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千錘佳藝”洪鈺昌

      2017-12-14 04:34:56李樹華
      大理文化 2017年12期
      關鍵詞:純銀銀器新華

      ●李樹華 文/圖

      “千錘佳藝”洪鈺昌

      ●李樹華 文/圖

      洪鈺昌研制開發(fā)的純銀百家鎖和手鐲已經發(fā)展成為大理鶴慶縣新華村的一個大產業(yè),讓人聽起來有些離奇。于是,在2017年10月的一天,我懷著好奇的心情采訪了這位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云南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

      隨父學藝走四方

      1950年,洪鈺昌出生于大理州鶴慶縣新華村的一個銀器世家。為了謀生,從13歲那年,洪鈺昌就跟著父親去“走夷方”,走南闖北當起了小爐匠。

      “李老師,我們家祖上都是做銀器這門手藝的,到了我手上,已經算是第四代了……”一見面,洪鈺昌就自豪地和我說。

      “哦,那么到了你的子女這一代,有沒有把你的手藝繼續(xù)傳承下來?如果傳承下來,就是第五代了……”我關心地問道。

      “這個嘛,兒子沒有。女兒女婿倒是傳承了。”

      “是嗎?為什么?”

      “因為兩個兒子都參加工作了,沒有從事銀器手藝制作?!?/p>

      “那你一輩子的手藝差點就中斷了?”

      “沒有沒有,怎么可能。李老師,這個不會的,這個你放心,很多人都會經常像你這樣問我。呵呵……”

      “不會?你就這么肯定?”

      “當然肯定了。因為已經有人在傳承了,而且是許多人在傳……”

      “徒弟么?”

      “也可以這樣說吧。我這幾十年已經帶出來了幾十個徒弟了?!?/p>

      通過和洪鈺昌詳細了解,我才知道,原來今年67歲的洪鈺昌已在四年前受聘于一個叫 “千錘佳藝”的公司,專心指導這個公司的員工打造百家鎖和手鐲,使這兩件產品成了新華村的一個大產業(yè)。

      據(jù)我所知,新華村的人們總是以自己村子銀器制作歷史久遠而自豪,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去過幾次新華村,村里的老人們好幾次都和我說過新華銀器的事。原名石寨子的新華村,早在唐代南詔國時期,就有不少匠人從事金銀銅手工藝品的加工制作。據(jù)史料《白族心史》記載,皮羅閣火燒松明樓統(tǒng)一六詔時,慈善夫人以銀釧辨夫,故事中的銀釧據(jù)說就出自新華匠人之手。

      近年來,新華村集中了一大批工藝水平最高的匠人,其中有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寸發(fā)標,還有母炳林、董中豪、洪鈺昌等17位國家和省級的民間工藝大師、美術大師,這些工藝大師的手工技藝,代表了新華銀器的最高制作水平。如今,在新華村誕生的銀器品牌中,已經有了由負責對新華村進行旅游開發(fā)的大理州銀都水鄉(xiāng)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注冊的“石寨子”等其他一些銀器品牌。正因為有了新華村的帶動,才使得鶴慶縣的很多村子幾乎都有了手工藝品加工的作坊,年復一年,形成了較大的加工規(guī)模效應。

      洪鈺昌之所以能夠研制開發(fā)出以純銀百家鎖和銀手鐲等為代表的傳統(tǒng)飾品并使之發(fā)展成為一個大產業(yè),不是單靠運氣,而是經過積累幾十年奔走四方經驗得來的結果。

      秋天的大理,有些涼意。陽光照進院子,照在洪鈺昌身上。

      隨著洪鈺昌娓娓道來的講述,我的思緒也透過陽光,進入了20世紀70年代。我心里想象出這樣一幅畫:一個衣著陳舊的十幾歲的男孩子,頭上頂著一口鐵鍋,在村子里四處轉悠吆喝著:“補鍋補大鍋……”“打銀器手鐲百家鎖……”人們聽到吆喝,利用吃飯時間把自家需要修理的鐵鍋拿出來修補。在那時的農村,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

