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黃洋
陜縣安國寺火墻藝術
文 圖 /黃洋
陜縣安國寺位于河南三門峽市陜州區(qū)(原陜縣)西李村鄉(xiāng)元上村西700米處,俗稱琉璃寺,又名興國萬壽寺。據(jù)《陜縣志·古跡》載:“安國寺,俗名琉璃寺,因殿宇以琉璃瓦構成故名,據(jù)現(xiàn)存碑序,系創(chuàng)自隋時,唐宋元明清各有修葺。楹柱(正殿檐廊的四根石柱)皆青石造成,作八面形,多刻名士題詠于其上,在五區(qū)(陜縣民國時的行政區(qū)劃)昌河之北元上村附近?!?/p>
安國寺整個建筑群落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由一條中軸線貫穿寺院主體建筑,院落由南至北逐級遞升,以寺內(nèi)火墻為界,可將安國寺分為南北兩所院落。南院由山門、前殿、中殿、后殿穿壓中軸,東西還分布有四重配殿,挖置蓮花池兩方,南院東南角修筑有鐘樓一重,前殿西側修筑有前西殿一重。北院現(xiàn)存正殿一重,火墻一座,均穿壓中軸。寺院東北部還分布有火神殿、方丈院、和尚院各一重(均殘破)。
安國寺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現(xiàn)存建筑以明清時期為主,個別建筑可見金元時期特征。整個建筑群布局嚴謹,保存較為完好,是豫西地區(qū)宗教建筑的代表。全寺大量分布保存較為完整的磚雕、木雕,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因此陜縣安國寺于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火墻由門樓和東西兩側一字影壁構成,為磚質(zhì)仿木結構建筑,門樓及影壁頂均覆有青灰色筒瓦,各脊均飾有脊獸。整個火墻修筑于1米高的臺基之上,臺基為條石砌筑,總長達24米。火墻距北院正殿臺基南邊緣12米,距南院后殿北墻僅3.3米,十分局促。
門樓形制為重檐歇山,中部開拱圈磚門洞,二層北部中間開小窗,除二層南、東、西側的極少部分面積無飾外,其余通身飾有磚雕。一層檐下有磚質(zhì)仿木清式三踩帶垂蓮花柱平身科斗拱十攢,清式三踩帶垂花柱昂翹角科斗拱四攢,斗拱下施有垂蓮花柱,柱間飾有卷草紋雀替;二層檐下有磚質(zhì)仿木清式一斗二升交麻葉平身科斗拱八攢,清式一斗二升交麻葉昂翹角科斗拱四攢;拱圈門洞南面東西兩側各施一座六層全雕刻須彌座,北面東西兩側各施一座四層全雕刻須彌座。
影壁為單檐懸山頂一字形,檐下均施有垂蓮花柱,柱間飾有卷草紋騎馬雀替,形成掛落。掛落下共飾有四組大幅磚雕,幾乎橫跨整座影壁。東側南部大幅磚雕下飾有六層無飾仿須彌座,西側南部磚雕下、北部兩幅磚雕下均飾有六層束腰雕刻仿須彌座。
拱圈門洞內(nèi)東側墻壁嵌有明隆慶四年(1570)“重修瑞云山安國禪寺火墻詩記”石碣一塊。主要內(nèi)容是從佛教角度勸人向善,布施功德,并記錄了隆慶年間重修火墻的資助者、主持重修者、石匠等信息。
西側影壁北面嵌有清乾隆九年(1744)“重修安國寺火墻序二”石碣一塊。主要內(nèi)容為乾隆年間寺院住持認為火墻已破敗不堪,有湮滅、傾覆的危險,于是重修火墻,同時記錄了重修參與者,并以志于石希望參與者永垂不朽等信息。
火墻由門樓和影壁連成一字形,為磚質(zhì)仿木結構
火墻門樓開拱形門洞,通身飾磚雕
明隆慶四年“重修瑞云山安國禪寺火墻詩記”
清乾隆九年“重修安國寺火墻序二”
安國寺火墻為純磚質(zhì)建筑,如果發(fā)生火災,可以起到阻斷火勢蔓延,杜絕發(fā)生“火燒連營”的作用?;饓π拗恢帽本嗾?2米以上,南距南院后殿僅有3米,充分拉開了正殿的防火距離,隔絕了可能侵擾正殿的火源,相比之下,對南院后殿的防火考慮就不如正殿了。
