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雪,羅冬梅,陳皆播,石少鋒
3~6歲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特征及教學策略分析
范 雪1,2,羅冬梅1,陳皆播1,石少鋒1
目的: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分析3~6歲幼兒跑步動作,探討3~6歲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特征,并分析跑步動作教學策略。方法:選取北京市某幼兒園3~6歲幼兒124名。采用三維攝像技術拍攝幼兒的跑步動作,基于動作發(fā)展序列理論定性評價幼兒跑步動作;同時,通過視頻解析獲得跑步的運動學參數(shù),采用方差分析比較不同跑步發(fā)展水平幼兒之間的運動學參數(shù)差異。結果:1)3~6歲幼兒跑的發(fā)展水平存在3個階段,即初級、中級以及高級階段,其中,5~6歲幼兒多處于高級階段,且女生多于男生;2) 對于支撐腿膝角與步幅/下肢長,處于高級階段的幼兒顯著高于處于初級與中級階段的幼兒(P<0.05);3)對于擺動腿膝角,初級與中級階段幼兒顯著高于高級階段幼兒(P<0.05);4) 對于肘角,中級階段幼兒顯著高于低級與高級階段幼兒(P<0.05)。結論: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特征為,隨著跑步動作發(fā)展逐漸成熟,步幅逐漸增大,蹬離地面時刻的支撐腿膝角趨于完全伸展狀態(tài),擺動腿膝角趨于減小。建議:開展幼兒跑步動作的課程時,對于3~4歲幼兒,應著重鍛煉其下肢的肌肉力量與身體的平衡能力;針對4~5歲幼兒應更多地從腳前掌著地與蹬地等內容進行指導;對于5~6歲幼兒,則主要從全身協(xié)調等方面進行指導。建議通過改變運動方向、身體重心的變化以及走跑交替等方面來豐富活動內容,在中、小班的課程實施中要注意情景化引導,發(fā)展大班幼兒跑步動作時,可以選擇繩梯等器材,通過延伸或演變其用途增加幼兒的運動興趣。
跑步;動作發(fā)展;運動學分析
幼兒時期是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跑、跳以及投等基本動作技能在幼兒時期逐漸發(fā)展、成熟,幼兒時期的基本動作技能為今后各項競技運動技能的形成以及終身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奠定了基礎[10]。跑是一項重要的位移技能,廣泛出現(xiàn)在幼兒的體育游戲和日?;顒又?,若跑步動作發(fā)展滯后,可能會導致幼兒的體力活動水平不足,對幼兒的體質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17]。
跑步動作一直是幼兒動作發(fā)展研究中的熱點。早期研究多采用速度或時間等指標描述幼兒的跑步動作[2,3,7]。這種評價方法簡單、易行,關注跑步動作的結果,但忽略了幼兒跑步過程中所采用的動作模式,不能得出動作是如何完成的。之后,學者們將研究重心轉向幼兒跑步的動作模式[10],其中,以Seefeldt等[20]提出的動作發(fā)展序列理論應用最為廣泛,該理論認為,動作模式是按照動作發(fā)展階段依次排列的。動作發(fā)展階段,是指在特定生理年齡階段,大多數(shù)兒童完成動作時會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共同特征[8]。采用動作發(fā)展階段描述動作發(fā)展的方法稱為序列法,可以分為整體序列法和部分序列法。部分序列法分別從上肢、下肢以及軀干等部位描述動作發(fā)展特征[8],這種方法較為煩瑣,不易分析動作發(fā)展規(guī)律。整體序列法從整體上描述動作發(fā)展特征,例如,Seefeldt早在1972年采用整體序列法將幼兒的跑步動作分為4個發(fā)展階段(表5),從階段1、2、3至階段4,動作逐漸發(fā)展成熟[21]。但是,各國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環(huán)境不同,我國幼兒跑步動作是否也是這樣的發(fā)展特征呢?因此,本研究采用整體序列法描述我國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特征。
另外,定性研究存在一定的觀察局限,需要結合定量研究分析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特征。但是,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的定量研究相對較少,如王新等[9]采用攝像機從側面定點拍攝2名2歲幼兒跑步動作,結果發(fā)現(xiàn),幼兒的跑步動作與成人存在差異;李克等[5]采用二維拍攝技術研究3~6歲幼兒的跑步動作特征,得出4歲以后跑步動作模式接近成人;白巍等[1]采用正側面拍攝技術分析1~6歲幼兒的跑步動作,得出僅膝關節(jié)運動在4歲時接近成人模式。以上這些研究均以年齡分組,忽視了同一年齡幼兒的動作發(fā)展水平存在差異[10],這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出現(xiàn)一定的差異。
