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寂寥而空曠,只有駝鈴聲在悠揚地回蕩。在交通不使的古代,無數(shù)身負商貿與政治文化交流重任的鴕隊行進在絲綢之路上。對于他們而言,似乎沒有什么比行走在路上更重要了,而那些行在路上的點滴印記,則成了文化、商貿交流的最好見證。
“絲綢之路”作為一名溝通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世界之路,其必經之地,寧夏南部固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緩緩的駝隊,悠揚的鈴聲,黃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古代波斯文明、古代希臘文明和歐亞草原文明在這里碰撞融合,并在這條道路上的傳播與交匯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址。
據史書記載,西漢時,西域月氏國使節(jié)沿這條路來到今固原地區(qū),會見了正在固原的漢武帝。固原境內的蕭關就是這條路上過長城、到西域的一個重要關口。1985年,人們在固原南郊發(fā)現(xiàn)了北魏李賢墓,考古人員在出土的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珍貴的波斯鎏金銀壺和波斯銀幣、金戒指、玻璃碗等。玻璃碗全身碧綠通透,造型風格獨特,磨琢工藝十分精湛。至于那些造型逼真的波斯武士俑,更是“絲綢之路”留下的極好物證。這些珍寶如今是固原博物館里的鎮(zhèn)館之寶,它們是那個時代人們商貿交流、文化溝通、政治往來的最好見證。除了出土的寶貝,位于固原西北的須彌山石窟,是“絲綢之路”上又一個靚麗的文化瑰寶。在南北朝時期,印度傳來的佛教十分興盛,而須彌山作為絲路的經過之地,必然地成為了這段宗教文化交流的見證之地。須彌山石窟最早開鑿子北魏,唐代時期是最繁榮的時期,無論鑿窟數(shù)量,還是雕刻藝術,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種種文化交流的印記,足以刻畫出當年在寧夏南部固原、六盤山一帶作為絲綢之路咽喉要道的繁榮景象。風過處,大漠深處,六盤山上,似乎仍有駝鈴聲回響,那么悠遠、綿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