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不能接納孩子的時候,往往是因為他們撕開了我們過去的傷口,對我們某種自負的情感產(chǎn)生了威脅。因此,我們必須準確地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接納孩子的原因,否則我們或?qū)⒃噲D去修塑他們、控制他們、支配他們,或?qū)⒙犎巫约簽樗麄兯洹?/p>
我們得認清最關鍵的一點:如果我們在徹底接納孩子的問題上有什么困擾,那么問題的源頭一定來自我們過去的經(jīng)歷。身為父母,如果我們不能全面接納最真實的自己,那就永遠無法接納我們的孩子。接納孩子與接納自己是緊密相連的。尊重、贊賞孩子的程度取決于我們尊重、贊賞自己的程度。
如果我們懷有一種受害者的心理,就有可能告訴自己:“我的孩子目中無人,永遠也改不了,我就接受吧?!边@樣的想法不是接納,而是放棄。反過來,如果我們抱有勝利者的心態(tài),就有可能告訴自己:“我的孩子是個天才,我接納他?!边@也不是接納,而是夸大其詞。
當我們修塑孩子,希望他們遷就我們的期望時,我們對他們的核心本質(zhì)采取的是抗拒的態(tài)度。如此一來,我們的努力自然只能是徒勞無益。相比之下,當我們隨時隨刻接納孩子的本真時,就會得到一種釋然的感覺,內(nèi)心也會變得寬闊。當我們不再追求控制欲的滿足時,就會同孩子建立起一種親密的關系。如果我們從孩子的實際情況而不是從自己的想象出發(fā),就能夠幫助孩子塑造起同他們的本質(zhì)相協(xié)調(diào)、相適應的人格。
我在這里提到了“他們的本質(zhì)”,指的是孩子對自己的發(fā)現(xiàn)。重要的是,這個自我發(fā)現(xiàn)的狀態(tài)是一個流動的狀態(tài)。我們往往會忘記孩子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轉(zhuǎn)變。如果我們受到僵化思維的羈絆,局限在自己的主觀感受之中,就無法認識到自己處在不斷演進的過程中,也就會讓孩子受到同樣的羈絆。我們往往會武斷地對他們下結論,由此也會接連不斷地犯錯誤。許多父母都不知道孩子發(fā)展到了什么程度,更別說時時刻刻督促自己更新了。
要想打破偏見,我們就必須真正地進入當前的狀況,并徹底地開放自己的心靈。我們需要捫心自問:“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樣的人嗎?我能做到每天都在心里為孩子開辟一個空間,并且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嗎?”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在孩子面前沉默下來,摒除一切干擾,將自己調(diào)整到一種好奇而愉悅的狀態(tài)。
沙法麗·薩巴瑞: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教育專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