雖名為火墻,但也具備一般圍墻所具有的分隔空間功能?;饓ξ恢脿奚四显汉蟮畹牟季置栏校珵楸痹毫粝铝溯^為合理美觀的布局空間,如此布局實現(xiàn)了南院對外開放,北院用于參禪、藏經(jīng)、會客、住宿等使用目的。
火墻門樓二層空間為中空,從拱圈門洞之上有一處向二層的入口,入口處有一根安裝在磚砌中的橫木,且發(fā)現(xiàn)有卯榫接口,應是安裝入口門板所用的構件。二層空間內(nèi)部磚縫間亦發(fā)現(xiàn)有被人工開鑿的圓形痕跡,疑似是古人為安裝搭設木架等儲物之物所開。二層北面開有窗口,上部也殘留有一段橫木,應為原有的木質(zhì)小窗所屬。開窗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采光、通風防潮。種種構造形制和殘留的構件、遺跡都證明,火墻具備藏儲物品的功能,將物品存 放在如此安全私密,且具備防火、防潮等功能的火墻門樓內(nèi),所藏物品應較為珍貴,猜測為重要經(jīng)書或其他高價值財物。
安國寺院落布局示意
火墻的修筑位置充分照顧到了正殿的空間布局,與后殿間距過于狹小,因此,火墻應為安國寺的計劃外建筑,且主要保護對象是正殿,其修筑年代應晚于或稍晚于正殿。由火墻上年代較早的石碣可知,有文字記載的較早的重修年代為明晚期,因此,火墻的始筑年代保守估計為明早中期。
火墻門洞通向二層的入口
唐宋時期,類似安國寺規(guī)模的禪宗寺院,最北端的建筑通常會修筑法堂、禪堂或方丈室,用于參禪講道、會客。金元后,隨著建造技藝的日趨成熟,禪宗寺院最北端開始流行修筑高大的復層閣式建筑,通常取名藏經(jīng)閣(毗盧殿),用于藏儲經(jīng)書,參禪講經(jīng)和會客。安國寺現(xiàn)存正殿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帶前檐廊硬山式建筑,從檐下斗拱形制、比例及枋下透雕的掛落來看,具備典型清式建筑風格。正殿跨度較大,修筑在1.15米高的臺基之上,臺基長寬為17米和9.5米,如此大跨度的臺基卻修建了一座級別很低的硬山式建筑,且建筑僅施有裝飾作用大于實際承力作用的檐外斗拱,屋面的承重幾乎是由墻體和柱來承擔的,并無檐內(nèi)斗拱,與如此體量十分不協(xié)調(diào),推斷正殿臺基的原有建筑很可能是金元時禪宗寺院流行的復層藏經(jīng)閣。據(jù)少林寺保存的元大德三年(1299)“宣授少林提舉興福照藏云大師山公庵主塔銘并序”記載,大德年間的安國寺便已是少林寺13座下院之一,當時是有相當?shù)闹群陀绊懥Φ?,因此,修筑復層的藏?jīng)閣對安國寺來說應不是難事。藏經(jīng)閣或因在歷史上被火災侵擾或焚毀,隨后為了保護正殿,僧人便在寺院布局的計劃外修筑了火墻。據(jù)此可推斷,火墻的修筑年代或許能夠上溯至元末明初,甚至更早。之后的正殿可能在財力等制約因素的影響下,無法重修為先前的復層閣式建筑了。當然,要想搞清楚火墻以及其他寺內(nèi)建筑的較為準確的修筑年代,需要依賴專門的考古發(fā)掘,才能較為科學的掌握。
現(xiàn)存正殿
安國寺火墻集中了寺院最為精美繁縟的磚雕,雕刻手法以淺浮雕為主,明清時期特征明顯。磚雕作品能夠在火墻上得以集中體現(xiàn),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從火墻功能的角度考慮,作為北院的門樓和隔墻,是北院的“門臉”,裝飾一番理所當然;且門樓內(nèi)部可以存放重要經(jīng)書等貴重物品,很可能是安國寺佛法思想的精髓所在,僧人和工匠定是傾盡所能對火墻進行裝飾。其二,火墻擁有如此豐富的磚雕有其必然性。寺院中除了幾重配殿,其他重要建筑的外墻上幾乎都飾有紛繁復雜、大小不同的磚雕,說明安國寺在建設過程中十分偏重磚雕的應用?;饓缍染薮蟮膲γ嬉矠榇蠓u雕題材的順利展開提供了良好條件。