因此,本研究采用整體序列理論定性描述我國3~6歲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類型,同時分析不同發(fā)展階段幼兒跑步運動學指標的差異,探討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特征;并根據(jù)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特征為幼兒跑步動作的教學提出相應策略,以期為幼兒體育教學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
北京市城區(qū)某幼兒園3~6歲幼兒,共計124人(男生58人,女生66人),幼兒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參加測試的幼兒家長均填寫知情同意書。受試者納入標準:幼兒無明顯生理疾患,不存在認知和動作發(fā)展遲緩以及身體發(fā)育障礙等問題。
表1 本研究幼兒基本信息Table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e-school Children
1.2.1 測試人員
測試人員均為運動生物力學和解剖學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并在測試之前對其進行培訓,確保測試時測試人員的指導語一致。測試儀器為兩臺高速攝像機(JVC,9800)、三維標定框架。
1.2.2 測試程序
測試前,使用三維標定框架對兩臺高速攝像機組成的拍攝系統(tǒng)進行標定,保證測試質量。測試人員向幼兒講解跑步的要求和實驗過程,并讓其進行預先的適應性練習作為熱身,使幼兒熟悉測試過程。
測試時,兩臺高速攝像機分別從正面和側面拍攝幼兒跑步動作,拍攝頻率為50 Hz,攝像機主光軸與幼兒運動平面垂直。讓幼兒按順序依次在20 m的跑道快速跑3次,若出現(xiàn)中途暫停、反向跑或者動作異常,則重新測試。測試全程中有測試人員在跑道外輔助,保證幼兒的測試安全。
1.2.3 動作分析
測試結束后,反復仔細觀察每個幼兒的測試視頻。選取幼兒在跑步途中的一個步態(tài)周期。本研究參照已有研究文獻,依據(jù)整體序列發(fā)展理論,從以下4個方面:手臂位置與擺動、手臂與下肢的位置關系、足著地方式、邁步時下肢的狀態(tài)等觀察分析幼兒跑步動作,分析總結我國幼兒跑步動作特征。
1.2.4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的視迅圖像解析系統(tǒng)[4],分析幼兒跑的一個步態(tài)周期,得到各解析點的三維空間坐標。根據(jù)幼兒跑步的動作發(fā)展序列,選取了支撐腿蹬離地面瞬間的擺動腿膝角與支撐腿膝角、上臂最大后擺瞬間的肘角、擺動腿落地瞬間的落地角、連續(xù)2次擺動腿落地瞬間的正面步寬以及連續(xù)2次支撐腿完全著地時刻的步幅與下肢長之比等運動學指標(表2)。
表2 指標定義Table 2 The De fi nition of Index
1.2.5 數(shù)理統(tǒng)計
本研究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相關數(shù)據(jù)的分析,顯著性水平為P<0.05。采用卡方檢驗比較不同年齡幼兒動作發(fā)展階段的差異;以動作發(fā)展階段為自變量,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不同動作發(fā)展階段的運動學參數(shù)之間的差異。
通過對所有幼兒跑步動作的觀察分析、比較以及歸納總結,可以將3~6歲幼兒的跑步動作發(fā)展分為以下3個階段。
階段一,即初級階段,動作表現(xiàn)為足跟著地,手臂擺動動作不明顯,蹬伸腿未接近完全伸展(圖1左),在這種動作模式中上肢主要起到平衡的作用,采用小步幅移動。
階段二,即中級階段,動作表現(xiàn)為足跟著地,手臂與下肢異位,肘關節(jié)幾乎完全伸展,蹬伸腿未接近完全伸展(圖1中),這種動作模式中上肢的平衡作用開始減小。
階段三,即高級階段,動作表現(xiàn)為手臂與下肢異位,擺臂明顯,離地時刻蹬伸腿接近完全伸展,擺動腿折疊,步幅較大,出現(xiàn)足前掌著地,在這種動作模式中幼兒的手臂與下肢協(xié)調運動,以保證跑步的速度與步幅較大(圖1右)。
