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秋雨
李清照的名譽問題
◎ 余秋雨
李清照在與趙明誠結(jié)婚之后,就開始面對長輩們遭受的名譽非議。
她的父親李格非與當(dāng)時朝廷全力排斥的所謂元祐黨人有牽連,被罷職遠徙。這種名譽上的打擊,自上而下,鋪天蓋地,轟傳一時,但年輕的李清照還能承受,因為這里還有另一種名譽——類似于“持不同政見者”的名譽。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處理這個案件的恰恰是丈夫的父親趙挺之。
這就把這對恩愛的年輕夫妻推入十分尷尬的境地:只要一方的父親能保全名譽,另一方的父親就必然失去名譽。
身在其中的李清照體會到了這種尷尬,曾大膽寫詩給公公趙挺之,要他以“人間父子情”為慮,顧及兒子、兒媳和親家的臉面,不要做讓人寒心的事。
一個剛過門的兒媳婦能夠以如此強硬的口氣跟公公說話,可見做公公的趙挺之當(dāng)時在親友家族乃至民間社會中是不太被尊重的。
最終,趙挺之遭到打擊,在死后僅僅三天,家產(chǎn)即被查封,親屬遭到拷問,兒子趙明誠也被罷免官職。
這時,李清照跟隨著落魄的丈夫趙明誠返回故里青州居住,對世間名譽的品嘗已經(jīng)是澀然不知何味了。
似乎是上天的故意安排,李清照后來遇到的名譽問題也越來越大,越來越關(guān)及個人,越來越無法躲避。例如那個無中生有的玉壺事件。
在趙明誠重病期間,曾有一位探望者攜帶一把玉壺給這位病榻上的文物鑒賞家看,沒想到趙明誠死后即有謠傳興起,說他在臨死前將這把珍貴的玉壺托人獻給金國。
當(dāng)時宋、金之間正在激烈交戰(zhàn),這種謠傳涉及到中國文人最重視的氣節(jié)問題,李清照再清高也按捺不住了。
李清照不知道應(yīng)該如何洗刷冤屈,想來想去最后選了一個最笨的辦法:帶上夫妻倆多年來收藏的全部古董器物,跟隨被金兵追得走投無路的宋高宗趙構(gòu)一起逃難,目的是希望有機會把這些古董全部獻給朝廷。
李清照的思路是:謠傳不是說我的丈夫?qū)⒁话延駢孬I給了金國嗎?現(xiàn)在金國愈加兇猛,而大宋朝廷愈加萎弱,我卻愿意把全部古董獻給朝廷,這是任何稍有勢利之心的人做的事嗎?已故的丈夫與我完全同心,怎么可能背叛宋朝取悅金國呢?
這實在是只有世界上最老實的文化人才想得出來的表白方式。李清照過高地估計了喪魂落魄中的朝廷,他們只顧逃命,哪里會注意在跟隨者的隊伍里有一個疲憊女子,居然想以家庭的全部遺藏來為丈夫洗刷冤屈?
宋高宗在東南沿海一帶逃竄時曾慌張地在海上舟居,李清照也從海路追蹤。
這一荒誕的旅程最后在一位遠房親戚的疏通和勸說下終于結(jié)束,但在顛沛流離中,所攜文物已損失絕大部分。
付出如此代價,名譽追回來沒有?只有天知道。
(摘自《君子之道》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圖/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