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丟勒的苦難與激情

      2017-12-12 20:31:36張宇凌
      三聯(lián)生活周刊 2017年50期
      關鍵詞:丟勒畫中人憂患

      張宇凌

      丟勒非常聰明地找到文藝復興時代每個人的終極理想:既神圣,又個性,又富有。

      從基督進入耶路撒冷城到他受難死去這一周被基督教稱為“The Passion”。從Passion這個詞的古希臘詞根來理解這個命名比較容易,在古希臘,這個詞只意味著“受難”。其心理基礎在于苦難跟激情的共生關系,沒有經歷苦難,就很難感受真正的激情。后世關注“基督受難”主題的藝術家很多,其中有著名的北方文藝復興大師阿爾伯希特·丟勒。丟勒對受難系列主題的最大貢獻,在于通過他的創(chuàng)造漸漸地將兩個具體的受難母題化為一體,體現(xiàn)了苦難與激情的并存,塑造了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家主體身份的理想形象。

      《作為“瞧這個人”的自畫像》,1500年,木板油畫,67.1× 48.9厘米, 阿爾特美術館,慕尼黑,德國

      憂患之子

      丟勒分外鐘情的兩個主題,一個是“憂患之子”(Man of Sorrows),一個是“瞧這個人”(Ecce Homo)。他為第一個主題創(chuàng)作了一幅木版蛋彩畫和六張版畫。“憂患之子”的說法來自《圣經》舊約的以賽亞書第53節(jié)第三段:“他被蔑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边@一段屬于以賽亞書中一個著名的比喻:“受苦的奴仆”。在14世紀早期的方濟各派的小冊子《關于耶穌一生的沉思》中,曾經提道:“他還能說的是誰呢?當他稱這個人為憂患之子,了解弱者的感受?!敝钡綒W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在1927年的著作《作為象征形式的透視》里,引用了另一篇未發(fā)表的德語論文中的說法:“Schmerzensmann”,“憂患之子”才正式成為藝術史研究上的術語。

      “憂患之子”是拜占庭文化的驚人發(fā)明。他們的創(chuàng)作是要解決一個難倒他們的問題。人子的死到底如何理解?一位匿名工匠準備把死去的基督“豎”起來,仿佛天使突然俯沖下去看到的一樣,創(chuàng)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尸體”的肖像,而且是近景的半身肖像。這張肖像開啟的宗教藝術母題,常常被畫在祭壇的穹頂下部,與祭壇上部彰顯神性的“全能的上帝”(Pantokrator)作對比。在傳到西方之后,被晚近的研究者命名為:“憂患之子”。

      我們可以找到的最古老的“憂患之子”來自12世紀晚期,如今希臘境內的卡斯托利亞地區(qū)。它是在紀念耶穌受難的宗教禮儀中擺放的木版畫。這張畫構圖異常單純,不僅只留下符號意義的部分十字架,(我們無法看到整體十字架,也是視角拉近的原因),連耶穌自己的肉體也只保留了胸部之上的部分。沒有翻滾云,磅礴淚,也沒有圣母膝,天使翼。觀看者不再坐在觀眾席上,而是突然和耶穌的尸體面對面坐著,突然進入了事件的內部。這是整個受難圖志中,把觀看者拉得最近的一次,不僅僅是指從比例上創(chuàng)造的二者的物理距離,也是由于面部相對而產生的內部距離。還有,他此時似乎完全沒有神性,而只有一具我們也終將可以擁有的,死去的肉體。

      人子膚色青黑,雙目緊閉,頭后有光環(huán),但是頭卻向著他的右方,也就是觀者的左方歪過去,完全搭在右肩上。這個歪頭的簡單姿勢增加了痛苦和衰弱的感覺,歪的方向也成為后世模仿的經典。在他后方的十字架橫梁上,用希臘文寫著:榮耀的王。兩邊墨藍色背景中寫著:耶穌基督。他的眉頭和面部狀態(tài),就像被一陣劇痛襲擊的人那樣,嘴角深深下垂,全臉布滿陰影。最有震撼力的,還是神(人)子自己心中的悲恐。這種情感,來自任何一個活人站在這幅圖像前就必須與之分享的一個真相:在人子死亡的時候,上帝并不在場。正是天父把“憂患”作為這具肉體的使命。正因為這個真相,拜占庭天主教也把這個圖式稱為“Akra Tapeinosis”(極端羞辱)。

