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宏
如果機器聰明了,人們還會勤于動腦嗎。
電腦手機用得太多,書寫退化逐漸成為常態(tài)?,F(xiàn)在甚至連手打輸入都能省去,亞馬遜等公司推出的智能音響,人們只需動動嘴就能下達指令。
設備越來越方便,越來越智能,不過作為使用者的人,似乎被嬌慣得越來越笨了。
近來,不少人使用蘋果最新款手機時,為了挑戰(zhàn)最新的面部識別解鎖功能,會對著手機屏幕搖頭晃腦,呲牙咧嘴。如果發(fā)現(xiàn)某個角度能騙過手機,就會像發(fā)現(xiàn)了寶藏一樣開心。
這種和手機比智商的事,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很容易歸結為一種“愚蠢”的行為。更嚴重的是,不止一個人做出了這種“反智”的舉動,這種群體性行為讓人們對自身的聰明程度開始有了焦慮感。
或許不是人變笨,而是機器太聰明了。當人工智能“阿爾法狗”在圍棋這樣的純智力游戲上橫掃人類頂尖棋手后,人類的智力就受到了打擊。最近推出的新一代“阿爾法狗”干凈利落地零封其“前輩”,更是一記“神補刀”,讓人不得不承認,在某些方面機器確實比人聰明。
更何況智能設備比人聰明的領域可能會越來越多,甚至可能出現(xiàn)新的摩爾定律。而聰明的機器會讓人產(chǎn)生嚴重的依賴,人們幾乎每時每刻把它放在觸手可及之處。比如,現(xiàn)在智能設備的用途不計其數(shù),人們通過應用程序獲取信息,接收消息,一天內多次被各種通知、推送提醒……智能手機已經(jīng)成為隨身的信息庫,能記錄并發(fā)送文字、聲音和圖片,這些基本的信息載體界定了人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
在蓋洛普2015年進行的一項調查中,超過半數(shù)的人表示,他們不能想象沒有智能手機的生活。兩年過去了,隨著智能設備更加神通廣大,對其有依賴情節(jié)的人的比例更高。
智能設備對人們注意力的掌控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也形成較大的影響,包括一些負面影響。研究表明,隨著大腦對技術的依賴程度不斷加大,人類的智力相應地被削弱。
近十年來,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認知心理學家及營銷學教授安德里亞·沃德一直在研究智能手機與互聯(lián)網(wǎng)如何影響人的思想和判斷。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使用智能設備,甚至只是聽到手機電話鈴聲或震動,都會分散注意力,導致人們集中于某項難題或工作的難度加大。而注意力的分散對人們的推理能力和表現(xiàn)構成了障礙。
《試驗心理學》雜志發(fā)表的一項涉及166名調查對象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人們正在應對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時,如果電話鈴聲響或者震動,不論是否查看手機,他們的注意力都會出現(xiàn)搖擺,工作效率也會降低。
另一項針對41名智能手機用戶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人們聽到電話鈴響但不能接聽,他們會血壓驟升,脈搏跳動加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下降。
在科幻小說中,經(jīng)常勾勒出的人類的未來形象有一個大大的腦袋和瘦弱的四肢,因為默認的發(fā)展路徑是:人類會從事更多的腦力勞動,因此會愈發(fā)聰明。將繁重的體力勞動交給機器后,肢體將會退化。
但小小的智能設備就對這種假設提出了異議:如果機器聰明了,人們還會勤于動腦嗎?