統(tǒng)計幼兒跑步發(fā)展階段在各年齡組所占的百分比(表4),卡方檢驗(χ2=12.874,df=4,P=0.012)結果顯示,年齡與跑步發(fā)展水平具有一定的關系。40.7%的3~4歲組女生處于初級階段,只有22.2%的3~4歲組男生處于初級階段,這說明,大多數(shù)3~4歲女生跑步發(fā)展水平落后于男生。而對于4~5歲幼兒,處于中級和高級階段的女生百分比大于處于中級和高級階段的男生百分比,這說明,大多數(shù)4~5歲女生跑步發(fā)展較男生快。對于5~6歲幼兒,處于高級階段的女生多于處于高級階段的男生,這說明,大多數(shù)5~6歲女生跑步動作發(fā)展優(yōu)于男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于女生而言,初級階段的動作使用率逐漸下降,而中級階段的動作使用率逐漸升高而后下降,高級階段的動作使用率逐漸升高。而對男生而言,初級階段的使用率出現(xiàn)先上升后降低,而高級階段的使用率出現(xiàn)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中級階段的動作使用率出現(xiàn)先不變,而后上升的特征。這說明,幼兒跑步的動作發(fā)展雖然與年齡有關,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幼兒的動作發(fā)展水平并非呈線性提高,且存在性別差異,多數(shù)女生的動作發(fā)展優(yōu)于男生。
表3 幼兒跑步發(fā)展階段百分比Table 3 Percent of Running Development Sequence in the Pre-school Children (%)
為了描述跑步發(fā)展特征,本研究比較了肘角、支撐腿膝角、擺動腿膝角、步幅/下肢長等特征指標在不同發(fā)展階段之間的差異。由表4可以看出,隨著幼兒跑步動作的發(fā)展,支撐腿膝角具有增大的趨勢,初級階段、中級階段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高級階段的支撐腿膝角顯著高于初級階段與中級階段(P<0.05)。由置信區(qū)間,可以看出在蹬離地面時刻,高級階段的支撐腿膝角接近180°,這與定性研究的結果一致。因此,支撐腿膝角充分伸展是跑步動作發(fā)展高級階段的顯著特征,而支撐腿膝角相對較小,未充分伸展是初級階段與中級階段的特征。
圖1 幼兒跑步動作示意圖Figure 1. Running Movement of the Pre-school Children
表4 不同發(fā)展等級之間運動學參數(shù)比較Table 4 The Difference of the Kinematics Parameters among the Levels of Running Development
隨著跑步動作發(fā)展水平的提高,擺動腿膝角呈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初級階段與中級階段的擺動腿膝角均顯著高于高級階段(P<0.05)。中級階段與初級階段的擺動腿膝角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在蹬離地面時刻,擺動腿膝角較小是跑步動作發(fā)展高級階段的顯著特點,這與定性研究中高級階段出現(xiàn)擺動腿折疊現(xiàn)象相一致。在動作發(fā)展中級階段、初級階段中,幼兒跑步動作的騰空時間比較短,擺動腿的膝關節(jié)角度相對較大,可以更快地轉變?yōu)橹瓮?,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因此,擺動腿膝關節(jié)角度較小是高級階段的顯著特征,擺動腿膝關節(jié)角度較大是中級階段的特征。
隨著跑步動作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幼兒在擺臂時的肘角在初級階時段較小,到中級階段時角度明顯增大,高級階段時角度明顯變小,初級階段與中級階段的幼兒肘角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中級階段與高級階段的肘角也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個結果需要結合定性觀察來解釋,由定性研究的結果可以得出在奔跑過程中幼兒的手臂是為了保持平衡,出現(xiàn)手臂屈曲;在中級階段,表現(xiàn)為開始出現(xiàn)擺動,但此時的手臂是趨于伸直;在高級階段,表現(xiàn)為主動地屈臂擺動,有利于增大跑步速度。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落地角增大,中級階段與高級階段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高級階段、中級階段均與初級階段呈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隨著跑步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幼兒落地角增大。
隨著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幼兒奔跑時的步寬出現(xiàn)先增大,后減小的現(xiàn)象,至高級階段時較小,且高級階段的步寬與中級階段的步寬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5)。步寬反映了幼兒奔跑時的橫向平衡能力,這表明,至高級階段時,幼兒的橫向平衡能力顯著提高。
