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瀅瑛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構想,加深了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耙粠б宦贰苯ㄔO是國家的重大戰(zhàn)略,如果語言不通則不能開展建設,[1]而沿線涉及國家多、語言多,使傳統(tǒng)的單一外語人才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法語是除英語外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英語+法語+經貿知識”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符合社會所需,如何培養(yǎng)國際經濟與貿易(法語)專業(yè)學生的法語能力成為了應該重視的問題。
“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推進了的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關系,同時,跨境電子商務的發(fā)展為對外貿易提供了更為便捷有效的方式,這些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而外語的使用搭起了雙方溝通的橋梁?!耙粠б宦贰毖鼐€非洲國家眾多,多以英語和法語作為官方語言,市場對同時擁有英語、法語及經貿知識的人才需求與日劇增。為滿足市場需要,國際經濟與貿易(法語)專業(yè)應以培養(yǎng)“專業(yè)+語言”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為目標,使學生不僅有專業(yè)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知識,還有扎實的英語能力與較好的法語能力,能夠用較為熟練的外語進行貿易活動。但由于學生多是進入大學后才開始接觸法語,一方面學習時間短,另一方面受傳統(tǒng)培養(yǎng)模式的影響,往往出現法語水平不夠高或所學語言知識與實際工作不對口的問題,因此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法語教學,實現語言與專業(yè)知識對接、與實際工作對接。
(一)培養(yǎng)目標不夠明確
如今不少高校和外語院校“大一統(tǒng)”的法語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社會和市場對人才專業(yè)化、細分化的需求不相符合,從而導致學生將所學到的法語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能力低下,[2]國際經濟與貿易(法語)專業(yè)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培養(yǎng)學生法語能力時,參照的是專業(yè)法語或二外法語的培養(yǎng)模式,往往只注重語言知識,而未能將之與專業(yè)知識結合。另外,對法語能力要達到什么水平沒有具體標準,這導致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都缺乏明確的目標。
(二)課程設置不平衡
受培養(yǎng)目標的影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法語課程設置未能擺脫傳統(tǒng)法語教學的影響,設置的課程未能平衡語言能力與專業(yè)知識的關系,課程偏重于語言知識,主要為基礎法語、視聽說、閱讀等,實踐類課時比較少,忽視了法語與經貿知識的結合以及法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授課強調詞匯、語法,偏重讀、寫、譯能力的培養(yǎng),而學生聽、說能力較弱,對相關國家的文化了解也較少,這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個別院校意識到語言應用能力的重要性,但設置的課程基礎法語時間偏少,較快進入商務法語會話、經貿法語等應用性課程,可能導致學生語言基礎比較薄弱、后期學習吃力的情況。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適用
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的依然是講授法,這有利于帶領零基礎的學生較快入門并建立較為系統(tǒng)的語言框架。與講授法搭配的教學手段主要是PPT和板書。這依然是一個“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僅課堂的氛圍相對沉悶,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可能對語言學習望而生畏;而且語言技能鍛煉的機會較少,學生主要學習語法和詞匯知識,練習也多為機械性的語法練習,有些甚至脫離語境或語言使用習慣,語言知識停留在課本上,而不能與實踐相結合。這種手段也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在課后時間利用現代發(fā)達的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此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顯然也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四)教師知識結構單一
國內的法語教師多為法語專業(yè)出身,語言功底好;但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經貿相關知識相對匱乏。在講授商務法語會話、經貿法語等課程中,多通過查閱資料聯系教材的方式進行備課,臨時補充自身知識以進行授課。沒有較為系統(tǒng)的經貿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有些力不從心。此外,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自身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影響,教師不習慣使用新教學方法,或者對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運用不夠成熟,即使是經常使用現代網絡技術的教師,也不一定能熟練地將多種現代教學手段與課堂相結合。
