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made by Lang Shining to Qing Dynasty is his portraits of emperors and empresses, which fueled much vita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rtraits. Qianlong showed particular interest in these paintings and Lang spent many years in the court and painted a series of excellent artworks with mature techniques and superb skills.
郎世寧對滿清宮廷最大的貢獻,莫過于繪制了大量帝后肖像,為式微的中國肖像畫注入了一股新的生機。
郎世寧的肖像畫作品主要集中在乾隆時期。當時國力強盛,乾隆皇帝本人又好大喜功、十分自戀,非常樂于命宮廷畫師為自己和妃嬪畫像。乾隆朝時郎世寧已近晚年,繪畫技法醇熟,因而留下了不少杰出的肖像作品。
在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中,帝王肖像大多為正面朝服像。畫面刻板單一,皇帝表情麻木,不僅毫無特點,且十分僵化。郎世寧也留下過這樣的作品,如大名鼎鼎的《心寫治平圖卷》,即“乾隆帝后和十一位妃子肖像”。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皇帝后宮妃嬪是極少能被外界男子所見到的,郎世寧作為宮廷畫師得以一睹皇帝后宮佳麗,且細致描繪每位嬪妃的樣貌,可以說是極為難得了。據(jù)說這幅作品很受乾隆皇帝的珍視,畢竟上面所繪都是自己最寵愛的女人。然而,今天看來,這件作品則有些“奇怪”了,上面13個人像,除了為首的乾隆皇帝,其余12個女人除了服飾細節(jié)稍有不同,長相竟然幾乎一個樣。這種樣式的“寫實肖像”是否名實相副,大概只有乾隆皇帝本人才知道了。從繪畫技巧上來講,這類作品幾乎毫無破綻,但終究缺少了作為藝術品的神韻。
西方人畫肖像,重視面部的明暗、陰影,以便立體呈現(xiàn)人的相貌。但在中國人看來,有了明暗、陰影,人就成了“陰陽臉”,是非常不吉利的征兆。在西方繪畫系統(tǒng)里訓練出來的郎世寧,了解到中國人的這種忌諱后,也只好入鄉(xiāng)隨俗,摒棄油畫的立體畫法,改畫全部正面全光的中國式肖像?;蛟S這也是中國肖像人物看上去都有些相似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這些“標準像”,其實郎世寧的帝后肖像作品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反而是那些非傳統(tǒng)畫法的作品。這類作品甚至不能被稱作嚴格意義上的肖像畫,但從人物肖像的角度來說,卻是匠心獨運的難得佳作。這些畫像打破了死板僵化的畫風,不再是一味著重刻畫皇帝的身份,淡化對皇帝身份的描繪,而是重點表現(xiàn)皇帝本人的特點,因此使畫面人物更加真實、生動。
《乾隆大閱圖》中的乾隆皇帝戎裝像,是郎世寧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同時也是清代宮廷畫中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全畫是以長卷形式呈現(xiàn)的紀實作品,描繪的是乾隆皇帝1739年于京郊南苑舉行閱兵式時的情景,反映了乾隆年間的國力昌盛和中西文化的高度融合。其中有一個局部是乾隆皇帝一身戎裝騎于馬上,英姿勃發(fā),神采奕奕。這不是標準的肖像畫,卻完美地表現(xiàn)出了人物的精神氣質。畫作以鮮艷明麗的色彩、工質細密的筆觸和巧妙的高光處理,又加入了歐洲騎馬像的構想,從而突出了帝王威儀整肅的形象及其至高無上的權威。這幅畫像已經(jīng)成為乾隆皇帝的“標準像”,完全取代了那些刻板僵硬的朝服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