隨著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初級階段與中級階段的步幅/下肢長不呈顯著性差異,高級階段的步幅/下肢長顯著高于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P<0.05),這說明至高級階段,幼兒跑步的步幅有很大增加。
通過上述結果可以看出,定量研究基本與定性研究一致,這證明了定性研究結果可靠,而且,定量研究從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定性研究的不足。
幼兒動作發(fā)展特征是評價幼兒動作發(fā)展水平的依據(jù),對于提高幼兒動作技能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動作發(fā)展領域的研究者提出了社會生態(tài)學理論,認為幼兒的動作發(fā)展受到個體、環(huán)境以及任務的影響[10]。多數(shù)研究指出,環(huán)境是影響幼兒動作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具有同國外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Seefeldt的跑步動作發(fā)展序列是否適合我國兒童呢?目前,我國多數(shù)學者直接引用國外的研究結果,以此來評價我國幼兒的跑動作發(fā)展水平,并指導教學。但是,尚未有實證研究證明我國幼兒的動作發(fā)展特征與國外一致。因此,采用動作發(fā)展理論分析我國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的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Seefeldt將跑步動作分為4個階段(表5),而本研究只包括3個階段(表6),這是因為3歲幼兒的跑步動作已經不存在“手臂高位保護,腳扁平足式著地,步子小,兩腳與肩同寬?!币簿褪钦f本研究的結果中,初級、中級以及高級階段依次與Seefeldt發(fā)展序列的階段2、3、4相對應。將我國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與國外的研究結果相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在3~6歲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方向基本一致,但仍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Seefeldt的跑步動作發(fā)展序列2中已經出現(xiàn)“腿接近完全伸展”,但是,本研究在高級階段才出現(xiàn)“離地時刻蹬伸腿接近完全伸展”。除此之外,Seefeldt的跑步動作發(fā)展階段四中采用“腳跟過渡到腳趾”的方式著地,而本研究高級階段中幼兒多采用“腳前掌”著地??梢?,在足的著地和蹬地方式上,我國幼兒與國外幼兒存在差異。因此,在體育教學中不能完全引用國外的教學經驗與方法,要制定針對我國幼兒動作發(fā)展特征的體育教學策略。
表5 跑步動作發(fā)展序列 [10]Table 5 The Sequence of Running Development
表6 我國3~6歲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序列Table 6 The Sequence of Running Development of 3-6 Years Old Children in China
國內學者多采用定量方法分析幼兒的跑步動作發(fā)展,例如,李克等[5]以3~6歲幼兒的跑步動作為研究對象,比較不同年齡的幼兒在蹬離地面以及著地緩沖階段運動學參數(shù)的差異,得出隨年齡增長幼兒在騰空階段屈膝折疊收腿的能力增強的特征,幼兒在著地時存在踝關節(jié)緩沖不足。本研究至高級階段出現(xiàn)“擺動腿折疊”,這與“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騰空階段屈膝折疊收腿能力增強”相一致。本研究得出在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幼兒以“足跟著地”,這是踝關節(jié)緩沖不足的表現(xiàn),但是,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至高級階段時,幼兒出現(xiàn)了“足前掌著地”,這是成熟的跑步模式,但這不能說明此時踝關節(jié)緩沖不足。研究結果產生差異的原因是,李克等的研究用年齡來劃分不同的幼兒跑步發(fā)展組別,由本研究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同一年齡的幼兒跑步發(fā)展水平不同,若不按照跑步發(fā)展水平劃分組別,必然存在動作模式的差異。