      洪鈺昌和父親所干的這種行當就是和 “剃頭匠”“石匠”一起,被人們稱之為農村“三大匠”之一的“小爐匠”。在農村,凡是過去被稱為“匠”的都是有某種手藝或技能的人?!靶t匠”不同于城鎮(zhèn)集市的那些打制鐵器用具的固定鐵匠鋪,因為他們常年流動于農村的各個村莊,利用自己的技巧手藝解決了集體和農戶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也是那些工匠們養(yǎng)家糊口的謀生手段。

      滇西的小爐匠以大理州鶴慶縣和祥云縣居多,一般都是三四人一起合伙,他們挑著風箱、爐灶、還有錘子、火鉗、鑄模、煤炭等工具、物料,游動在鄉(xiāng)間村莊。每到一個村子,就選擇空地做手藝,若在夏季,一般會在樹蔭下,由師傅支起風箱爐灶,擺開場子,然后叫小徒弟到村內去吆喝,聽到吆喝后,人們就拿著破鍋、爛搪瓷盆出來。

      洪鈺昌告訴我,他隨父走村串戶,到過德宏、臨滄,還有中緬邊境一帶。每到一地,洪鈺昌就到附近村子里吆喝。等他吆喝回來,父親早已擺好了陣式。此時,爐灶里的煤炭火隨著風箱的吹動,閃著呼呼的藍色火苗……

      每一個當徒弟的,都得從拉風箱開始干起。父親對洪鈺昌要求很嚴格,他們用的是一個圓筒狀的大風箱,拉起來非常吃力,但只要洪鈺昌吆喝回來,就幫父親拉,任勞任怨。他明白想要當師傅,首先得當好徒弟,一步一步踏踏實實走。

      如果按收入衡量,小爐匠也只能算是勉強維持一家溫飽的窮手藝人。通常是走路費的勁比干活還多,因為很少有人會抱著壞鍋漏壺跑幾里地去修理,每一個小爐匠,都必須在街巷村間的住戶中去尋找生意,每天挑著擔子走十幾、二十里路并不新鮮。小爐匠干一件活的收入雖多少不等,但卻有一個基本的尺度,就是價再高也不能超過所修物品市價的一半,否則人家就花錢去買新的了。再加上每次所用的煤和焊接材料都是有成本的。因此,他們和一些同類的手藝人一樣,只能憑手藝吃飯,而不能靠手藝發(fā)財?!靶t匠”使用的工具簡陋而不簡單,一個風箱,一個木墩,幾把花鏨,騎馬凳,而就是這些粗糙的手指和這些簡陋的工具雕鏨出了如此精美,享譽世界的銀器珍品。

      洪鈺昌和他打造的銀飾品

      那些年,來找洪鈺昌父子倆做活計的人有時多,有時少。在忙的時候,他就跟著父親,幫村里人修補那些出現(xiàn)破洞的鍋、瓢或者盆。在有空的時候,父親就會拿出一坨銀子對他說:你把這塊銀子打成一塊銀片,要打到處處的厚度都一個樣子。然后,在上面畫上花紋,用鏨子雕出花來。在一遍完成后,父親又讓他把銀子熔成銀水,鑄成銀條,再重復雕刻、熔化。漸漸地,洪鈺昌已經能熟練地把鏨子當成畫筆,父親也開始放心地讓他幫人做出各種各樣的首飾。