      丟勒的創(chuàng)作一個方面嚴格遵從了“憂患之子”的圖式要求:只有耶穌基督孤獨一個人在畫面之中。它也非常符合德國以及北部歐洲從15世紀開始流行的“虔敬像”(Andachtsbilder)風尚。這個德文詞的本義是“沉思”,繪畫風格是將神圣人物從敘事性場面中抽離,背景平涂,消滅其現(xiàn)實性,成為幫助個人來祈禱和沉思的形象作品。這類雕像或繪畫常常偏重有關受難的悲劇性題材,以發(fā)揮強烈的感染力,畫中也常常只有一個形象面對(或注視著)觀者,仿佛正在與之專注交流。丟勒的版畫中有一張1493年的側面像非常引人注目,一個長發(fā)長須、赤裸上身的中年人側身而坐,但頭扭向觀者。這張?zhí)厥獾摹皯n患之子”中沒有強調畫中人身上的傷痕或者死亡的恐懼悲痛,而是十分寫實地描畫了一個中年男性的神色,如果不是藝術史家都將其名字考證為“憂患之子”的話,幾乎很容易將它歸類為丟勒的又一張自畫像。畫中人向著觀眾扭過臉來,就仿佛畫家坐在鏡前觀察到的自己,他的眼神毫無神性,而充滿人類中年的智性,自以為是的懷疑和警惕。畫中人幾乎渾身赤裸,沒有死尸的頹喪萎縮,而是被仔細描畫出男性健美的充滿生氣的骨肉,第一次表現(xiàn)了耶穌具有性別感的肉體之美。后來的許多畫家追隨這個線路,提香于1548年創(chuàng)作的同題作品中,耶穌就如同畫家筆下的維納斯一樣深具肉體魅力。因為這個題材從經典意義上就純粹屬于男性世界,是一個描繪裸露、虐戀和暴力的機會,所以直至今天,仍有大量藝術家在以此為題表達男性之間的欲望和情感。

      丟勒從13歲的第一張自畫像開始,有至少共三張自畫像采取這樣的四分之三面半身坐姿,面容也跟這張畫中人相似,體現(xiàn)了他有意從此發(fā)展耶穌跟他自身形象的聯(lián)系。有意思的是,丟勒所有有關“憂患之子”的同題作品都從“面容”上完全背離了傳統(tǒng)要求,每個耶穌基督雖然身帶傷痕,頭戴荊冠或者拿著虐待者折磨他的工具,鞭子、長矛等等,但再不是一具閉目死去的尸體,而總是一個陷入沉思、面帶懷疑和憂傷的男子。這個男子用活生生的銳利眼神跟觀者交流著自己的體驗,而不是用個體的死亡來震撼觀看畫作的人。

      瞧這個人

      丟勒對憂患之子圖像的改造,直接聯(lián)系著他對受難系列圖像中另外一個主題的關注,“瞧這個人”。當耶穌被捕之后,羅馬總督彼拉多指著被戴上荊冠、披上紫袍、拴住雙手的耶穌,對著耶路撒冷的民眾喊了一聲:“瞧,這個人?!卑l(fā)話人彼拉多雖然任由士兵們鞭打戲弄了耶穌,但他的內心對這位拿勒撒人懷著敬畏。他衷心希望民眾們在看見他所受的責罰之后可以放過耶穌,讓大盜巴拉巴而不是“這個人”上十字架。聽到這句話的人,也就是耶路撒冷的民眾,在猶太祭司的帶領下,仍然堅持讓耶穌基督去死。

      以上版本是新約福音書,特別是約翰福音的說法。福音書成于耶穌殉難后70年,圣殿當時已經被摧毀。猶太學者則認為,把彼拉多描述成替罪羊,將實際罪責推卸到猶太人身上,是基督徒向羅馬帝國獻媚的表現(xiàn)。

      不論如何,這句話是羅馬人和猶太人之間的談判,所以耶穌基督在其中完全不是主角,但他仍然是個活人,而不是一具尸體。

      “瞧這個人”本來不是一句呼喚主體性的口號,但無數的藝術家似乎著了魔,都紛紛在這一聲召喚下探詢自我,使藝術家主體角色這個問題,成為“瞧這個人”題材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群人的首領和先鋒,就是丟勒。

      丟勒迎合受難圖像的熱潮,制作了三套關于耶穌受難的系列版畫。他對其中“瞧這個人”或“憂患之子”演化而來的耶穌基督個體肖像更加著迷。從1484年起,他畫的第一張十三歲的自畫像中,畫中人的手指已經彎曲如耶穌賜福。后來他又創(chuàng)作了兩張作為“瞧這個人”的自畫像。在畫這些像之前,也就是1491年到1492年,丟勒在盧浮宮收藏的一幅作品后面隨手畫了一個練習的草稿:其中不僅有他自己的面容,還特意放大描畫了一只手指彎曲做基督賜福手勢的手。最重要的轉變發(fā)生在1500年,丟勒在多次扭扭捏捏、遮遮掩掩地嘗試之后,終于決定正式將自己描繪成“這個人”。他把自己的須發(fā)顏色加深,就像來自一個陽光更強烈的地方的人。頭發(fā)的長度也得以加長,遮蓋住臉頰的兩側使面部拉長。他身著毛皮鑲邊的棕紅色大氅,右手伸出以按住大氅的衣襟。背景為深黑平面,光源來自右前方。畫像的右側,是丟勒的標志性簽名和年代,左側則是他的標志性宣言:“就這樣,我,來自紐倫堡的阿爾布雷特·丟勒,在二十八歲時以合宜的顏色畫下了我自己?!?/p>