這也體現(xiàn)只用定量方法研究幼兒動作發(fā)展存在一定的不足。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幼兒的跑步動作技能存在性別差異,在4歲之前,處于初級階段與中級階段的女生較男生多,表明部分女生的跑步動作發(fā)展落后于男生;而在4~6歲這個年齡段,處于高級階段的女生比例較男生多,處于初級階段的女生比例少于男生,這表明,多數(shù)4~6歲女生跑步動作發(fā)展優(yōu)于男生。Hardy等[15]在澳大利亞研究了幼兒的基本運動技能水平,得出女生的位移運動技能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寧科等[6]比較了我國不同性別與年齡幼兒移動性與操作性動作發(fā)展的差異,認為女生的位移能力較男生強。Foulkes等[14]研究了英國幼兒的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指出女生跑步動作技能發(fā)展較好,顯著優(yōu)于男生。以上與本研究4~6歲幼兒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Liu等[19]認為,幼兒動作發(fā)展存在性別差異,這與男、女幼兒的大腦結構與發(fā)育過程不同有關。另外,有研究指出,男生與女生存在認知差異,男生對球、汽車等可以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具有較強的視覺偏好[11]。男生多參加球類等物體控制技能類的運動,而女生較多參加舞蹈、體操類的位移性技能活動,這也是女生位移能力較強的原因之一[16]。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4歲之前,部分男生的跑步動作發(fā)展水平優(yōu)于女生,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已有研究指出,影響幼兒動作發(fā)展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幼兒的身體活動[12],幼兒在3歲之后進入幼兒園,幼兒園成為幼兒的主要活動場所,推測幼兒園的體育活動對幼兒的動作發(fā)展產生影響。本研究被測試幼兒園的體育活動包括早操、集體活動以及自由活動。早操多以韻律操為主,小班幼兒剛進入幼兒園,男生與女生早操動作均不熟練,活動量差異不顯著。集體活動多是以位移技能為主的各種游戲,在此過程幼兒需要排隊完成,女生會聽從教師指令,而部分男生在等候間隙會跑動玩耍,其活動量大于女生。自由活動多以攀爬大型器材為主,男生在自由活動的過程中表現(xiàn)較為積極。在中班和大班的早操活動中,多數(shù)女生動作表現(xiàn)力、準確性以及參與度高于男生。集體活動與自由活動多以位移技能為主,其中女生較為活躍,參與的積極性高于男生??梢?,測試幼兒園4~6歲女生的體育活動參與度高于4~6歲的男生。研究指出,幼兒身體活動的參與度越高,其動作發(fā)展水平越高[13,18],這可能是小班部分男生位移技能發(fā)展優(yōu)于女生,而4~6歲女生跑步動作發(fā)展水平優(yōu)于男生的原因。建議在設計幼兒體育課程或者游戲時,考慮幼兒的性別差異,重視發(fā)展男生的位移技能。
3~6歲是發(fā)展跑步動作的重要時期。由本研究的結果可以得出,我國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水平不均衡,且部分幼兒存在發(fā)展滯后現(xiàn)象。因此,在幼兒園階段設置跑步動作的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將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組織模式4個方面來討論幼兒跑步動作的教學策略。
3.3.1 幼兒跑步動作的教學目標
由跑步動作發(fā)展的年齡分布可以看出,小班和中班幼兒的跑步動作多處于初級(階段1)與中級(階段2)階段,由這兩個階段的動作特征,可以看出,幼兒跑步時需要上肢來協(xié)助平衡,這是由于此階段幼兒的平衡能力與下肢力量相對薄弱[5],另外,蹬離地面時支撐腿尚不能完全伸展,這將是教學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因此,在發(fā)展小班與中班幼兒的跑步動作時,教學目標為發(fā)展下肢力量與平衡能力,初步掌握下肢蹬離地面的技術。
大班的幼兒跑步動作應該發(fā)展到高級階段,高級階段的特點為“足前掌著地,手臂與下肢異位,擺臂明顯;離地時刻蹬伸腿接近完全伸展,擺動腿折疊;步幅較大?!币虼?,大班的教學目標為,發(fā)展足前掌著地,熟練掌握下肢蹬離地面的技術,提高跑步中上、下肢的協(xié)調能力。
3.3.2 幼兒跑步動作的教學內容
