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出版的人教版新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作家劉慈欣的《帶上她的眼睛》編入在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探險單元)里。在劉慈欣早期的科幻創(chuàng)作中,《帶上她的眼睛》只是他的處女作,不算是他最有名氣的作品,卻是一部很能震顫讀者心靈的佳作。故事大致講我?guī)弦浑p眼睛(一副傳感眼鏡)去旅行,她可以通過傳感眼睛看到我看到的一切。至于到哪里旅行,她在認真的思考后,好像感覺到了世界末日一樣,于是做出了去看起航前去過的地方的艱難決定。接下來,“她”對看到的一切反應都異乎常人,激動不已。對此,我感到可笑,略有點煩。我根據(jù)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認為她是在某個空間站工作,并且可以看到星群的壯麗和太空的無限。沒想到,她是地航飛船“落日六號”上的領航員,飛船誤入地核,向地心下沉,工作人員中目前只有她一人幸存。她被困在活動范圍不到10立方米的悶熱的控制艙里,沒有被援助的希望,但她依然在按研究計劃努力工作。在孤寂、封閉的,失去自由的環(huán)境中,她對科學的崇高與獻身,對生活的詩意追求,深深打動了筆者。
一、自由·封閉
在政治哲學中,自由的概念是在此條件下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憑借自由意志而行動,并為自身的行為負責。自由是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之間的橋梁,它包括行動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這其中,最基本的應該是行動的自由。文中的女領航員從外貌上看是一個好像剛畢業(yè)的,顯得很嬌小的小姑娘。她穿著隔熱系統(tǒng)異常發(fā)達的太空服,頭頂上飄著一支失重的鉛筆。她形容自己所住環(huán)境熱得像地獄一樣,她說自己的內(nèi)心太害怕封閉了。同伴相繼去世,蝸居在狹小悶熱的仿佛一個巨大煉鋼爐的控制艙里。船外沒有空氣、生命,沒有空間,只有5000攝氏度的高溫。她已經(jīng)走不出去,也看不到大自然的山川河流,看不到月亮,聽不到鳥鳴,感受不到風雨,聞不到花草的芬芳。在永遠封閉的地心,絲毫沒有一點獲救的希望。而文中的“我”,行動自由,我可以在忙碌的工作和學習之余去旅行,在草原漫步,可以看日出,感受晚風吹在臉上時那淡淡的詩意,聆聽鳥兒的鳴叫……然而對這一切,“我”卻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覺得平淡無奇、甚至有點熟視無睹。但這樣的生活對女領航員來說,卻永遠不可能再有了,那只是她現(xiàn)在對起航前的一次次美好的回憶,兩者相比較,更加突出了她失去行動自由的冷酷、孤寂,我們無法想象,在這種可怕的孤寂中,她將怎樣度過她的余生。
二、崇高·獻身
在劉慈欣的筆下,我們看到了宇宙的浩瀚,自然風光的生機盎然,科學技術(shù)的出神入化。面對如此大而深的宇宙,感受到了人類的渺小,他塑造出一大批愿意為科技事業(yè)獻身的“英雄人物”,在人物偉大理想與現(xiàn)實境遇的反差中,體現(xiàn)出一種崇高意蘊,《帶上她的眼睛》中的女領航員,就具有這種英雄人物的特質(zhì)。
首先她有科學信仰,并且像其他的許多科學家一樣,她對地球之外的宇宙充滿探索、敬畏之心,作為一個外表看起來很柔弱、嬌小的女性,參與到人類對潛入地球的探索之中。作為地航探險的首次嘗試,在探險途中,沒有燦爛的星空,只有熾熱、翻滾的巖漿,帶來的也只有刺目、壓抑。如果沒有對科學的執(zhí)著與熱愛,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是根本不可能從事這項工作的。也正是像她這類人的存在,人類才不至于絕望。他們身上有一種科學光芒、一種人的價值,是人類精神價值的高度體現(xiàn)。
其次,他們是一個集體,集體有著共同的心理特征。而且他們是一個科學集體,他們的職業(yè)、智力都具有相似性。同質(zhì)的東西淹沒了異質(zhì)的東西。集體通過它的力量、感染性和暗示感受性影響著集體中的每一個人。在集體中個人的特質(zhì)漸漸模糊,每個人的感情和思想都朝向一個共同方向,有著共同的目標,并能夠很快地付諸行動。在有些特定的時候,集體的每一個人都充滿了激情,有極大的凝聚力,產(chǎn)生了高度的無私和獻身精神,它使最壯麗的事業(yè)成為可能。與以往飛向太空探險的完全不同在于,“落日”系列地航作為人類向地球深處探險的科學集體,前五次飛船都取得了成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安全回到地面。這說明“落日”這個科學集體,它的凝聚力、積極向上的精神使人類最壯麗的事業(yè)成為可能。