      通過近年來的采訪,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鶴慶新華匠人,幾乎有著相近的人生軌跡,在少年時,由于家庭困難,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們挑著擔子跟著師傅外出當學徒。在擔子的一頭,是一只籮筐,里面放著鏨子、小錘、風箱、幾雙備用的草鞋,包里放著幾個烤熟的麥面粑粑,這是他路上所要吃的干糧。擔子的另一頭,還有被子、衣物、飯盒、糧食。走累了,他們就在山間的小溪邊生一堆火,用飯盒做上一盒沒有油鹽的白米飯。一同外出走四方的,還有3個或者5個年紀相仿的伙伴,他們結伴而行。走過一座又一座的山,來到夕陽下飄著炊煙的小村莊后,師傅在村口放下?lián)?,徒弟就開始挨家挨戶地敲開別人家的大門,和家里走出的滿臉皺紋的老人,或者和剛剛忙完一天洗掉身上泥土的年輕人說:“我們是從鶴慶新華村來的小爐匠,我們可以幫你家修補鍋碗瓢盆,我們還會把銅、銀子打成你想要的首飾。我們會在村里住上幾天,如果需要,你們可以到村頭的那棵大樹下來找我們。”主人家身后的大黃狗不友好地朝著他們狂吠,但他們還需要耐心地說服村里的一家人,給他們一個可以擺下鋪蓋行李的地方,在接下來幾天,勞累后,他和師傅、伙伴就可以擠到一張床上。

      轉眼又到了一年的農忙時候,徒弟和師傅都回到了家鄉(xiāng)。往復幾年,已經學有所成的徒弟不再跟著師傅出門了,而是成了一位師傅,此時,他也會帶著徒弟,走上當年自己走過或者沒有走過的地方,將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一代代向下傳承。人多地少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古老的“天干年餓不死手藝人”的信仰,成了他們堅守這份職業(yè)的最大動力。在這種信仰的支撐下,他們越行越遠,把腳印留在了滇西,甚至緬甸……長久以來,被人們稱作“白銀”的貴金屬在銀匠們的小錘敲打聲中,變成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講述著屬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傳奇。

      除了德宏、臨滄及中緬邊境一帶,洪鈺昌19歲那年去過西藏昌都,而且還在那里住了2年多。

      洪鈺昌看著對面墻上的一幅老照片,感慨地對我說?!吧鲜兰o70年代階級斗爭之風正濃,外出做手工的行為當時被批判為 ‘走資本主義路線’。為了填飽肚子,我們新華村的許多人都不得不外出做活。這個現(xiàn)象被發(fā)現(xiàn)后,新華村曾經被列為‘資本主義嚴重泛濫的重災區(qū)’,省里的工作組還專門來到新華村‘割尾巴’呢。但工作組后腳還沒走,我們這些‘老銀匠’‘小銀匠’就悄悄挑起擔子往外走了,呵呵呵……”

      為了外出謀生,那時的新華村小爐匠們也想出了許多法子來應付上級。其實,我認為那時的小爐匠們還處在通過“來料加工”出售手藝的年代。套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也就是還處在原始資本積累的初級階段。而在同一時代,云南的大多數(shù)農村地區(qū),都還在忙著搞“農業(yè)學大寨”的大集體生產運動。事實上,由于大隊財力空虛,當時對于這些外出的小爐匠們也只能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辦法。因為家里的農活還不夠婦女一個人來干,只要小爐匠能在回家時交出每天1塊錢來換工分,相當于鄉(xiāng)鎮(zhèn)的公社也就默許了。

      “那時,規(guī)定讓我們在外出兩個月后,回來只要能給隊上交回每天1塊錢的工分錢,年底也能照樣分到口糧。到了后來,我們新華大隊的財務支出基本上都是靠著我們這些小爐匠的收入來支撐的?!焙殁暡蛭艺f這些話時,一臉笑容。他喝了一口茶,繼續(xù)說道:“其實,即便外出大半年回來后給隊上交上100多塊錢,我們這些小爐匠基本還能給自家掙回700塊錢左右。在那個每人每天工分錢還是1塊的時候,我們給人打一只手鐲就能掙到1塊5毛錢。而只要舍得吃苦,我們每天的收入能到8塊錢左右。我們出去時,許多村里人會拿出給我們打制銀首飾的‘袁大頭’,當時,一枚‘袁大頭’只能兌換到1塊錢。據(jù)說現(xiàn)在一枚‘袁大頭’已經值100多塊錢了?!?/p>

