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
摘要: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一種將理論付諸實踐,加強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和手段。然而,大學生志愿服務在我國還是一項年輕的事業(yè),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諸如認識不到位,體系不完善等,導致志愿服務本身所蘊涵的“實踐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得到實現(xiàn)。本文擬從建立教育與文化傳播體系、完善組織與管理體系兩個角度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實現(xiàn)路徑,切實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功能的發(fā)揮。
Abstract: Volunteer serv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means to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 and strengthen practical education.But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s still a young career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knowledge is not deep,the system is imperfect, and so on, which impeding the realiza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e system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o realize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關鍵詞: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實現(xiàn)路徑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practical education;realization way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3-0158-03
0 引言
目前我國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所占比重比較大,生活在“6+1”家庭模式中的他們,倍受溺愛,逐漸表現(xiàn)出 “自私”、“自我”、“我行我素”等消極面,針對這種情況,志愿服務所蘊含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的重要性便突顯出來。大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務活動,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可以提高他們的文明素質和道德水平,培育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但是現(xiàn)階段在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還處于初級階段,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擬在提出不足的基礎上,對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的實現(xiàn)路徑做了初步的探索,一方面豐富了志愿服務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切實推動了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功能的發(fā)揮。
1 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分析
1.1 志愿服務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
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會不斷地發(fā)揮其主體能動性,邊服務、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敘,把個體的思維、知識優(yōu)勢與實踐認知相結合,實現(xiàn)其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產生思想與精神上的飛躍與升華,從而促進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大學生志愿者可以通過實地考察,來認識社會現(xiàn)狀,接觸其他群體,了解社會對大學生的評價與要求,繼而認清自我,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自己,轉識成智,引導他們對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進行反思和重塑。
1.2 志愿服務有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費雷德里克森認為積極的情感就像陽光一樣,會讓植物生長,讓花兒綻放,會讓人們在學習、社會和生活中,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在幫助弱小與同他人一起面對不幸的過程中,可以喚醒他們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和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幫助他人的舉動中,使他們深刻感受到社會需要幫助的人很多,可以提升他們對個體社會責任感的認知,增強他們對個體與社會依存的認同,而這方面的感情,正是促使他們積極投入志愿事業(yè)的原生動力;同時,他們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得到的社會各方面的肯定,會再次激起他們服務他人,貢獻社會的情感,進而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認同感。這些積極的情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逐步疊加,使他們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由量變到質變,進而升華成一種積極服務社會的自我意識。這些積極情感是滋養(yǎng)大學生的沃土,可以幫助他們贏得更美好的未來。
1.3 志愿服務有助于磨練大學生的意志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6+1”的家庭環(huán)境中,倍受家長溺愛,從而出現(xiàn)了抗壓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等消極面,這不符合當前所倡導的吃苦耐勞、有抗壓精神的主流價值觀。而大學生志愿者,可以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提高適應環(huán)境、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志愿服務活動通常都是在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地區(qū),服務的對象也多是一些面臨各類困難的弱勢群體。大學生在服務的過程中不僅要忍受各種困難的環(huán)境和條件,也勢必要學會應對和處理各類困難,無形中鍛煉了自己的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生存的能力。經歷這樣的磨練,在以后的人生中,不管遇到怎樣困難,都能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去解決。
1.4 志愿服務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知識、技能和能力是互相聯(lián)系的,可以實現(xiàn)相互轉化的。教育家朱熹曾經說過:“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贝髮W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既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專業(yè)知識的領悟的過程,更是通過實踐積累知識和拓展技能的過程。而且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通過與不同的個體與群體的交流和聯(lián)系,可以加強他們對社會、集體和他人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大學生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endprint
2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實踐育人的現(xiàn)狀與問題