再次,女領航員和她的同伴們,在探險過程中,因為崇高的科學信仰、極具戰(zhàn)斗力的集體心理,促使他們產(chǎn)生了高尚的價值觀,即甘愿為祖國、為人民、為科學奉獻生命的獻身精神。在文中,“落日六號”陷入地心,無獲救希望,這里唯一能和地面的通信系控制中心保持聯(lián)系的,就是中微子通信系統(tǒng)。即使已經(jīng)沒有了被獲救的希望,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大家還在工作,從地核中用生命代價得到的寶貴資料發(fā)送到地面。后來,兩名地航員相繼因事故去世,只剩下女領航員一人。她最后傳到地面的聲音里說,她還會按照研究計劃努力工作,希望將來自己留下的資料對人類有所貢獻。她用自己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她一個人繼續(xù)完成未盡的科學研究。
三、貧乏·詩意
女領航員的科學探險、崇高的獻身精神表明,她精神層面的高度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梭羅認為:心靈的探險比地理上的探險更有意義。在他看來,探究考查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會有更大的收獲。我們平常人的生活被傳統(tǒng)和習俗套上了枷鎖。而現(xiàn)代文明在人類與其它自然生命之間挖掘了深深的溝壑——人類傲視萬物,而在這種妄尊獨大之中,人類失去了什么?人類失去了詩意的生活,眾多的生靈朋友。這時候,人已舍棄了多少大自然慷慨賦予它的生命的趣味和色彩,人已經(jīng)變成了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斷線風箏。這時候,人未必有資格自傲于其它族類,因為,它雖然有了新的生長點,但它又釜底抽薪,失去了一些本真的東西、自然的東西。我們文明的誤區(qū)就是將理性、智慧同野性與本能完全割裂,這也是人類生活的一個誤區(qū)。我們?nèi)绻蛔屩腔叟c我們的本能結(jié)合在一起,智慧就只能漂浮在精神之河的表層,成為一片無家可歸順水漂流的樹葉,而不能成為河流本身。我們應當透過河面來擁抱與容納這水流最深處的黑暗并緊緊依貼于厚實的大地。如果不是這樣,人如何還能像荷爾德林的詩句描繪的那樣“詩意地棲息于大地之上”呢?
如文中的“我”是一個地球工作者,我的生活像現(xiàn)實中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是“灰色的”“忙碌的”。我的精神世界是“孤獨寂寞的沙漠”,我感受不到吹到臉上的微風的淡淡的詩意,注意不到鳥兒的鳴叫,不會在天橋上去欣賞黃昏來臨時的城市夜景,在我的眼里,世界沒有其它色彩,它始終是灰色的,像是我的內(nèi)心世界。而文中的女領航員,再當我?guī)е难劬淼讲菰蠒r,她的反應卻令人吃驚,作者在本部分對比描寫了“我”與“她”對草原的感受不同,“我”雖然對草原景色有感嘆,但覺得草原的一切都是尋常。她抱著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來到草原,她驚喜地閱讀大自然這本天書,她從大自然那里得到許許多多的感悟??吹缴洗蝸頃r沒看到的花時那份驚喜;聞著小花,感覺像聽小夜曲;感受手在溪水中的清涼,微風慢慢撫摸雙手;躍動的陽光,升起的月亮,草原上蒙蒙細雨中的鳥鳴。這部分文字對女領航員的描寫,完全將自然界與除人以外的生命與人等同起來。人類狂妄的獨尊在這里被掃除了,就在這樣的胸懷中,她同自然界的其它生命成了骨肉同胞,她感覺自己也生活在了充滿靈性與生機的世界里。這是多么美妙的一種生活啊!這種生活難道不是人類最古老的成員天生就有的嗎?人與物是相互欣賞、相互為用,相得益彰,唇齒相依的。從女領航員的眼睛里看到的大自然里,我們看到了物所體現(xiàn)的人的需要、人的情趣、人性中永恒的一些內(nèi)容。這其實是一次精神之旅,是一次精神探險,它代表了一種人本來所具有的但卻被人遺忘的甚至被人放逐了的自然的精神。她對大自然的點點滴滴的發(fā)現(xiàn),實際上是對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發(fā)現(xiàn)。她以一種親和的態(tài)度面對萬物,從中感受人與自然共生共存互為一體的本真關系。人性依賴于自然界的一切,人性中實際上也包含著自然界中的一切。女領航員對文中的“我”的精神方面也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一顆小小的種子在“我”的意識深處留了下來。我也開始一點點感受大自然的微風、鳥鳴、日落,變得透明的地球,感受到女領航員的心跳從6000多公里的地球深處傳來……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通過女領航員和“我”的對比可以看出,自由與殘酷的封閉,忙碌的生活與崇高的獻身精神,灰色的生活與詩意地棲息于大地。看到了作品中除了浩渺的宇宙、神奇的高科技之外,更多的是在女領航員身上體現(xiàn)的人類的困境和人類的極限,以及在保持對大自然萬物的敬畏之心的前提下,應該尊重人的價值與精神。
參考文獻:
[1]溫儒敏.七年級下冊語文:第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卞蘊雯.論劉慈欣科幻小說中科學與人文的雙重變奏[D].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16.
(王斌 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教師培訓學院 830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