(一)明確培養(yǎng)目標,完善課程設置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的法語教學強調的是讓學生能用法語參與對外貿易活動,強調語言與經貿活動的結合,教學中要把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素質有機地結合起來;[3]要切實貼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經貿人才需求,豐富教學內容。首先,參考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設定學生在每個階段應達到的法語水平并合理設置課程,鼓勵學生參加TEF/TCF、TELF/TALF等法語水平測試,以實際目標激勵學習。其次,平衡基礎知識與應用知識,完善課程體系。在基礎法語、法語視聽說等基礎課程開設—年后逐步設置商務法語會話、經貿法語、法語商務信函等課程,適當加大實踐課程比重;教學側重于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不花費過多的時間研究語法,在學生奠定一定的語言基礎后,加強經貿、商務語言的應用。最后,將文化知識與課堂內容有機結合。在接觸一門新的語言時,學生往往會帶入與母語對應的文化特性去理解新的語言,這樣很容易造成實際對外交流的誤會。[4]因此在教學中,要將詞匯、課文教學與文化導入有機結合,適時介紹法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地去了解“一帶一路”沿線法語國家的文化、經濟、政治狀況,以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
在語言教學中存在著一種對于“語境下學習”的需要。[5]在教學中,將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新型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并運用現代教學技術,積極創(chuàng)造語言使用環(huán)境。一般來說,語音階段以講授教學法為主,待4-6周的學習之后,學生積累了一些詞匯知識,搭配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等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積極用法語進行授課,同時通過情景模擬、主題訓練、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著眼于聽、說、讀、寫、譯能力,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此外,教學中注意引入協(xié)作學習的方法,鍛煉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語境的創(chuàng)建還需借助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以電影、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手段聯系教學主題,豐富課堂內容;積極開展網絡課程的建設,打造系統(tǒng)的多媒體網絡教學平臺,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每個網絡課程可以設置教學材料、網絡課程資源、作業(yè)、在線練習、模擬操作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拓展知識。
(三)拓展教師知識體系,培養(yǎng)教師能力
教師能力的提升對于教學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教師要完善知識體系,借助學校的經貿專業(yè)或者依托學校的進修政策學習對外經貿和經貿法語知識,以便在教授法語、尤其是在一些應用性較強的語言課程中自如地將語言應用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靈活設置課堂內容,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同時,借助校企合作平臺,積極投入企業(yè)工作,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切實了解社會對人才的各項要求。此外,要嘗試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通過學習教學理論知識、鉆研教學技巧、與同行探討等方式更深入地學習交際法、任務法和PBL教學法等新型教學法的應用方法和需注意的問題,根據授課內容、學生水平和教學目的將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提高課堂效率。這些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要有充分的信心、耐心、責任心才能突破局限,在全面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礎上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相長。
(四)建立校企合作關系,提供實踐平臺
“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fā)展,而人才的培養(yǎng)應滿足地方經濟的要求。通過與企業(yè)合作,能夠進一步了解市場需求,共同培養(yǎng)復合型應用人才。因此高校應積極探索服務地方經濟發(fā)展的校企合作模式,積極與對外貿易公司、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培養(yǎng)人才。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深入體會法語在對外經貿中的使用和運作,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符合企業(yè)要求的學生可與企業(yè)簽訂合同,既解決學生就業(yè)問題,也滿足了企業(yè)對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引進企業(yè)相關工作人員作為業(yè)師進行實踐類課程的講授。有著豐富企業(yè)工作經歷的業(yè)師能夠帶給學生更實際、更前沿的知識,有利于學生了解社會經濟發(fā)展現狀,調整學習策略,應對市場對人才提出的挑戰(zhàn)。
[1] 宋元元“一帶一路”背景下應用法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探究——以西安翻譯學院為例[J].高等教育,2017(4):79-80.
[2]沈光臨,薛曉,等.“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化人力資源的開發(fā)路徑——以工程技術法語人才培養(yǎng)為例[J].西部論壇,2016(7):58-63.
[3] 王 敏.法語教學法改革與實踐探究[J].法國研究,2012(4):88-91.
[4]郭 平.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yǎng)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4):54-55.
[5] 張春穎.試論大學法語教學模式改革[J].教育與職業(yè),2012(6):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