2.1 當代大學生對志愿服務認知不夠深入
對南京工業(yè)大學200名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一部分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精神的內涵了解的不夠深入,參與的動機停留在“必須的社會實踐”,完成學分、跟風等,這些消極的動機,導致志愿服務活動停留在“走過場”的層面,走馬觀花、敷衍了事,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這嚴重影響了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達不到實踐育人的目的。
還有很多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不全面,對志愿服務內容的了解僅僅局限于去敬老院,到農村支教,進大賽會場服務方面。從而導致活動的簡單化形式化,僅僅為了做活動而活動,不能將活動精神融入行動,達不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主體意識不夠,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這直接影響到志愿服務實踐育人功能的發(fā)揮。
2.2 志愿服務的組織管理體系有待完善
志愿服務活動實效性不強,往往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形成系統(tǒng)完善的組織管理制度。在志愿者招募培訓、組織管理和激勵保障上缺乏一套科學有效的制度,極大影響了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從而影響了活動的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
招募培訓機制不夠系統(tǒng)化、科學化。志愿服務招募的過程比較隨意,志愿者一般沒有機會接受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而是直接投入服務,導致志愿者們水平參差不齊,活動效果不理想,不能彰顯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價值和意義。
組織管理機制比較單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主要是由共青團統(tǒng)一組織的,共青團在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中雖具有強大的組織優(yōu)勢,但純粹由共青團組織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首先,活動容易熱衷于搞轟轟烈烈的儀式而忽略志愿服務活動的本質,最終使志愿活動被異化為形象工程而影響學生們的積極性;其次,共青團統(tǒng)一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志愿服務內容一般過于單一,缺少特色,并不能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群體的專業(yè)優(yōu)勢。目前參與度最高的三項活動分別是:社區(qū)服務、支教助學和環(huán)境保護。
激勵保障機制不完善。首先,法律政策不健全,在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保障的情況下,志愿者個人安全受到威脅情況、利益受害事件等風險情況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經常有出現(xiàn)的;其次,缺乏實質性的激勵措施,特別是社會層面的激勵機制的匱乏,對于在全社會營造全民服務相當不利。
3 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的實現(xiàn)路徑構建探索
3.1 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教育與文化傳播體系,加強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和情感體驗
3.1.1 開設線上線下志愿服務相關課程,加強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
線下課程主要通過對志愿服務理論、志愿者的能力與素質、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實施與技巧等的梳理與傳授,加強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線上課程主要通過教學資源、科學研究、精品活動以及網上答疑等欄目,廣泛收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信息、報道、感悟、成果等,為大學生呈現(xiàn)更加詳實、豐富、生動的資料,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志愿服務精神。
3.1.2 舉辦志愿服務相關校園文化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情感體驗
志愿服務的教育不能僅僅停留于書本上,校園文化氛圍這種隱形教育資源,能給大學生帶來更加重要的影響。以校園活動為載體,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氛圍中實現(xiàn)志愿精神的內化于心。學校可利用相關節(jié)日為契機等傳播志愿服務文化,諸如每年3月5日學雷鋒日、12月6日國際志愿者日,借助這些契機,開展相關主題的實踐活動、文化演出、總結表彰活動等,在校園內形成人人了解志愿服務、人人參與志愿活動、人人具有志愿精神的良好氛圍。
3.2 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的組織管理體系,引導規(guī)范大學生的志愿服務行為
3.2.1 嚴格招募培訓機制,促進志愿服務規(guī)范化
首先,要建立規(guī)范性的注冊登記制度,讓大學生志愿者有身份意識;其次,建立全國認可的志愿服務認證和考評體系,完善全國聯(lián)網的志愿服務檔案及志愿服務活動信息庫,實行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量化管理,從而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有效性;最后,在正式注冊前對志愿者進行系統(tǒng)培訓,在具體服務項目實施前對志愿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yè)培訓,所有的培訓經歷記入個人的志愿服務檔案,培訓情況作為志愿者考核的重要依據。
3.2.2 完善組織管理機制,促進志愿服務多樣化
充分發(fā)揮團組織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領導優(yōu)勢,積極發(fā)揮高校社團和民間非營利組織的作用,大力發(fā)展各級志愿者協(xié)會。堅持在社會關注、群眾急需、青年能為的結合點上尋找突破口,充分發(fā)揮志愿者們的知識與專業(yè)優(yōu)勢,在社會公益服務、社區(qū)發(fā)展服務、成長輔導服務、科技文化服務、困難群體服務、生態(tài)保護服務等領域不斷豐富志愿服務活動內容,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大學生志愿者群體一個重要的特點應該是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要鼓勵大學生自主開發(fā)并組織與專業(yè)結合緊密的志愿服務項目,打造具有專業(yè)學科特色的品牌活動,學校根據具體情況予以立項支持。
3.2.3 健全激勵保障機制,促進志愿服務可持續(xù)化。
首先加強政策性保障,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積極維護大學生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問題;其次加強經費保障,志愿服務是不計報酬的服務,但并不等于免費服務,而且大學生是消費性群體,一定的資金支持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志愿服務的激勵不能僅僅停留于精神層面,應該進一步探索學校與社會志愿服務工作的銜接機制,從制度層面上實現(xiàn)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素質培養(yǎng)和就業(yè)質量提高的有機結合,在大學生就業(yè)、報考公務員和選調生時,按照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有效時間考慮優(yōu)先推薦、錄用。
參考文獻:
[1]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J].人民日報,2008.
[2]陳曦,潘小儷,劉曉東.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科技大學實踐類課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建設和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8).
[3]王民忠,狄濤.論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0).
[4]徐子恒,王為正.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