樂觀的看法認為,再智能的設備,終究是人來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夠發(fā)現(xiàn)需求,并通過設計來滿足需求的人,似乎很難被貼上變笨的標簽。然而對于絕大多數(shù)用戶來說,他們關心的是能否方便地解決問題,這正是智能設備的拿手好戲。
根據(jù)蘋果公司收集的數(shù)據(jù),一位典型的用戶每天會拿起及使用它80次左右。這意味著未來一年點亮智能設備屏幕的次數(shù)將達到近3萬次。在頻繁的點擊中,人們將智能設備當作值得信賴的萬能助手,不可分離。
沃德博士懷疑,人們對智能設備如此迷戀,以至于手機只要一出現(xiàn),就可能足以削弱智力表現(xiàn)。沃德博士和他的三位同事通過一項精心設計的實驗,證明了這種“依賴性變笨”。
研究者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招募了520名在讀大學生,讓他們接受兩項標準的智力敏銳性測試。第一項測試評估“可獲得的認知能力”,主要衡量一個人的思想能否完全地專注于某項特定任務。第二項測試評估“智力流動”,即一個人闡釋及解決一個不熟悉的問題的能力。試驗中的唯一變量就是受試者智能手機擺放的位置。研究者要求部分學生把手機放在他們面前的桌子上;其他人將手機放進口袋或者手提包;還有一些人則被要求將手機留在另一個房間。
測試結果令人震驚。在兩項測試中,將手機放在視線范圍內的受試者得分均為最低,而將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的學生則拿到了最高分。把手機放在口袋或手提包里的學生得分正好中等。換句話說,距離手機越近,大腦就越遲鈍。
在隨后的采訪中,幾乎所有參與者都表示手機并沒有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他們堅稱測試期間自己完全沒有想起過手機。這表明,智能設備已經(jīng)干擾了他們的專注力和思維方式,但他們自己卻渾然不覺。
研究者們此后進行的第二項實驗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同時還發(fā)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對手機依賴程度越高的學生,認知能力受到的損害越大。沃德博士和他的同事在根據(jù)此研究發(fā)表的論文中稱,“智能手機融入日常生活”似乎會造成“腦力流失”,削弱人們的關鍵心智技能,如“學習、邏輯推理、抽象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
智能設備本來是輔助學習的最佳工具,但實踐中卻會造成學習障礙。通過智能設備本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平,可卻造成不少人收到交流障礙的困擾。
研究者就智能手機對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蒙蒂塞洛分校160名學生的課堂學習有何影響進行了評估。結果發(fā)現(xiàn),在針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的一項測試中,和帶手機進課堂的學生相比,不把手機帶到教室的學生成績高出整整一個等級。一項針對英國91所中學的調查發(fā)現(xiàn),當學校禁止使用手機時,學生的考試成績大幅提升,成績最差的學生受益最多。
智能設備可以讓人們隨時隨地保持聯(lián)絡,理論上來說能增進人的溝通交往能力,但實際上卻催生了不少“宅人”。他們雖然通過智能設備和人能談笑風生,可一旦面對面交流時卻出現(xiàn)情商不足的情況。
智能設備流行讓人們的社交能力和人際關系受到?jīng)_擊。使用智能設備時人們經(jīng)常通過表情圖表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可當和他人面對面交談時,由于缺乏這些“快捷方式”,會導致交流浮于表面,帶來的滿足感也大打折扣。
在英國埃塞克斯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將142名受訪者中每兩人分為一組,要求他們私下交談10分鐘。其中一半受訪者交談時把智能設備帶進了房間,另一半則沒有帶手機。受訪者隨后接受了關于親和度、信任感和同理心的測試。研究發(fā)現(xiàn),僅僅是手機的出現(xiàn),就足以阻礙人與人之間親近感和信任感的發(fā)展,并且降低“個人從伙伴身上感受到同理心和被理解的程度”。
這項試驗的結果,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研究者們隨后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得到了證實。
智能設備的設計者們盡量做到讓產(chǎn)品盡可能多占據(jù)人們的注意力,一些健康監(jiān)測程序甚至連睡著了的時間也不放過。這些智能設備的諷刺之處在于,在我們看來它最吸引人的特質,比如不間斷的網(wǎng)絡連接、多種多樣的應用軟件、即時反應以及便攜性等,恰恰是它導致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讓我們變笨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