      聽了洪鈺昌的一席話,我在心里想象著,洪鈺昌父子倆和那些走村串戶的小爐匠們一樣,當年每天創(chuàng)造出的價值要比別人高出多少倍。就在當年嚴格的計劃經濟時代,新華村的小爐匠們逐漸完成著此后創(chuàng)業(yè)所需的原始資本積累。到改革開放政策啟動的時候,新華村的生活水平已經明顯比其他村莊高了一大截。這也讓他們有了比別人更多的創(chuàng)業(yè)經商的底氣。

      在大多數(shù)新華匠人的記憶里,一直還保存著當年游歷于西雙版納、紅河、文山甚至是貴州的故事。在計劃經濟年代,白銀還屬于國家的管控物資。但在這些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村子里,人們的民族傳統(tǒng)就保留了佩戴、使用銀質首飾的習慣,這就使新華小爐匠們有了更大的發(fā)揮空間。

      洪鈺昌說道:“如今的新華匠人們都朝著大城市里走,而在當年,銀匠們都會朝著大山上少數(shù)民族聚居村落走。久而久之,在新華匠人們大規(guī)模進入到藏區(qū)之前,西雙版納、紅河、文山、貴州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都留下了大量的新華銀匠的身影。而如今的這些地區(qū),新華銀匠們仍然保持著巨大的市場影響力。”

      回家創(chuàng)業(yè)闖新路

      和大多數(shù)新華村匠人一樣,在外漂泊時間再長,總有一天還是要回家創(chuàng)業(yè)。

      1983年,33歲的洪鈺昌躊躇滿志回家創(chuàng)業(yè)?;氐阶孀孑呡吘幼〉男氯A村,年輕氣盛的洪鈺昌一次就帶了6個徒弟,這個舉動讓村子里的人們有些吃驚。紛紛議論道,這個年輕人也太膽大了吧,難道他想開個大工廠嗎?只怕是連老本都要賠進去呢。

      面對人們的議論,把父輩的艱辛深深印在心里的洪鈺昌早有心理準備。他知道對于大多數(shù)外地人來說,對“鶴慶”的認知更多還停留在“從大理到麗江的途中所要經過的一個地方”的地理概念上。但總有一天,這個美麗的壩子一定會熱鬧起來。

      相傳,狹長的鶴慶壩子在古代曾經是一片澤國。佛祖釋迦牟尼退去洪水將這里變成一片魚米之鄉(xiāng)時,因有仙鶴飛來起舞慶賀而得名“鶴慶”。在這個壩子中部的縣城西北7公里外,有一個因“白銀”的存在而顯得與眾不同的村莊。在人們眼中,這個村子的青石板路、小橋流水、古樸的路燈……和麗江有幾分相似。

      這里的商業(yè)設施被有限開發(fā),人們甚至很難在村子中找到一個小賣鋪。

      到過這里的人們不得不承認,這里有些原始,還有寧靜的生活氣息,都是麗江所沒有的。如果不是一些石板路上堆積著快曬干的蠶豆秸稈,人們甚至會誤以為這是一個小城鎮(zhèn),因為這里有數(shù)不清的銀器加工作坊,這些作坊開著大門,任人出入。

      “我回到新華村那些年,什么都做,一句話,別人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到了1997年,我才一心一意做起了銀手鐲和百家鎖。一直做到2008年?!焙殁暡龑ξ艺f道。

      我問他:“哦,也就是兩件產品做了11年?”

      洪鈺昌肯定地說:“是的是的。”

      我問他:“那為什么你11年只做這兩件產品呢?”

