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生
馮開蘭作品中感性的抽象元素,使其作品在意識形態(tài)和書寫觀念的基礎上打開宇宙的自然本質,她在有意識地找到一種確切的表達方式,將它轉化成更為直接的形式。她并不仿照可見的東西,而是把不可見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來。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種獨立認識世界的方式,她讓我們找到了一種能更親近“抽象”本身的途徑。
現(xiàn)代藝術之父塞上把現(xiàn)代主義藝術從具象帶向了抽象,把自然世界抽象成圓柱、圓錐與球體三種最基本的形狀,促成后來立體派的誕生;還有蒙德里安在立體派的基礎上衍生出的富于鮮明個性的幾何抽象藝術……
在開蘭君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除了情緒沖動以外,還有一種與之相反的沖動支配著她,這便是“抽離的趨勢”。產生抽離的原因是人與環(huán)境之間存在沖突,人們感受到空間的廣大與現(xiàn)象的紊亂,在心理上對空間懷有恐懼,并感到難以安身立命。人們的心靈既然不能在變幻無常的外界現(xiàn)象中求得寧靜,只有到藝術的形式里尋找慰藉。開蘭君在中式形態(tài)里的書寫觀,逐步打開了意識形態(tài)中主觀硬邊式抽象,通過詩意的累積和色塊式的疊加,模糊其內心情緒的張揚和激越,逐步滲透到精神世界的秘境中去。
從現(xiàn)實意義來說,人們既然不能從外界客觀事物中得到抽離的美感享受,便試圖將客觀物像從其變化無常的偶然性中解放出來,用抽象的形式使其具有永久的價值。開蘭君的意想式歸納和繁復式堆砌,使其表現(xiàn)主義的精神內質脫離了現(xiàn)實形態(tài)意義上的桎梏。
她具備了浪漫主義的詩意與理性主義的歸納,通過對紙張與顏料的把控,色彩與意識形態(tài)的融合,從容地轉換著精神世界的思考圖式。
從放棄社會化職業(yè)的剎那,藝術的種子已經在她的內心蘊藏,從社會物質化到生命里的精神化,是人格的不斷升華過程,藝術之源亦在其內心噴薄而出,理性而繽紛地展現(xiàn)在其繪畫的格調里。
愿君有長志,御風而翱翔!
馮開蘭 《桃花潭》 68cm×138cm 紙上綜合材料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