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馨
新的研究表明,最能泄露你貧富狀況的,是你的體型,是你在體重秤上的數(shù)字,光天化日,昭然而示,藏都藏不住。
“胖=富,瘦=窮”,這組公式稱得上是千古流傳。然而,就在短短不到百年,這套公式就被瘋狂發(fā)展的經(jīng)濟徹底割裂了。
欲知英雄出處?體重為你指路
美國流行過這樣一句廣告語:你的體重就是自己社會階層的宣言。
曾經(jīng),肥胖是富裕的標志。而現(xiàn)在,以“溫飽”為第一目標的時代早已過去。當食物變得唾手可得,你再也不能用肥胖的體型驕傲地證明:我家有米。
英國BBC跟拍過一部叫做《人生七年》的紀錄片。片中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隨著成長改變得最顯著的就是他們的體型:精英階層的孩子到了中年,無論男女皆保持著相對健康勻稱的身材,而底層的孩子長大后,幾乎都難逃“肥胖”的魔咒,而這一魔咒也牢牢籠罩著他們的孩子,仿若一組難以破解的基因密碼。
而這組“基因密碼”似乎流傳甚廣:2017年6月13日,法國衛(wèi)生當局公布了一項由社會事務部和衛(wèi)生部屬下研究調查評估及統(tǒng)計局對法國幼兒園大班學生做的調查,調查指出:工人的小孩肥胖的比例(5.8%)是白領子弟(1.3%)的四倍。法國國民保健和醫(yī)學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員桑德琳娜·利奧雷指出:“太胖可能是一個社會標記,肥胖常常涉及貧困人口?!?/p>
不僅僅在西方國家,“窮人胖,富人瘦”現(xiàn)象也在中國逐日蔓延。早在2010年,全球第二大市場調研和咨詢公司索福瑞集團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中低收入群體已占肥胖人口中的絕大多數(shù)比例。
那么,越窮越胖的根源是什么?
仔細回想,哪一刻你對所謂的“垃圾食品”最為情有獨鐘?是氣定神閑、從頭到腳充盈著一股心滿意足之氣時,還是熬夜趕工、焦頭爛額之際?想必是后者。當你蓬頭垢面地坐在電腦前揮舞著手指應付甲方令人抓狂的需求時,你更樂意選擇啃上一只冒著油光的黃金炸雞,而不是一碗淡雅精致的薏米銀耳羹。
這種選擇并非只是“自制力”的問題。南洋理工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者們認為,在壓力過大之時選擇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是有著進化上的淵源的。每當食物缺乏的時候,生物對營養(yǎng)的質量需求開始減弱,反而對營養(yǎng)的數(shù)量要求開始增加。這就意味著我們的祖先在食物不足的時候,往往傾向于食用容易得到的食物類型,而不再挑剔食物的種類。
有人說,吃得多沒關系啊,那就多鍛煉唄。現(xiàn)代人似乎把“健身”當做了拯救一切的萬金油。但是,當成功熬過了壓力爆棚的時刻,筋疲力竭回到家,你會立刻換上運動服奔向健身房來一輪杠鈴臥推,還是以身體被掏空之態(tài)癱在沙發(fā)上,邊吃薯片邊看???想必,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后者。
吊詭的是,疲憊的現(xiàn)代人似乎并不喜歡利用睡眠來回血。當習慣了熬夜加班的生物鐘,就算哪天“偷得浮生一夜閑”,很多人也會抱著手機熬到“日常睡點”,哪怕明知第二天會在鬧鈴聲中潰不成軍。而許多夜貓族不知道的是,睡眠不足也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
麥克爾·科爾達在《成功》一書中說:瘦很昂貴。沒錯,勻稱苗條的身材背后,是營養(yǎng)均衡的健康餐、科學有效的健身計劃、充足而高質的睡眠,而這些無一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與時間,這對窮人來說是一種奢侈。所謂生存在前,生活在后,當一個人為謀生而四處奔波時,“個人形象”似乎成了最不值得一提、也最輕易被舍棄的東西。勞累不會讓你“衣帶漸寬”,只會讓你“腰圍漸寬”。在中國,乃至在全世界,“過勞肥”已經(jīng)成了一種愈演愈烈的普遍現(xiàn)象。
“論斤發(fā)薪”:職場魔幻現(xiàn)實主義
職場上與肥胖有關的現(xiàn)象,“過勞肥”為其一,“論斤發(fā)薪”為其二。
“論斤發(fā)薪”,看似荒謬,實際上已在現(xiàn)實中屢屢上演。
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胖瘦和收入在求職時已產(chǎn)生關聯(lián),這一關聯(lián)在女性身上體現(xiàn)得比男性更為明顯。該研究者Jennifer Shinal總結說,“數(shù)據(jù)顯示,出于面子的緣故,雇主們不愿意雇用較胖的女人。體力活是大部分肥胖女人唯一能得到的工作。她們沒有太多選擇,很多時候都只能干沒人想干的活。”
不公平的是,男性的職業(yè)發(fā)展似乎不太受體重的影響,一個超重男性和一個體重正常的男性幾乎可以獲得相同的職位和薪酬。
而在中國,這樣的情況也并不樂觀。在2013年的《經(jīng)濟學》期刊上,一份關于中國勞動力市場工資與外表關系的論文《中國勞動力市場中的“美貌經(jīng)濟學”:身材重要嗎?》指出:我國勞動力市場對女性的外表特征存在明顯的歧視行為。身材“偏胖”對女性的工資收入和就業(yè)都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尤其對中等收入階層女性的收入影響最為明顯。
能不能說這是一種職場上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
在國外,這種不公現(xiàn)象已引起一定的重視。美國已有洛杉磯、紐約伊薩卡市等幾個城市頒布了反歧視體重超重者的法規(guī)。2014年,歐洲法院裁定,肥胖本身不是殘障,但如果一個人的肥胖阻礙“充分和有效地”參與工作就可被視為是一種殘障,并且能受到有關殘障法的保護。歐洲法院這一裁決在所有歐盟成員國都具有法律約束力。
我們能為“胖中國”做點啥?
中國暫未公布反肥胖歧視的法律法規(guī)。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的肥胖現(xiàn)象遠不如西方國家嚴重。但事實并非如此。
2017年6月12日,《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刊登了一項關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趨勢及對健康影響的研究。研究顯示,全球有超過22億人(成年人和兒童)超重或肥胖,這相當于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國有全球最多的肥胖兒童,1530萬人。第二名是印度,1440萬人。美國有全球最多的肥胖成人,7940萬,第二名是中國,5730萬人。
可見中國的“肥胖率”已經(jīng)與國際接軌。
眾所周知,肥胖是當今世界上很多國家最嚴重的公共健康挑戰(zhàn)之一。2015年,高BMI(身體質量指數(shù))與全球范圍內400萬的人口死亡有關。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等疾病,都與肥胖息息相關。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中國前進的每一步都邁得不輕松。當“人口”前面再冠以“肥胖”二字,這步伐就顯得尤為沉重。日漸嚴重的肥胖問題不僅對中國的衛(wèi)生總費用、醫(yī)療保障體系構建產(chǎn)生極大的財政壓力,而且會影響勞動生產(chǎn)率和就業(yè)率。
所以說,一個“肥胖”的國家,也會慢慢變窮。因此利用社會科學手段對“肥胖”進行防治十分必要。
(趙小微薦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