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琴
10月底,居所樓下一條短短的路,轟轟隆隆開始了今年的第三次打圍“維護”。
年初的那次是修復(fù)路面,年中的那次是“道路黑化”,把原來的混凝土地面改成了瀝青路面。這一次,是道路街沿的改造。印象中,這條路全是質(zhì)量尚好沒有損壞的地磚鋪就,行道樹長勢良好,到了傍晚,老人小孩兒來來往往散步,下雨了也不擔心,因為是防滑磚。
朋友過來吃飯,從300米外的路口到樓下停車花了20分鐘時間。她對此的評價是:“怎么又修上了?一條路一年內(nèi)‘維護三次,為什么不一次性做完呢?”她這一問,倒是問出了附近老百姓的心聲,不少人路過此處,都有疑問:這市政建設(shè)怎么規(guī)劃的?
生意受影響的街邊店面,打出了折扣活動,賣衣服的老板娘望著店門口砸得稀爛的路面,臉上是無可奈何的表情,“隔壁那家面館搬走了,遭不住這樣修?!?/p>
對這種“折騰”行為,聽到一名在市政建設(shè)單位工作的朋友說,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相關(guān)部門到了年底,今年的預(yù)算沒花完,明年撥下來的款就要減少,所以,為了保住撥款量,就有了事出有因的“突擊消費”。
“寧愿折騰,也不能省?!逼渲械倪壿嬃钊思毸紭O恐。對于投入人力財力物力的市政建設(shè),有沒有一套成熟的審核機制?這不僅是某個單位的問題,而是整套運行體系的問題。這樣的行為對相關(guān)部門而言,可能自有其邏輯,但是對社會來說,不僅浪費了社會資源,也增加了交通負擔。而這種“無用功”何時才能消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