      洪鈺昌想了想,說道:“因為我想過,只有一心一意重復做一兩件產品,才能越做越好?!?/p>

      80年代初,隨著農村實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經濟快速發(fā)展,農民生活水平也得以普遍提高,小爐匠也失去了用武之地,早已退出了人們的視野,這種行當也隨之在農村消逝,而成為那個時代特有的記憶。

      洪鈺昌推陳出新,相繼推出了生活用品、宗教祭祀等上百個花色品種的銀器、銅器,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還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產品不僅在民族地區(qū)尤其是藏區(qū)暢銷,還遠銷到印度和尼泊爾。

      我跟著洪鈺昌到了他大女兒家,堆積如山的銅壺、銅盆、銅桶、銅火鍋映入眼簾,幾個白族婦女忙碌著,對那些加工好的銅器銀器清洗拋光,真是一派繁忙景象。

      2002年,云南省文化廳命名洪鈺昌為“云南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使這個曾經東奔西走的“小爐匠”成了遠近聞名的“名人”。不過,在洪鈺昌看來,這份榮譽對他來說不僅是國家對自己多年來傳承民族民間工藝美術的付出,更是一份承前啟后的壓力。

      精美絕倫的仿古茶壺、古色古香的保溫瓶、傳統(tǒng)的火鍋、現(xiàn)代精致的電火鍋、莊重典雅的貢桌和水缸、美觀大方的火盆、小巧玲瓏的酒杯……多年來,這些美不勝收的產品在洪鈺昌手上來來回回,不知做了多少。

      “連我自己都說不清自己這幾十年來到底做了多少件了,太多了,呵呵……”說到這里,洪鈺昌看著我,又一次笑了起來。

      為了更好地把自己的手藝傳承下去,洪鈺昌想讓兩個兒子也跟著自己學手藝,可兩個兒子從小學到大學,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大學畢業(yè)后又接著參加工作,根本就沒有功夫來學。何況在他們眼里,像父親一樣長年累月做手藝實在是太辛苦了。沒辦法,洪鈺昌只好讓兩個女兒雙雙跟著自己學。好在兩個女兒心靈手巧,很快就上手了。讓洪鈺昌欣慰的是,大女婿跟著他學了10年后,已經出師,現(xiàn)在大理古城南門獨立開了門市。二女婿也跟著他學了5年后,在10年前就獨立開店了。

      洪鈺昌的笑談話中,我看出,他對女兒女婿多年來傳承自己手藝一事很滿意。我想,也許這可能是他覺得自己有成就感的緣故吧。是啊,作為艱苦創(chuàng)業(yè)走過來的老一輩銀匠,還有什么比這個更值得高興的呢,我理解他的心情。

      相對于祖輩們來說,在計劃經濟時代,新華村的小爐匠們其實反而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因為在那個年代,人口的外出流動務工都有著嚴格的管理體制,新華村的小爐匠們都是在時代的夾縫中,艱難地挖掘著自己的機會。因為那時不像現(xiàn)在,那是一個白銀、銅都由國家管控的年代。

      現(xiàn)在這個時代,新華村小爐匠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來料加工”。但即便在過去的困難時期,他們仍然能夠發(fā)掘到商機,給留守在老家的家人帶來財富,完成著創(chuàng)業(yè)前的原始資本積累。從過去當小爐匠外出求生,完成創(chuàng)業(yè)前的資本積累,到今天的創(chuàng)業(yè),與父親相比,洪鈺昌的兩個女兒和女婿總是覺得自己很幸運。

      洪鈺昌的大女兒很有感觸地對我說:“我父親以前經常跟我們兄妹講他和爺爺做‘小爐匠’的經歷,那些艱苦心酸的往事在我們心里留下了難忘的印象?,F(xiàn)在好了,改革開放政策越來越好,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們新華村的銀器也越做越有名,銷路和市場越來越廣,村里人家?guī)缀跫壹覒魬舳奸_起了作坊,在家里給自己打工,不用出門,在家就可以賺錢?,F(xiàn)在村里已經沒有人像我父親他們當年那樣出去做‘小爐匠’討生活了,反倒是有不少外地人來到我們村里,和我們來學手藝?!?/p>

      洪鈺昌幾十年來前前后后已經帶出來30多個徒弟。他帶出來的這些徒弟,絕大多數(shù)都已經當師傅了,能夠獨立完成制作工藝,一直在金銀銅器的制作工藝領域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正是“小錘敲起來,日子好起來”。

