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 惠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婦幼保健院婦產(chǎn)科,江蘇 淮安 223300)
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分析
佘 惠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婦幼保健院婦產(chǎn)科,江蘇 淮安 223300)
目的:分析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中藥灌腸治療組和常規(guī)西藥對照組(60例/組)。為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的西藥療法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為中藥灌腸治療組患者采用中藥灌腸療法進行治療。然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盆腔積液的消失率和盆腔炎性包塊的消失率。結果:與常規(guī)西藥對照組患者相比,中藥灌腸治療組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療的總有效率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常規(guī)西藥對照組患者相比,中藥灌腸治療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盆腔積液的消失率和盆腔炎性包塊的消失率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可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
慢性盆腔炎;西藥;中藥灌腸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此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慢性盆腔炎與不孕癥、異位妊娠、慢性盆腔疼痛等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近年來,慢性盆腔炎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如何對慢性盆腔炎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在本次研究中,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婦幼保健院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對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進行治療,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1)其臨床表現(xiàn)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2)存在腰骶部疼痛、下腹墜痛、白帶異常等癥狀。3)已婚。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將其隨機分為中藥灌腸治療組和常規(guī)西藥對照組(60例/組)。常規(guī)西藥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18~43歲,平均年齡(34.2±2.4)歲;其病程為5個月~8年,平均病程(2.9±0.4)年;其中有15例患者存在盆腔炎性包塊(包塊的直徑為1.5~4 cm),有16例患者存在盆腔積液(積液的深度為3~7 cm)。中藥灌腸治療組患者的年齡為20~46歲,平均年齡(33.6±2.3)歲;其病程為7個月~12年,平均病程(2.9±0.4)年;其中有20例患者存在盆腔炎性包塊(包塊的直徑為1.6~4 cm),有26例患者存在盆腔積液(積液的深度為4~7 cm)。兩組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均進行常規(guī)檢查,指導其臥床休息,告知其加強營養(yǎng),并禁止其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為常規(guī)西藥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的西藥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1)將5 g的頭孢曲松加入到250 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用藥10 d。2)使用250 ml的甲硝唑注射液(內(nèi)含甲硝唑500 mg)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用藥10 d。在進行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為中藥灌腸治療組患者采用中藥灌腸療法進行治療。進行中藥灌腸治療所用中藥方的藥物組成和煎煮方法是:蒲公英25 g、皂角刺25 g、莪術25 g、魚腥草30 g、大血藤10 g、地龍12 g、延胡索15 g、敗醬草12 g。將上述藥物加入到1500 ml的清水中浸泡30 min,然后用大火煮沸,用文火煎汁約250 ml。待藥液的溫度降至39 ℃左右后,對患者進行灌腸治療。進行灌腸治療的方法是:1)讓患者排空大小便,然后協(xié)助其取左側臥位,告知其雙膝屈曲,將臀部抬高約15 cm。2)用棉簽將石蠟油涂抹于患者的肛周,將導尿管置入其直腸腔內(nèi)15~20 cm。3)將藥液裝入輸液器內(nèi),對患者進行直腸滴注(滴注時間控制在10 min以內(nèi))。4)完成滴注后,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30 min。5)連續(xù)治療14 d(在經(jīng)期停止治療)。
參照《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1]中關于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評價標準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治愈:經(jīng)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進行婦科內(nèi)診和B超檢查的結果無異常。顯效:經(jīng)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其進行婦科內(nèi)診的結果為盆腔臟器壓痛不明顯,其進行B超檢查的結果為盆腔炎性包塊縮小≥50%,盆腔積液消失。有效:經(jīng)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其進行婦科內(nèi)診的結果為盆腔臟器輕微壓痛,其進行B超檢查的結果為盆腔炎性包塊有所縮小,盆腔積液有所減少。無效:經(jīng)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其進行B超檢查的結果為盆腔炎性包塊和盆腔積液無明顯變化。
使用SPSS 17.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治愈率、治療的總有效率、盆腔積液的消失率和盆腔炎性包塊的消失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中藥灌腸治療組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53.3%、90.0%,常規(guī)西藥對照組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30.0%、71.7%。中藥灌腸治療組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療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常規(guī)西藥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進行治療后,常規(guī)西藥對照組患者盆腔積液的消失率為0.0%,其盆腔炎性包塊的消失率為40.0%。中藥灌腸治療組患者盆腔積液的消失率為42.3%,其盆腔炎性包塊的消失率為70.0%。中藥灌腸治療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盆腔積液的消失率和盆腔炎性包塊的消失率均高于常規(guī)西藥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表2 進行治療后兩組患者盆腔B超檢查結果的比較[n(%)]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此病主要是由于免疫力下降、感染細菌引起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多為處于性活躍期的中青年女性,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陰道分泌物增多、下腹墜痛、排尿或性交后疼痛加重、發(fā)熱等。慢性盆腔炎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發(fā)生不孕癥、輸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疼痛等并發(fā)癥[2]。中醫(yī)認為,慢性盆腔炎屬于“癥瘕”、“帶下”等范疇[3]。本次研究所用中藥方中的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的功效,魚腥草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大血藤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的功效,莪術具有破血祛瘀、消積散結的功效。在本次研究中,中藥灌腸治療組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53.3%、90.0%,治療后其盆腔積液的消失率和盆腔炎性包塊的消失率分別為42.3%、70.0%。與常規(guī)西藥對照組患者相比,中藥灌腸治療組患者的治愈率、治療的總有效率、治療后其盆腔積液的消失率和盆腔炎性包塊的消失率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可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吳少禎,吳敏.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S].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34-35.
[2]謝幸,茍文麗.婦產(chǎn)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258.
[3]顧紅媛.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145例[J].河南中醫(yī),2013,33(10):1742-1743.
R711
B
2095-7629-(2017)19-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