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戴聞萱
在精神家園里詩意而居
——讀《瓦爾登湖》
湖南/戴聞萱
古人云:“覓得恬寂處,閑坐遠云飛。”
當(dāng)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身處19世紀“工業(yè)化”時代的梭羅不由自主地與詩人發(fā)出了同樣的感嘆。設(shè)身處地來講,即便是時至今日,每個人心中也仍存在著一份對寧靜自然的渴望。
我們在為自己謀求生存之路時,往往會一心撲在勞務(wù)上,以為這樣做了,就能擁有更舒適的生活。然而,欲望卻從來不曾停止過。于是,我們的面目在這過程中變得愈來愈模糊不清,曾經(jīng)設(shè)下的目標早已被更大的目標所取代。倒不像我們操控著機器,而是機器在奴役我們的肉體,連帶著精神一起麻木。
在馬薩諸塞州康科德城森林中的瓦爾登湖畔,一座簡樸的小木屋便是梭羅的居身之所,這里是他與大自然共同呼吸、互相親近的地方,也是促使他思考人生、完善自我的智慧土壤。泛一葉小舟,讓我們一起探索那深邃的瓦爾登湖……
其實,真正的生活是省去那些繁瑣的雕飾,回歸本真的。
梭羅到林中實驗,他可以親手蓋一處屬于自己的棲身之所,椽木做的屋頂剛好夠他遮風(fēng)擋雨。閑來無事時就去給豆苗鋤草,并不會耗費很多時間,隨性而為。有時莊稼種晚或種早也不會使他困擾,因為他不靠這些來討生活。他寧愿花精力去用雙眼細致地描繪一片云彩,迎接晚霞與曙光,聆聽一切大自然發(fā)出的細語,在左鄰右舍間播種誠實、真理、淳樸、信念和天真的種子。
“若要前行,就得離開你現(xiàn)在停留的地方”。
生活的方式多種多樣,莫只沉浸于一種,閉上雙眼,擅自隔斷了整片黎明。梭羅曾說即便他從現(xiàn)在開始徒步旅行,也比買車票的旅行家要更早抵達目的地。在他為心中的遠方努力跋涉的時候,旅行家仍在專心籌集他的車費,一步都不曾踏出過他的原點。當(dāng)愿望被一次又一次地擱置,熱情一點點消逝,遠方始終還是遠方。這遠不如放下沉重的行囊,輕裝上陣來得更自在快樂。
當(dāng)我們深陷于世界呈現(xiàn)給我們的表象時,不妨將視線轉(zhuǎn)向“有一千處地方值得我們發(fā)現(xiàn)”的內(nèi)心深處,以思想和洞察力為媒介,去探索我們的靈魂。清除道路上的雜枝敗葉,讓我們真正把釘子釘在名為宇宙的大機器中,而不是隨便一塊木板上。
瓦爾登湖的深邃只有泛舟于上的人才能領(lǐng)略,同樣,生活只有自己用心去感受,我們才可能睜開蒙蔽的雙眼,看到朦朧的清晨太陽射向大地的第一道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