      2008年,時年58歲的洪鈺昌一門心思在家當起了“總指揮”,從早到晚,整天不停地忙碌著,指揮家里人制作各種各樣的銀銅工藝品。在他的努力下,全家人開發(fā)出了許多新產品,僅手鐲就有400多個品種。這也讓他家成了新華村名副其實的“手鐲大戶”。

      壯心不已顯身手

      有人說過,在新華村里尋找銀器匠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作為打造“白銀帝國”的匠人大本營,如今的新華村1000多戶居民中,有85%以上都在從事金、銀、銅、鐵等金屬手工藝品的加工。能夠在村里看見的手工作坊,只占到了新華手工藝作坊的四分之一左右。更多的人家還在外地的銀器一條街,或是相對集中的區(qū)域開辦加工廠和商店。在村里能見到的所有手工作坊中,加工銀器的占到了絕大多數(shù),其次就是加工銅器以及其他手工產品的。在帶有“新華”血統(tǒng)的手工藝制品中,目前已經有100多個系列,數(shù)千個品種,幾乎每一家所生產的產品,都與其他家的有所不同。

      新華村銀器制作工藝通過像洪鈺昌這樣一大批大師名匠們的言傳身教,得到了傳承光大,新一代匠人又在傳統(tǒng)加工制作技藝的基礎上,融合各種加工技法,使得新華村祖?zhèn)鞯氖止ぜ妓嚧蠓女惒省?014年,63歲的洪鈺昌受聘到新華村“新華千錘佳藝民族首飾加工廠”當顧問,這讓他在民族民間工藝領域有了更加廣闊的發(fā)展舞臺。

      鶴慶縣新華 “千錘佳藝民族首飾加工廠”于2004年6月在草海鎮(zhèn)新華村成立。長期以來,這個公司致力于傳統(tǒng)工藝傳承,積極打造純銀手鐲、九龍壺、九龍杯、各類餐具、項鏈、手鏈、墜子、戒子等純銀飾品,已發(fā)展成為集產品研發(fā)、生產、批發(fā)、營銷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司。

      洪鈺昌告訴我說,公司負責人李金銘是一個喜歡創(chuàng)新的人,“千年藝,千足銀”就是這個公司的品牌理念。

      “既然這樣,老洪師傅,你能不能給我說一下‘千錘佳藝’的工藝制作流程?”我單刀直入地向洪鈺昌提出了這個問題。

      “當然可以啊?!毕氩坏胶殁暡敛华q豫地說。首先是“化銀”,就是將銀塊、碎銀放入坩鍋內加熱,當加熱到一定溫度后銀塊及碎銀將化為銀水。之后,就是澆鑄毛坯,就是將銀水倒入模具中制成毛坯。然后是拉絲,用鐵錘將毛坯拉成特定直徑的絲或銀片。這個步驟可以用手工,也可以使用特定的機器來完成。接下來是括形,就是將剪切好的銀絲或片放入錫制成的模具中,用鐵錘敲打出銀器的基本輪廓,這個過程同樣可以用手工或液壓機沖壓來完成。還有一個步驟是鏨花,就是用專用的圓頭、平頭、月牙頭等特定的小鋼釬在銀器上砸出各類花紋。當然,這是一個比較復雜、技術含量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最后步驟就是焊接成形,要根據(jù)銀器的形狀需要,使用硼酸水、焊接片等將銀器各部件焊接在一起使其成形。不過,手鐲之類的銀器不需要焊接,只需要將鏨好花紋的毛坯手鐲回火,圈出形狀。還要打磨拋光,就是將成形的銀器用瑪瑙片、小鉆子、打磨機器打磨拋光,使銀器表面光滑發(fā)亮。還要去污,用稀硫酸或白礬水清洗銀器,去除霉斑及污垢。最后一個步驟是電鍍或者鑲嵌,就是對已去污的銀器電鍍深加工或在其表面鑲嵌寶石等以使銀器更加精致、美觀。當然有些銀器沒必要進行電鍍深加工。

