皮影子(職業(yè)),他給老虎蒸個腸腸子。”“某某是人精,他給老虎要蒸筋?!薄澳衬衬呈莻€啞巴子,他給老虎蒸上個尾巴子”……說者心無惡意,聽者會心一笑。
任務分配完畢,袁文晉從懷中拿出無字天書,只聽醒木一響,“天靈靈地靈靈,黑虎靈官還不下凡嗎?”只見手拿銅锏、身穿黑紅戰(zhàn)袍的黑虎靈官二神立于座前:“上仙要小神干何等差事?”“派你干打掃廁所的差事去吧?!薄澳遣皇俏嵘窀傻牟钍??!睉蛑o過后,袁文晉義正詞嚴道:“黑虎靈官聽令,明日午時三刻前來報到,違者定斬不饒。”只聽黑虎靈官一聲“得令!”遂站在八卦的相應位置……
在袁文晉分派諸神任務之際,只見頭頂牦牛尾巴、臉底黝黑、身披黑色大褂的鬼祟扮演者在小姐身上又掐又擰,小姐呻喚聲一聲連一聲,引得觀眾一陣歡笑。此時,場外人頭攢動,雖說場內塵土飛揚,但絲毫也阻止不了觀眾高漲的熱情,人人伸頸踮腳,爭相觀賞。小孩騎在大人的肩上一飽眼福。降妖所需物品準備齊全,諸路神仙歸位嚴陣以待,只見袁文晉念念有詞,皮鞭橫空擊出,鞭梢?guī)эL,隨之作祟之怪驚恐失色,到處藏匿,以躲皮鞭之苦。場邊一群僧人誦經助陣,僧人身披袈裟不顧塵土滿身,撲地叩頭,有時為了驅趕進入場內的觀眾,故意在叩頭時撲向觀眾,只見觀眾一聲驚呼,身退數(shù)步。
降妖達到高潮之時,袁文晉將身上的丐服鞋襪一一脫下,扔向鬼祟,鬼怪驚憷喊叫,鉆桌上房躲藏,無奈,諸神布下天羅地網,終使鬼祟無處藏身。小姐閨房中幾個頭戴面具的羅漢也手持寶扇驅除鬼祟。由于袁文晉法力高超,最終以鬼祟收伏裝入寶瓶而落下帷幕。
“袁文晉降妖”這一社火節(jié)目是上沙溝村流傳了近百年的一朵藝術奇葩,它在延續(xù)過程中糅合了青海風俗、村莊文化及藝術形式,融進了高原人民那濃濃的祈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春節(jié)夢和謳歌黨的政策、反映人民生活紅火的贊歌,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愛。每年正月,河湟谷地在“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年不豐”“鑼鼓不響,莊稼不長”等思想的影響下,各村的社火從正月初六到二月二,浩浩蕩蕩,此起彼伏,將歡騰的正月氣氛、濃郁的春節(jié)夢渲染得異常熱鬧,將春節(jié)演繹成了一個熱鬧非凡、和諧奮進的狂歡節(ji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