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江歌遇害案”重回輿論,并已變成了“江歌劉鑫案”。從江歌被害的法律案件,變成了與江歌遇害有關(guān)聯(lián)的劉鑫,應(yīng)承擔什么責任的社會道德案件。
事件的來龍去脈,簡而言之,是2016年的11月3日晚上,留日女學生江歌在東京被一個叫陳世峰的人殺害。陳世峰是江歌的閨蜜劉鑫的前男友。事發(fā)時,劉鑫正借住在江歌家,二人一個在門內(nèi),一個在門外。但因為沒有監(jiān)控,沒人知道那個夜晚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但種種推測以及劉鑫后來的表述都證明,江歌是為了幫助劉鑫躲避前男友的騷擾而遇害。
然而,刺痛社會敏感神經(jīng)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劉鑫以及她的父母,在江歌遇害后的所做所為。
比如,事發(fā)后江歌母親發(fā)微信詢問,劉鑫回復(fù):“對不起,我不知道該怎么回復(fù)你?!北热纾瑒Ⅵ文赣H在電話里吼:“你閨女叫人家殺了,你去找殺人犯,別找著俺!是她命短!”甚至一再陳述,江歌母親在網(wǎng)絡(luò)上曝光劉鑫一家的信息后,劉鑫丟了工作。當然,江歌母親曝光劉鑫一家住址、工作單位、車牌號等隱私,動用網(wǎng)絡(luò)力量“逼”劉鑫與她見面的做法,在中國目前的法律框架下,也是有觸犯法律的嫌疑的。
細細體會,江歌媽媽一直堅持要與劉鑫見面,想要的,不過是劉鑫的一句話:江歌是為我而死的,我對不起她,也對不起您——她渴望的是對江歌生命的感激和尊重。既為閨蜜,又是室友,同時又是案件相關(guān)人,這種表達似乎是人之常情,但為什么對劉鑫及其父母卻那么難?
把視角從這個極端殺人案中拉升,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種行為在中國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見。這個社會缺乏一個基本的道德性的社會共識——在接受幫助時,應(yīng)持有怎樣的態(tài)度?在別人遇到困難時,該怎樣面對?在他人的利益與自己的利益相沖突時,該如何選擇?如果維護他人的利益,便需犧牲自己的利益,又應(yīng)怎樣決定?
這些,是“江歌劉鑫案”帶來的終極拷問,也是當下中國最稀缺、最難以達成共識的問題。再怎樣討伐劉鑫,也無法使江歌死而復(fù)生。但如果每個人都對此捫心自問,江歌的死,或許可以走出討伐劉鑫個人的陰霾和輪回,她的生命也會更有價值。
丹麥發(fā)生過一起惡性殺人事件。當?shù)貓蠹垐蟮罆r,用了這樣的標題:不要讓他破壞了我們的價值觀。當?shù)貓蠹埾Mㄟ^這個標題發(fā)出警告:不要陷入以暴制暴。同樣,面對“江歌劉鑫案”,我們也要呼吁:不要讓失德者破壞了我們的價值觀。
在喧囂中還有一些信息被忽略了。江歌遇害后,江歌媽媽匆匆趕往日本。她舉目無親,不通日語,只能通過微信請求同胞的幫助。她忐忑地走出東京機場時,看到許多人手里舉著紙牌:“接江歌的媽媽”。她說,看到這個情景,她哭了。
在處理江歌后事的過程中,許多在日的華僑和留學生都趕來幫助她。江歌的追悼會和遺體告別儀式,也是這些與江歌素不相識的人們承擔的。之后,他們兩次自發(fā)募集了近10萬元善款,希望幫助貧寒的江歌母親為江歌修一座墓。
或許劉鑫的道歉來得太遲,但江歌的善良沒有被辜負,沒有被同樣善良的人所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