      洪鈺昌指導徒弟制作銀器

      這些復雜的步驟,盡管洪鈺昌說得頭頭是道,但對于我這個門外漢來說,還是有點似懂非懂的感覺。

      純銀所特有的冷潔光芒,變幻的別致格調,經典的歷史文化,無論精致或粗獷,古典或時尚,都會散發(fā)出其獨特魅力。在“千錘佳藝”,我看到許多女性在挑選那些琳瑯滿目的銀器。對于女性來說,點綴在頭上、脖間或手腕上的純銀飾品,能夠讓她們顯得更加高貴,也會更加吸引人們的視線。

      說到今天的純銀制品,我們完全可以把時光追溯到公元937年的大理國時期。那時,在我國西南,也就是今天的云南,通海節(jié)度使段思平滅南詔國后,建立了大理國。而早在遠古,西南地區(qū)的許多民族就有偏愛純銀的傳統(tǒng),作為崇尚“純銀”的王朝,大理國更是將這個傳統(tǒng)發(fā)展到了極致。那時的人們,上至大理國王,下至貴族。人們打扮都喜用純銀作為飾品,就是飲食器具,也使用純銀器具。“純銀”成了權力與財富的象征,是生活中的重要元素。

      由于大理王國對純銀制品的偏愛,當時大理宮廷純銀制品制造技藝十分突出。宮廷里制銀高手如林、技藝超群,成就了名揚天下的大理國宮廷御用制銀絕技。這些宮廷里的御用銀制品造型優(yōu)美流暢,裝飾華麗完美,令人生愛。而那些王公貴族無不以能擁有這些能工巧匠所設計的銀飾物、銀用具為榮。此時,大理宮廷純銀制造技藝可謂獨領風騷,盛名遠播,連當時的中原王朝對其純銀制品制造技藝十分仰慕傾心。但潮起潮落,存亡更迭。公元1253年,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滅大理國,原大理國王段氏被任為大理世襲總管,從此,大理段氏政權無奈走向消亡。

      令人欣慰的是,政權的消亡,帶不走技藝的傳承。

      大理國滅亡后,那些宮廷里身懷銀器制作絕技的諸多能工巧匠流落到了民間,客觀上使銀制品結束了大理王室專享的時代,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伴隨著叮當不絕的錘響聲,銀匠們挑起爐子,行走在西南廣袤的大地上,繼續(xù)傳承著這世間絕技,直至今天。

      “千錘佳藝”負責人李金銘向我介紹,在洪鈺昌的精心指導下,“千錘佳藝”較好地傳承了當年大理王國宮廷制銀的絕技,始終嚴格恪守當年的宮廷御用標準,無論從純銀原料的苛刻選擇,到制銀技藝的精妙應用,都做得分毫不差,所以能夠制作出讓人贊嘆的銀制品。另外,以“千年藝,千足銀”品牌理念,展示獨特的文化魅力。集純銀產品研發(fā)、生產、批發(fā)、營銷為一體的“千錘佳藝”,旗下已擁有銀手鐲、銀鎖等銀飾和銀碗、銀筷、銀酒壺、銀酒杯等餐眾多銀器具,在銀制品產業(yè)中占有一席之地。

      走過千年時光,一批像“千錘佳藝”這樣的企業(yè)與這個時代同呼吸、共前進,在傳承歷史的同時,承擔起了新時代純銀產業(yè)創(chuàng)新的重擔,從產品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到品牌的建設、提升,走上了一條現(xiàn)代企業(yè)的發(fā)展之路。

      由于旅游熱點景區(qū)人員構成的特殊性,流動性極強的游客們不僅給新華村帶來了巨大的市場,也帶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市場信息。在這個過程中,新華村的匠人們在不斷地根據(jù)市場的需求調整著生產的步伐。而新華銀匠們長期積累起來的影響力,也在旅游熱點城市逐漸發(fā)揮著窗口效應,越來越多的游客知道了在滇西鶴慶的一角,有這樣一個銀匠輩出的村莊。很多如今專程到新華村旅游的人,都是在旅游熱點城市知道了新華村之后慕名而來的。因此,除了在藏區(qū)之外,作為旅游熱點目的地的麗江、九寨溝、桂林等地,甚至也出現(xiàn)了新華銀匠大量聚集的現(xiàn)象。