      藝術史專家把這幅收藏在慕尼黑博物館的自畫像定名為:“作為‘瞧這個人的自畫像”。根據無疑是丟勒自比耶穌:那加深的須發(fā)顏色,那拉長的面部,特別是將人物采取完全正面的姿態(tài),這在當時,只有描繪神或圣人才會使用。

      丟勒的這個造型,卻絲毫沒有“瞧這個人”或“憂患之子”原型中的受難和悲苦,從任何角度來看,他都更像是來自拜占庭教堂天頂壁畫的“全能的神”(Pantokrator)。整個畫面發(fā)出金光,右手假借按住衣襟的動作,模仿“全能的神”的賜福手勢。光源來自最后審判中代表善和勝利的右方。這種正面造像,通常出現(xiàn)在禮拜堂壁畫的上半部,與下半死去的耶穌形成對比,表現(xiàn)的是耶穌基督在最后審判時的莊嚴偉大。丟勒畫像的簽名和題字都在與畫中人眼睛平行的位置,而他的右手則處于最搶鏡的前景。作為畫家的丟勒通過這些細節(jié)來召喚人們,注意畫中人作為藝術家最重要的特質:眼睛和手。

      在文藝復興這個關注“人”的位置的時代,丟勒深深關注的是藝術家的主體角色問題:藝術家一方面不再是匠人,而是可以從虛空中創(chuàng)造美的知識分子,如同神創(chuàng)世界;另一方面也不再承受物質上的匱乏,這點對丟勒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他忍不住在基督(也是自己)身上畫上一件毛皮大衣。而我們也無法不去注視這縷同樣描畫精微的毛皮,把對耶穌的想象同時轉向對一個北方富人的認同。

      1514年,丟勒創(chuàng)作的著名木版畫《憂郁》,表現(xiàn)的正是藝術家的另一個化身:一個長著翅膀的人類,腰帶上掛著一串鑰匙和一個錢袋。潘諾夫斯基在他關于丟勒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一張這個木版作品的草稿,上面留有丟勒的親筆注釋:“鑰匙代表著權力,錢袋代表著財富?!眮G勒自己還寫過:“如果你是貧窮的,你可以通過此種藝術(技藝)獲得豐厚的財富。上帝給了天才巨大的權力。”

      回到“憂患之子”來看,正是如上原因使丟勒絕不不甘于將其表現(xiàn)為一個沒有主體性的尸體,而是慢慢地將他跟“瞧這個人”中的活著的耶穌融合起來,跟他的自畫像融合起來。經典意見認為,這一系列建立在“憂患之子”或“瞧這個人”母題之上的自畫像,創(chuàng)作動機主要來自丟勒對基督受難的認同。但在我看來,丟勒要強調的恰恰是另一面:藝術家是神的寵兒,甚至直接是神之子,他的苦難和憂郁無法掩蓋他最終的主體性,權力和榮光。在那個宗教信仰和人文信仰齊頭并進的時代,對人更深的發(fā)現(xiàn),都離不開對神更深的贊美。世間權利的攫取者,依然害怕失去神的恩寵。丟勒非常聰明地找到文藝復興時代每個人的終極理想:既神圣,又個性,又富有。而這樣的“人”的形象,是從教會人士到人文主義者都會移情的對象?;\罩于畫中人身上那種全副武裝的寂靜,充滿說服力的崇高,正是把彌撒直接撒入人心:“瞧,這個人,他身上聚集了憂患和榮光,苦難和激情。”而這個形象,才是丟勒的真正Passion所在。

      猜你喜歡
      丟勒畫中人憂患
      拉斐爾:誰還不認識畫中人
      丟勒自畫像
      幼兒100(2021年29期)2021-10-30 03:32:12
      畫里有話
      畫中人
      天使的手
      故事大王(2020年2期)2020-02-24 07:08:54
      哲理漫畫
      畫中人
      青春1919:心懷憂患、擔當奮斗的湖南青年
      憂患、悲憫、歷史滄桑感——我讀楊強詩詞
      中華詩詞(2017年6期)2018-01-22 02:19:24
      3000萬天價“畫中人”:前路那生命的蓮
      桃源县| 辉南县| 游戏| 马龙县| 佳木斯市| 陇南市| 吕梁市| 浦北县| 河源市| 章丘市| 吴江市| 商水县| 东乌珠穆沁旗| 吴桥县| 清丰县| 永宁县| 上思县| 泗阳县| 龙海市| 弥渡县| 黔西县| 新源县| 安阳县| 石楼县| 贵定县| 河东区| 建阳市| 广宗县| 成武县| 田阳县| 深泽县| 洪湖市| 页游| 平原县| 和林格尔县| 康乐县| 大兴区| 南木林县| 通河县| 湟源县| 象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