在設計小班和中班的幼兒體育活動時,應圍繞發(fā)展幼兒的下肢力量與平衡能力展開。讓幼兒練習跳遠、縱跳、下蹲跳、腳尖走與跑、弓箭步跑以及側滑步(表7),這對于提高幼兒的跑步動作發(fā)展能起到積極作用。在練習的初期,不需要對小班的幼兒強調動作技術,重點要讓幼兒積極鍛煉,發(fā)展下肢肌肉力量與平衡能力。對于中班的幼兒,隨著動作的熟練,要求幼兒完成以上動作時腳后跟不著地,體驗用腳前掌用力蹬地與落地緩沖。在掌握腳前掌著地與蹬地的技術之后,再要求幼兒加上手臂的擺動,體會手臂的協(xié)調作用。
表7 幼兒跑步動作練習內容Table 7 Content of Running Training for the Children
在設計大班和中班的幼兒跑步活動時,應圍繞上、下肢的協(xié)調以及下肢的蹬地與著地方式展開。在進行動作教學時:1)讓幼兒練習原地站立的手臂前后擺動,注意提示幼兒手臂不可以左右擺動,可以采用指導語“手臂前后擺起來”;2)讓幼兒練習原地的手腳配合跑步動作,可以采用指導語“小腳動起來,小手擺起來”;3)從走的手腳配合過渡到跑的手腳配合,可以采用指導語“小手、小腳快速動起來”。在大班跑步動作的教學中,教師要強調“足前掌著地,手臂擺動與下肢協(xié)調配合,支撐腿蹬伸有力”等要領,可以采用指導語“小腳用力蹬地”、“小腳落地輕點”、“步子盡量大點”“速度盡量快點”等。
3.3.3 幼兒跑步動作的教學方法
提高幼兒跑步動作應該通過集體活動與體育游戲的形式展開。讓幼兒在集體活動中學習正確的動作,讓幼兒在情景游戲中鍛煉下肢的肌肉力量以及身體的協(xié)調性。在幼兒跑步動作的教學中,方法主要為示范模仿法、講解法、練習法。幼兒的模仿能力較強,在教學中應重視成熟動作模式的示范,教師從正面、側面以及后面示范,“足前掌著地”技術采用正面與后面示范,“手臂與下肢異位,擺臂明顯”技術教學時采用側面示范,“離地時刻蹬伸腿接近完全伸展”技術采用后面示范。也可以讓2個動作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幼兒同時跑步,讓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差異,體會動作。
在教學中對幼兒跑步動作進行講解,可以提醒幼兒“用力蹬地”,讓幼兒體驗腳前掌蹬地;提醒幼兒“足前掌著地”,讓幼兒體驗采用足前掌落地緩沖;提醒幼兒“手臂擺動”,讓幼兒練習跑步中上、下肢的協(xié)調運動。
3.3.4 幼兒跑步動作的組織模式
通過查閱文獻可以得出,對于提高幼兒基本動作技能有顯著效果的研究,一般采用每周2~3次,每次20~30min的練習[19]。因此,建議幼兒跑步動作的教學時間安排為,每周2~3次,每次20~30 min。
由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相同年齡的幼兒動作發(fā)展水平不均衡,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關注幼兒的差異,分層練習,針對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安排不同層次的動作練習。對于小班或者動作發(fā)展水平低的幼兒,可以采用圓形隊列的組織形式(圖2左),教師在圓圈內示范、引導。對于中班的幼兒,在練習中,可以采用如圖2中的組織模式,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分組練習。對于大班的幼兒,可以采用繩梯(圖2右)鍛煉以上內容,繩梯是一種地面標志物,在繩梯系列課程中,要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從慢到快的原則練習跑步動作。在不熟練的時候要求動作的正確性,然后在動作基本正確的基礎上要求速度、手腳配合、擺臂及腳觸地部位等,最終達到全身可以快速、有節(jié)奏地完成不同的跑步動作模式。
另外,在練習中可以通過改變走、跑過程中的運動方向與身體重心的變化發(fā)展平衡能力,鍛煉下肢肌肉力量,而且,也可以有效地調整運動強度和活動難度,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的跑步動作發(fā)展水平對于這些動作的組合進行情景化設置。
在組織教學中,應注意讓幼兒之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教師可以用吹哨控制出發(fā)間隔,每吹哨一次,每組出發(fā)一個幼兒。其次,教學中注意觀察幼兒的出汗以及呼吸狀況,安排適當?shù)倪\動強度,保證幼兒的運動量適宜。最后,在使用繩梯時,要求幼兒通過繩梯時不準碰到繩梯,防止幼兒出現(xiàn)絆倒等安全問題。
圖2 幼兒跑步組織模式示意圖Figure 2. Organization of Running for the Pre-school Children
總之,幼兒園需要開展幼兒跑步動作學習課程,并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時間和場地練習跑步動作技能,對小班幼兒的跑步動作教學,宜多進行游戲化的走、跑、跳動作練習,實施中要采用情景化處理,激發(fā)幼兒的運動興趣;對于中、大班的幼兒,應逐漸加大跑步動作技能和運動強度的要求,大班可以多進行競賽性質的體育游戲。這將會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基本位移動作技能,也是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保證。