      “近年來,在我們新華村,涌現(xiàn)出了寸發(fā)標、董中豪、洪鈺昌、母炳林、張樹先、郜金福等這些享有較高知名度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大師,是我們的驕傲。不僅是我們‘千錘佳藝’,我們整個新華村都順應形勢,借助電商平臺,依托京東、天貓、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構建起了網絡消費的服務體系,極大地拓寬了產品的銷售渠道。”李金銘自信地告訴我。

      我相信他說的話,因為通過不斷發(fā)展,新華村從事手工藝品的加工戶已經有 987戶,占總戶數(shù)的79%,全村2015年經濟總收入到達了1.56億元,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3266元。2015年12月,新華村被評為中國“淘寶村”。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華匠人們的目光已經逐漸從原來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轉移到了那些經濟發(fā)達、消費市場巨大的城市之上。現(xiàn)在,湖廣、江浙乃至北京、上海,都有了新華匠人們的身影。雖然數(shù)量或許不及藏區(qū)多,集中程度也不高,但是如今到這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開辦自己的手工作坊的新華匠人已越來越多。還有大量出產于新華村的銀器,也銷售到這里。如今,國內幾乎有銀器店的地方,都能看到“新華人”不停忙碌的身影。

      “像我這樣的‘小爐匠’能夠有今天,除了自身的努力傳承,還要靠黨的政策好啊?!焙殁暡钣懈杏|地對我和李金銘說道。

      “是啊。就因為這樣,你們才能變成民族民間工藝大師,你們的手藝也才能變成富民強縣的大產業(yè)”。

      我也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

      關愛鄉(xiāng)土藝人 關注民間藝術 關心技藝傳承

      責任編輯:張瓊斯

      投稿郵箱:737754948@qq.com

      編輯手記:

      洪鈺昌,10歲隨父學藝,18歲出師,33歲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52歲被命名為 “云南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63歲受聘公司當顧問;靠著踏實、執(zhí)著、創(chuàng)新的精神,把一個個小飾品變成了大產業(yè),在堅守、傳承的路上開闊前行。新華村千年的銀器制作傳統(tǒng)鍛造了所有如洪鈺昌一樣的匠人精神,新的時代賦予了他們新的機遇和理念,以此為例,也讓我們思考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猜你喜歡
      純銀銀器新華
      踔厲奮進續(xù)寫新華章
      俄羅斯銀器有多少種裝飾手法
      一串一串的小秘密
      亂發(fā)脾氣的小熊
      快樂語文(2018年9期)2018-05-09 11:15:16
      KI體系下制備純銀鍍層和純銀/銀石墨復合鍍層的性能
      腐蝕與防護(2018年4期)2018-04-27 01:50:00
      啊嗚!啊嗚!
      兒童繪本(2018年5期)2018-04-12 16:45:32
      老銀器漫談—小議地域特色之徽州老銀器
      Pandora冬季戀歌
      鳳凰生活(2016年4期)2016-04-07 16:09:53
      全國勞模唐純銀:一生耿直兩袖清
      湘潮(2015年5期)2016-03-07 18:55:05
      六種收藏方法讓你的銀器升值
      湖南省| 栾城县| 岢岚县| 青阳县| 宜宾县| 陆川县| 盐源县| 龙里县| 贵港市| 阿瓦提县| 夏邑县| 项城市| 高要市| 永德县| 南皮县| 洪洞县| 寿阳县| 辽阳市| 精河县| 曲周县| 防城港市| 开封县| 太仆寺旗| 东丽区| 富蕴县| 舟曲县| 年辖:市辖区| 洛浦县| 三原县| 佛坪县| 且末县| 盱眙县| 容城县| 仁寿县| 股票| 兴宁市| 长武县| 阜新| 应城市| 卫辉市|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