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楊
文藝復興系列三 藝術不是生來“高雅”
文│楊楊
編者按:如何看懂西方藝術史?
西方藝術史的思想,其實非常簡潔明了:從畫神,到后來畫人,再到畫世界。隨著現(xiàn)代技術的進步,藝術家們討論“怎么畫”,再后來就是”還畫不畫”,最后是”藝術其實就是生活”。這是一個看似漫長實則短暫的旅途,西方美術史就是從宗教、哲學大道理一步步回到人性,回到人的內(nèi)心情感和日常生活的過程……這條路,走了兩千年。
現(xiàn)在的孩子為什么選擇從小接觸藝術,培養(yǎng)藝術細胞?相信每個家庭的答案都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大家都被藝術的高雅屬性吸引。
只是,相信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藝術,并非生來高雅。
其實,古時候的家長和現(xiàn)在的家長有著一樣的困擾。從古希臘時期,大學問家們就很執(zhí)著一個問題,孩子們要選哪些專業(yè)。多方爭論后的基本共識是學習:文三科——語法、修辭、邏輯;理四門——幾何、代數(shù)、樂理、天文。
學了這七門的人,就有了對大眾演說,在法庭上辯論,參加陪審團以及在軍隊里服役的能力。這個組合后來被稱為Seven Liberal Arts 。但是,重點就是,藝術并不在其中。
文藝復興早期,美術工作還是貴族們不能從事的賤業(yè),到文藝復興盛期,它已經(jīng)是貴族們必須具備的教養(yǎng),藝術是怎樣完成這個華麗轉(zhuǎn)身的呢?
1528年,有位伯爵寫了一本《廷臣論》。書里講的是一個完美的廷臣(包括女官)要具備怎樣的教養(yǎng) :要心智冷靜,要聲音動聽,措辭悅耳,要有戰(zhàn)斗精神,體育要好,要有關于人文科學,古典著作和純美術的知識儲備。
整個16世紀,這本書在歐洲極其流行。因為它指出了一條上升通道:你不一定要出身高貴,只要你受過高貴的教養(yǎng),舉止言談高貴,你就是個高貴的人——也就是紳士。
在佛羅倫薩,從事美術行業(yè)的師傅們對自己要求都非常嚴格。他們認為自己不同于一般的手藝人,而是有文化有教養(yǎng)的手藝人。這是拉單子的需要,他們的客戶一般是高門大戶。要讓他們信服,談吐得和手藝一樣高超。
大部分的師傅都出身普通人家,少年就離家學藝。所以學藝的時候還要自己補文化課,蠟燭兩頭燒,學習關于“七藝”的希臘羅馬典籍,甚至去琢磨已經(jīng)失傳的秘笈。
比如透視法,據(jù)說古希臘羅馬時已經(jīng)開始使用,但是誰都沒見過。去過羅馬的考察古建的布魯內(nèi)利奇就整天琢磨這怎么弄。終于,1420年,布魯內(nèi)利奇第一次在佛羅倫薩大教堂的門口,畫的是對面的圣約翰洗禮堂,當眾演示透視法。
只要通曉一組基本法則,誰都能把肉眼所見的三維物體轉(zhuǎn)移到平面上,所以整個佛羅倫薩的畫家們都為之著魔!
佛羅倫薩的藝術家們還探索出了文藝復興美術所依賴的另一法則“明暗法”。借助陰影,任何三維物體都能畫得逼真。
這個年代,日本和中國的手藝人還在靠門戶之別和師徒之份來護住自己的飯碗,德國和尼德蘭一代有行會來決定誰能開展業(yè)務。唯獨在佛羅倫薩,一切都是比較開放,比較透明的。
在佛羅倫薩,大型工程都要公開投標。1401年,佛羅倫薩洗禮堂(圣約翰堂)要造新的北門,就邀請了全意大利最好的藝術家來競標。
主題是舊約里的阿伯拉罕獻祭。年輕的金銀匠洛倫佐·基爾伯蒂做了多個模型,都在鬧市展出,供人批判?;鶢柌俾犎∫庖姾头磸托薷?,交出的作品精美絕倫,被認為無可挑剔,所以中選了。失利的青年設計師布魯內(nèi)利奇才出走羅馬去學藝。
而且,美第奇公爵創(chuàng)辦了“設計學院”,雖然比宋徽宗的畫學院晚了四百多年,但是這所學院在今天還活躍著。
創(chuàng)辦學院最大的意義在于出身高貴門庭的孩子們也能正大光明地學藝術了。
當時在意大利,藝術家身份已經(jīng)非常之高。
德國人丟勒造訪威尼斯,感嘆說:“在這里,我被當作紳士,在我們家鄉(xiāng),我比一塊抹布強不了多少。”
在米蘭和巴黎,達芬奇到哪就成為哪里的中心人物,名流貴宦整天圍著他轉(zhuǎn),形成了所謂的“達芬奇學院”。
米開朗琪羅在羅馬工作時,教皇專門開辟從自己宮殿到米開朗琪羅工作地點的捷徑,一有空就過來看。
提香在神圣羅馬帝國宮廷里工作時,一時筆掉了,來看他的皇帝查爾斯五世箭步上前,為他撿筆。
從那時開始,上流社會里不但人人愛聊藝術,開始學畫的貴族青年男女越來越多。
從這段藝術的逆襲史,我們可以看到,并沒有什么天生的大師,所有的偉大都需要自己的努力以及一定的土壤和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