1.由上述定性和定量研究結果可以得出,我國3~6歲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可以分為3個階段。初級階段的特征為:足跟著地,著地角較??;手臂與下肢異位,手臂擺動不明顯;蹬離地面時支撐腿未接近完全伸展。中級階段的特征為:足跟著地;手臂與下肢異位,肘關節(jié)幾乎完全伸展;蹬伸腿未接近完全伸展。高級階段的特征為:出現(xiàn)足前掌著地;手臂與下肢異位,擺臂明顯;離地時刻蹬伸腿接近完全伸展,擺動腿折疊;步幅增大,步寬減小。
2.幼兒的年齡與跑步動作發(fā)展水平具有一定的關系,但是,相同年齡的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跑步動作逐漸發(fā)展成熟,3~4歲幼兒跑步的發(fā)展水平處于初級階段,且男生的發(fā)展優(yōu)于女生;4~6歲的幼兒多處于中、高級階段,且女生發(fā)展優(yōu)于男生。
1.在設計幼兒體育活動時,需要考慮幼兒的跑步動作發(fā)展水平,按照不同的跑步發(fā)展水平劃分組別分別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
2.幼兒園需要開展幼兒跑步動作課程學習,并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時間和場地練習跑步動作技能。根據(jù)幼兒跑步動作特征,應分別對3~6歲幼兒進行相應地指導。比如,對于3~4歲幼兒,應著重鍛煉下肢的肌肉力量與身體的平衡能力;針對4~5歲幼兒應更多地從腳前掌著地與蹬地等內容進行指導;對于5~6歲幼兒,則主要從全身協(xié)調等方面進行指導。
3.針對幼兒跑步動作發(fā)展特征,應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每周進行2~3次教學,每次20~30 min??梢圆捎锰h、縱跳、下蹲跳、腳尖走與跑、弓箭步跑以及側滑步等內容練習跑步的動作技術,采用示范法、練習法以及講解法進行教學,采用圓形隊列、縱向隊列等形式組織幼兒開展練習。
4.開展幼兒跑步動作的課程,通過改變運動方向、身體重心的變化以及走跑交替等方式來豐富活動內容,在中、小班的課程實施中要注意情景化引導,提出形象和具體的動作任務要求,可以提高幼兒的參與度,從而活躍課堂氛圍,讓幼兒體會到體育活動帶來的樂趣。另外,發(fā)展大班幼兒跑步動作時,可以選擇繩梯等器材,通過延伸或演變其用途實現(xiàn)一物多玩,增加幼兒的運動興趣。
[1] 白巍,王新.1~6歲幼兒走、跑、跳下肢關節(jié)角度變化運動學特征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33(1):75-78.
[2] 陳華,許為棟,黃永良.浙江省海島地區(qū)與內陸地區(qū)3~6歲幼兒體質現(xiàn)狀比較[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5):27-29.
[3] 金嘉燕,王逸,培玉蘭,等.北京市3~6歲幼兒體質狀況分析[J].體育科學,1998,18(4):45-48.
[4] 李翰君,童麗平,周興龍,等.下肢運動影像解析與高速紅外運動捕捉系統(tǒng)實驗數(shù)據(jù)的比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1):126-128.
[5] 李克,關欣,紀之光.3歲至6歲幼兒跑步步態(tài)特征的運動學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0(6):99-102.
[6] 寧科,沈信生,邵曉軍.3~6歲幼兒移動性動作發(fā)展與感知身體能力關系的實證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12):74-81.
[7] 王曉東,侯斌,陶雪梅,等.胎齡、喂養(yǎng)方式因素與幼兒體質水平的關聯(lián)性研究[J].體育科學,2007,27(12):47-52.
[8] 王興澤,黃永飛,謝東北,等.動作發(fā)展序列理論及體育教學案例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3):98-106.
[9] 王新,鄭錫明.幼兒跑步能力差異性的生物力學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4):81-84.
[10] GREG P,耿培新,梁國立.人類動作發(fā)展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1] ALEXANDER G M,WILCOX T. Sex differences in early infancy[J]. Child Dev Perspec,2012,6(4):400-406.
