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初鳴
一江碧水映古州
■ 許初鳴
閑暇時,我喜歡到九龍江邊散步,因為那是我們家鄉(xiāng)漳州的母親河。
漫步在江濱公園瀛洲廣場的木棧道上,向西眺望,近處是猶如長虹臥波的西洋坪大橋,遠處是渾圓翠綠、厚實穩(wěn)重的圓山;向東眺望,近處是橋墩好似展翼飛翔海鷗的新中山橋,遠處北岸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南岸是梵音繚繞的丹霞山。清澈的江水在麗日藍天下波光蕩漾,歡快流淌,天上的白云、兩岸的景觀都倒映在水中。
江濱公園如同綠帶沿著九龍江西溪漸次鋪開,這座生態(tài)休閑型的城市水景公園長2.32公里,總面積10萬平方米,建有瀛洲廣場、紫陽廣場、龍江廣場等大型休閑健身廣場,設置成休閑、觀光、文化、宗教、健身等若干個功能分區(qū),同時保留三處舊防洪堤進行景觀設計,對舊中山橋橋頭和紀念碑進行重新裝修,在注重保留原有歷史遺存的同時,注入具有濃厚閩南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公園內(nèi)設置弘一法師雕像、朱熹知漳線雕、孫宗蔡雕像、閩南民居建筑墻及富有地方生活氣息的雕塑小品。在園區(qū)的植物配置上以開花的喬灌木為主,合理搭配地被植物成自然式群落,形成季相明顯、四季有花的園林景觀效果。
在江濱公園散步,從西頭的瀛洲亭到東頭的漳州大橋,要走半個多小時。有時,我想以較快的速度沿江觀景,就騎上自行車,從新中山橋開始沿著專為騎車觀景鋪設的自行車綠道向西行進。說是綠道,其實是紅色的,這是利用江濱路原有的人行道用紅色改性瀝青重新鋪設的,顏色非常鮮艷,寬約3.5米。騎在自行車上,緩緩行駛,悠悠向前,邊聽流行歌曲,邊賞江濱美景,任憑帶有泥土氣味的江風在自己臉上輕輕撫摸,好不愜意。
過了漳州大橋就進入龍文區(qū),龍文區(qū)沿江建設的公園稱作西溪親水公園。漳州市已經(jīng)明確“田園都市、生態(tài)之城”的城市建設定位,提出按照“以水為脈、以綠為韻、以文為魂”的城市特色風貌,著力打造水城、綠城、歷史文化名城的目標。規(guī)劃以九龍江為主軸,建設共22處、全長46公里、總面積100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園體系。而位于龍文區(qū)也就是漳州新城區(qū)的九龍江西溪親水公園就是全市郊野公園的示范段。
這個親水公園西起漳州大橋,東至西溪橋閘,全長8.8公里,利用九龍江西溪原本的濕地略加改造、點綴、提升,基本保持大自然的原生態(tài),“雖為人作,宛若天開”,讓人不由得想起熱愛大自然的陶淵明老先生。按照這位隱士文學家在《桃花源記》的說法,“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路上有修竹茂林相伴,有奇花異卉相隨,一會兒走上卵石徑,一會兒踏著水泥路,一會兒跨過木棧道,一會兒在龍舟看臺休憩,一會兒在游船碼頭觀景,一會兒在親水平臺戲水。不期然就遇上岸邊悠閑漫步的水牛,看到水中輕盈游弋的鴨子,望見遠處忽起忽落的白鷺。
來到龍文塔下,有了標志性的參照物,才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已經(jīng)走了這么遠。許多游客在這里以龍文塔為背景拍照留念。他們有的作出“V”的手勢,有的側(cè)著腦袋倚靠在同伴或情侶肩上,個個臉上露出可掬的笑容,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滿足。我把他們也作為背景,攝入我的相機鏡頭。在這里,向南仰望可以看到印著宋朝理學家朱熹足跡的白云巖。記得前些天剛剛登過白云巖,我在朱熹解經(jīng)處的亭臺前極目眺望隔江相望的云洞巖。今天,我們則是在云洞巖腳下眺望白云巖,而云洞巖也印著朱熹這位漳州老市長的足跡,山上還有朱文公祠。
九龍江西溪之水自西而來,經(jīng)過文學大師林語堂的出生地平和坂仔,經(jīng)過林語堂的祖籍地天寶五里沙。林語堂在他的許多文章里深情地描繪這條永遠流淌在他心中的溪流,寫到河兩岸的田園風光倒映在水中的情景,可見母親河如乳汁甘甜的水已經(jīng)融入他的血液中。林語堂感謝這座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對他的養(yǎng)育之恩,漳州這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也不會忘記這位享譽全球的優(yōu)秀兒子。
我癡癡地看著眼前波光粼粼的江水,看著倒映在江水中的公園美景。這溪水從西向東一路走來,映出了坂仔的美景,映出了五里沙的美景,也映出了漳州這座田園都市、生態(tài)之城的美景。人在畫中游,我沉浸在美景中,沉浸在遐思中,口中禁不住吟出“一江碧水映古州”的七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