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余潞
在臺灣“總統(tǒng)府”的強大壓力下,臺“外交部”修改條例,在10個駐外館處中新設“政治任命”二把手。美其名曰是因應多元涉外事務需要,說穿了就是執(zhí)政黨拿來做酬庸。有臺媒批評說,蔡英文不想著承認“九二共識”打破臺灣“外交困境”,反而一直琢磨在“外交系統(tǒng)”安插自己的人馬。
臺灣“外交部”送進“立法院”、未及三讀的“駐外外交領事人員任用條例”,將非職業(yè)“外交官”的文官可擔任駐外人員的上限,從10%提高到15%,但好歹這些人還有文官任用資格。據(jù)臺灣《中國時報》7日報道,剛剛審查的“駐外機構(gòu)組織通則”修正草案,則是在特任“大使”或代表之外,再設一名“特任二把手”。草案第5條增列“公使(常任副代表)得以特任任用”,目前符合上述規(guī)定者,有6個駐外館處,包括臺北駐美國、歐盟、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世界貿(mào)易組織(WTO)和日本代表處。“外交部政務次長”章文梁稱,此改變是要強化“外交”戰(zhàn)力,過去“傳統(tǒng)外交”議題以政治、安全和貿(mào)易為主,如今已經(jīng)擴展到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反恐等,“外交”體系需要新血、新思維的加入。
國民黨“立委”吳志揚質(zhì)疑稱,如果外館需要特別人才,可以以顧問或其他方式任用,否則該“政務二把手”對“外交”事務可能并不熟悉,如此空降對資深“外交官”顯然不公平?!傲⑽苯瓎⒊颊J為,這次開放將壓縮常任文官的位置,讓常任文官在重要地區(qū)被邊緣化,缺少歷練機會,“增加官位的空間,不等于增加外交空間”?!傲⑽蓖跤舾毖?,從去年至今蔡英文當局已開放101個高階文官位置,此舉是“再開政治酬庸大門”。
其實,“外交部”內(nèi)部也很不滿。有人稱,撇開職業(yè)“外交官”升遷受阻不談,萬一高層指派來的二把手與當家“大使”或代表意見不合,到底該聽誰的,“何況,二把手的后臺這么硬,到底是他指揮大使,還是大使指揮他呢?”資深涉外人士受訪時表示,一般而言,考進臺灣“外交部”后,通常要經(jīng)過30年左右的歷練才有機會爬到13職等,新規(guī)定會影響“外交”系統(tǒng)常任文官的士氣。有消息披露,此次修法,“外交部”其實是受到“總統(tǒng)府”和“行政院”的強大壓力。
蔡英文上臺后,臺灣“外交處境”日益艱困。去年12月,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與臺灣“斷交”;今年6月,蔡英文上任一個月就到訪的巴拿馬和臺灣分手;10月,“外交部”一方面否認尼加拉瓜“邦交”生變的傳聞,同時承認對多米尼加的“邦交”情況“注意很久了”;11月,“外交部長”李大維承認和帕勞的關系讓他傷腦筋。不僅如此,臺灣還被多個國際組織拒之門外,“邦交國跌破20個”指日可待。臺灣中央日報網(wǎng)絡報7日認為,蔡英文的當務之急應該是承認“九二共識”、改善兩岸關系,“苦撐硬撐都待不了變,只會使臺灣的困局加深加重”,直言“否定九二共識的代價,何其可怕!”《中國時報》7日稱,以駐外“大使”或代表為政治酬庸,在國際間頗為常見,“執(zhí)政黨覺得要用自己人才能忠實履行其政策,本無可厚非。但是在‘大使之下,還要再增設二把手,是不相信職業(yè)外交官,還是酬庸工作擺不平呢?”文章說,搞“外交”不光靠嫻熟語言,凡事都要與大陸對抗,在國際間與兩岸關系上都有很多細微處要照看,“臺灣只剩下20個邦交國,執(zhí)政黨到底是欠了多少選舉債,要拿人民血汗錢來供養(yǎng)這么多海外特任政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