[12] CAROLINA S N C,MARIANA V B,NELCI A C F R. Quality and structure of variability in children during motor development:A systematic review[J]. Res Dev Disabil,2013,34(9):2810-2830.
[13] FISHER A,REILLY J J,KELLY L A,et al.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d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children[J].Med Sci Sports Exerc,2005,37(4):684-688.
[14] FOULKES J D,KNOWLES Z,F(xiàn)AIRCLOUGH S J,et al.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northwest England[J]. Percept Mot Skills,2015,121(1):260.
[15] HARDY L L,KING L,F(xiàn)ARRELL L,et al.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mong Australian preschool children[J]. J Sci Med Sport,2010,13(5):503-508.
[16] HARDY L L,REINTENREYNOLDS T ,ESPINEL P,et al.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low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 competency in children[J]. Pediatrics,2012,130(2):390-398.
[17] IIVONEN K S,SAAKSLAHTI A K,MEHTALA A,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4-year-old preschool children[J]. Percept Mot Skills,2013,117(2):627-646.
[18] IIVONEN S,SAAKSLAHTI A K,MEHTALA A,et al. Directly observ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in fouryear-old children in day care[J]. Eur Early Child Educ Res J,2016,24(3):398-413.
[19] LIU Y,METENS T,ABSIL J,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motor-related fi bers in a population of healthy pretermneonates at term-equivalent age:A diffusion tensor and probabilistic tractography study[J]. Am J Neuroradiol,2011,32:2011-2016.
[20] SEEFELDT V,HAUBENSTRICKER J. Patterns,Phase,or Stages:An 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al Mov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Movement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M].New York,NY:John Wiley & Sons,Ltd,1982:309-318.
[21] SEEFELDT V,REUSCHLEIN S,VOGEL P.Sequencing motor skills with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Z].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and Reaction,Houston,TX,1972.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Motor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Strategy for 3 to 6 Years Old Children
FAN Xue1,2,LUO Dong-mei1,CHEN Jie-bo1,SHI Shao-feng1
Object:This research analyzed 3-6 years old children running b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and discussed 3-6 years old children running moto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and analyzed the running teaching strategy,to provide scienti fi c and reasonable reference for children’s sports teaching plan. Method:124 children aged 3-6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from a kidgarden in Beijing. The running of children was taped by 3D camera and the kinematics parameters of running were obtained by video analytical method. Early childhood’s running wa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ac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sequence. ANOVA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kinematic parameters among development stages. Results:There are primary,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leve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3-6 years old children’s running,with most of 5-6 years old children in the advanced stage,and more girls than boys. For supporting leg knee Angle and the ratio of the stride to the length of lower limb,young children in the dvanced stage is signi fi 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elementary and intermediate stage infants (P<0.05). For swinging leg knee Angle,children in elementary and intermediate stages is signi fi cantly higher than the advanced stage (P<0.05). For elbow Angle,the intermediate stage is signi fi cantly higher than junior and senior stage (P<0.05). Conclus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running motor development as follows:the development of running gradually matured,and stride length gradually increased,and supporting leg knee Angle off the ground tended to be fully extended,and swinging leg knee angle decreasesed. Suggestion:In the course of children’s running,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force of muscle and equilibrium for 3-4 years old children. The 4-5 years old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touchdown and leave off the ground by the forepart of feet. The 5-6 years old children should be exercised to improve the arms and legs coordination.It is suggested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activity by changing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the change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and the aiternation of walk and run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middle and small class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ituational guidance. In addition,for the development of older children’s running,we can choose the equipment such as rope ladder,by extending or evolving its purpose to increase children’s interest in sport.
running;motor development;kinematic analysis
1000-677X(2017)11-0040-08
10. 16469/j. css. 201711005
G807
A
2017-07-20;
2017-11-17
北京體育大學自主科研課題資助項目(2016SYS006)。
范雪,女,講師,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 幼 兒 動 作 發(fā) 展,Tel:(010)62836633,E-mail:1627102217@qq.com;羅冬梅,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Tel:(010)62989580,E-mail:dmluo02@sina.com。
1.北京體育大學 運動人體科學學院,北京 100084;2.安徽工業(yè)大學 體育部,安徽 24300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nhui 24300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