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悅
以前,我習慣把孩子的教育問題,交給“有關部門”。
對于孩子來說,“有關部門”無非是學校和培訓機構。平日里,督促孩子上學,完成作業(yè)。周末或節(jié)假日,根據(jù)孩子的興趣,送孩子上培訓班。后來發(fā)現(xiàn),不僅是我,周邊的多數(shù)父母,也是這么教育孩子的。
多數(shù)人都一樣,于是我覺得心安理得了。
可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上了學的孩子和父母之間,無形中似乎有著一道隔閡。孩子學的,想的,父母都不太了解;而父母這邊,對于孩子來說,同樣是一個不能了解的陌生世界。
孩子越大,離父母就越遠,難道這是一個逃不過的魔咒?
讓我對這種教育方式開始有所反思的是一個同事。
這位同事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年齡差不多,有趣的是,我們給這位同事起過一個外號,叫“粘人精”。同事粘的,不是周邊的朋友,而是自己的孩子。
幾乎一有空,我們就看到這位同事和孩子在一起。
有好幾次,逛街或逛書城的時候,偶遇這位同事。毫無疑問的是,同事身邊一定跟著孩子。久而久之,我們常開這位同事的玩笑,戲稱其為“粘人精”。
當別人都把孩子交給“有關部門”的時候,同事卻選擇了另一條路。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說到這事兒,同事感慨地說,你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善鋵崳诤⒆拥慕逃?,你們所占的比重是多少?
這個問題,一下子讓我啞口無言。
如果說,教育有什么秘訣的話,父母就是這個秘訣。
這是從同事處得到的啟發(fā)。以前,我們把學校和培訓班,當成教育的“秘訣”。與此同時,卻離孩子越來越遠。
而現(xiàn)在,我更相信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
如今,如果給孩子買書,我會買兩本,一本給孩子,一本給自己。給自己的那本隨身帶著,一有空就拿出來翻翻。書,是孩子的精神世界,而你要進入這個世界,需要的鑰匙,不是父母的權威,而是和孩子一樣的閱讀經歷。
這樣,你和孩子之間,才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孩子讀什么想什么,我們也有著同樣的經歷。這樣,在一起的時候,才有更多可以交流的話題。父母和孩子之間,也不再是從上而下的教導,而是平等的交流。
情況允許的話,我有時工作的時候,會把孩子帶在身邊。進入孩子的世界,是我們和孩子平等交流的前提。而讓孩子進入我們的世界,同樣也是前提之一。我想給孩子展示的是父母的工作態(tài)度,為人處世的原則,還有他們怎樣過好自己的人生。我漸漸發(fā)現(xiàn)和孩子之間距離越來越近了。
多數(shù)父母,習慣讓孩子走在自己的前頭。
你把孩子的教育交給學校,還有各種培訓班,這樣的教育,對于多數(shù)父母來說,是未經歷過的。此時,父母心里頭想的是,要把最好的留給孩子。于是,包括對孩子的教育,人生觀的塑造,都交給了別人。
可作為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教育者,你的角色和比重卻被嚴重壓縮了。
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還有各種才藝,不見得適合孩子。就算適合,孩子能接受的程度大小也是一個問題。對于孩子來說最容易接受的,往往是離自己最近的父母。而此時,你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你得過好自己的人生。指望孩子有素養(yǎng),你得先管好自己;希望孩子快樂,你就得成為一個可以讓自己快樂的人。你沒有的,希望孩子有,這是事倍功半且吃力不討好的事兒;你有的,就算你沒有刻意教,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將你的變成自己的。
比如,你若只會潑婦罵街,你能指望孩子會變得彬彬有禮,明白禮貌和素養(yǎng)的重要性?你若是一心只會奉獻,對孩子好,對自己不好,孩子長大后,你能指望他們成為一個懂得對自己好的人?你的行為,其實就是孩子的指南針。
你在前頭走,孩子在后頭跟著。你的一舉一動,都是對孩子的教育。孩子長大后,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不見得會走你的老路。但是,你走路的姿勢,你拼搏的姿態(tài),你處世的方法,孩子都學會了。而孩子們,會以你行走人生路的姿勢,去走自己的另一條路。
最好的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潤物無聲,在春雨中,教會孩子走路。
責編/劉維笑
E-mail:blweixi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