火墻門樓上除二層東、西、南三處極小面積為磚砌面外,其余均飾有磚雕,面積雖都不大,但十分繁縟、精美。拱圈門北面頂飾有二龍戲珠;圈頂東西岔角均飾祥云,岔角東西兩側各飾有一長須仙人形象,一為騎青牛,一為騎鳳鳥引鹿,輔以祥云、團花等,似為道教仙人題材,說明了裝飾磚雕時,三教融合程度已然較高,十分和諧統(tǒng)一;仙人磚雕頂部及各自外沿各飾有六塊橫豎小格,小格內(nèi)飾有瑞獸、祥云、花草、寶瓶等。拱圈門中層東西兩側均飾有圓形團獸,已模糊不清,隱約可見龍形獸、海浪等。拱圈門最下部東西兩側為四層全雕刻須彌座,束腰部分飾有纏枝牡丹,上下混面仰覆蓮瓣組成長條邊飾,圭角飾為祥云。門樓二層北面小窗東西兩側飾有兩豎小格,小格中飾有寶瓶及花草;小格外側各有一幅磚雕,靠近小格處均露出宮闕一角浮于祥云之上,宮闕外伴有仙女形象,再向外延展是手抬肩扛有器皿的男女形象,似為信徒、香客。祥云及宮闕一角應瑞云山安國寺之名,磚雕表現(xiàn)了男女信徒、香客云集于此,祈愿安康的場景。
拱圈門南面頂飾有卷草紋;圈頂東西兩側分別飾以降龍、伏虎羅漢,輔以祥云、山石、花草等,為典型的佛教故事題材;降龍、伏虎羅漢下各飾有兩橫小格,界分下部磚雕,小格中分別飾有兩祥云、兩羊。拱圈門東西兩側均飾有圓形團獸,各飾瑞獸五只,一大四小,四小獸似為大獸幼崽,或圍坐、或跟隨大獸身邊,輔以祥云、海浪、山石、荷葉、花草等。拱圈門下部東西兩側為六層全雕刻須彌座,束腰分別飾有跑獸(已不可辨)和青牛,輔以山石、海浪、祥云等,束柱已模糊不清,但疑似有獸,上下混面仰覆蓮瓣組成長條邊飾,圭角飾以祥云。
門樓北面一層磚雕有二龍戲珠、仙人、瑞獸等
門樓北面二層磚雕有香客信徒等
門樓南面磚雕有降龍、伏虎羅漢和瑞獸等
影壁北面西側大型瑞獸磚雕及清代石碑
影壁北面東側大型瑞獸磚雕
影壁南面西側大型瑞獸磚雕
影壁南面東側瑞獸磚雕形象有別于其他三幅
影壁北面東西兩側裝飾有頭沖門樓方向的大幅瑞獸磚雕,壁心長5米,高1.5米。雕刻的是兩只頭有角、嘴有須、身有麟、獅尾、牛蹄的巨型瑞獸,輔以山石、松、竹、芭蕉、荷葉、祥云等,壁心上部及東西兩側界分為22個橫豎小格,雕飾有寶瓶、花草、祥云、瑞獸等圖案,壁心下方飾有六層束腰雕刻仿須彌座,束腰飾有卷草紋,上下混面仰覆蓮瓣組成長條邊飾。
影壁南面東西兩側大幅影壁較為特殊,西側影壁瑞獸的形象及尺寸與北面影壁類似,是一只頭有角、嘴有須、身有麟、獅尾、四指龍爪的巨型瑞獸,輔以山石、海浪、柳、芭蕉、祥云等,壁心上部及東西兩側亦飾有與影壁北面兩幅磚雕相類似的界分小格。東側影壁磚雕則與其他三幅大不相同,壁心由中部方形瑞獸磚雕(長1.2米,高1.5米)和四角角花磚雕構成,其余為人字紋磚墻。瑞獸為嘴有須、身無鱗、獅尾、獸爪呈蜷縮狀的龍形瑞獸。怪獸前爪牽有一飄帶,飄帶上系有銅錢一枚,輔以山石、祥云等。上部兩朵角花為蝙蝠形象,下部兩朵角花為祥云,壁心下方砌有六層無飾仿須彌座。從雕刻手法和題材來看,該大幅磚雕具有明代特征,構圖樸實、素雅,相較而言瑞獸體量雖小,但卻不失兇猛,雕刻深度也較淺,與清代磚雕畫面繁縟宏大、瑞獸形象威武但不兇猛、雕刻追求更深刻劃有著較為明顯的區(qū)別,火墻其余磚雕普遍具有清代特征。
安國寺火墻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對其進行必要的考證,將對安國寺的歷史沿革、院落布局、建筑功能等研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為三門峽市文物局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