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林+劉陽
摘 要:墨西哥當代著名作家胡安·魯爾福(1919-1986)的經典代表之作《佩德羅·巴拉莫》被許多評論家認為是“拉丁美洲文學的巔峰小說之一”,并被翻譯成60余種語言在全世界廣為流傳。針對這部作品的文學分析和評論不斷涌現,但大都集中在它的“魔幻現實主義”特征上,鮮少有人關注這部作品的“邊緣化”書寫,以及探索文學作品背后投射出來的拉美文化特征。本文將從“邊緣化”這個嶄新的角度出發(fā),重新詮釋《佩德羅·巴拉莫》的主題、人物以及創(chuàng)作技巧,并逐一對照分析文學作品中反映出的民族性、多源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獨有的拉美文化特征。
關鍵詞:邊緣化書寫;拉美文化特征;邊緣群體
隨著全球范圍內的城市化、現代化以及多元化的推進,對弱勢群體、弱勢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多,與“邊緣化”相關的文學作品也不斷涌入人們的視線。邊緣理論的研究對象最初就是針對第三世界國家,而以混血文化為特征的拉丁美洲必然成為其研究的典型,其中《佩德羅·巴拉莫》便是拉美文學的突出代表。作品的邊緣化主題、人物以及寫作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示了拉美文化的民族性、多源性以及獨創(chuàng)性。
1 邊緣化主題書寫拉美文化的民族性
死亡是《佩德羅·巴拉莫》的重要主題之一,極具拉美文化特質,為讀者呈現了拉美與眾不同的死亡觀。對于墨西哥人來說,死亡有特殊的含義,是輪回的開始?!巴鲮`節(jié)”是當地特有的節(jié)日,是以印第安土著文化為主導的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結合的產物。土著人認為,只有善待亡靈,讓亡靈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個節(jié),來年活著的人才會得到亡靈保佑,無病無災,莊稼也會大豐收。
《佩德羅·巴拉莫》可以算是一部完全以死人為主導的作品,主人公來到科馬拉尋找素未謀面的父親,進入村莊后發(fā)現,“亡靈的聲音無處不在,如影隨形,仿佛被封閉在墻洞里,被壓在石塊下,你一邁開步,就會覺得這種聲音就跟在腳跟后?!薄昂脦讉€晚上聽到過節(jié)的喧鬧聲,結果卻看不見任何人、任何東西。”在這里,死人和活人的界限十分模糊,死人可以像活人一樣開口講話、回憶、交流;亡靈們在村莊里四處游蕩,呻吟控訴。墨西哥人是從古代印第安人的哲學中,繼承了對死亡和生命的看法。他們歡欣鼓舞地慶祝生命周期的完成;每年的亡靈節(jié),迎接生者與死者的團聚,甚至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極具民族特色。
2 邊緣化人物敘述拉美文化的多源性
邊緣化人物的形象刻畫占據了小說的大量篇幅,私生子、趕驢人、馴獸人、管家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物命運構建了小說的主要框架,而女性永遠以一種男性附屬品的姿態(tài)出現。即使是主人公佩德羅·巴拉莫,通過燒殺搶掠、無惡不做實現了從“邊緣”到“中心”的身份轉換,成為獨霸一方的莊園主,也與其他人一樣有著無法逃脫宿命。他的愛子因馬失前蹄而斃命,唯一愛過的女人瘋癲而逝;最后,佩德羅“只能眼看著自己的軀體一部分一部分地死去”;曾經統(tǒng)治下的村莊廢棄荒涼、鬼魂游蕩?!八廾摗笔怯〉诎踩说膫鹘y(tǒng)觀念之一,在他們的觀念里,命運由上天決定無法改變。某種意義上來說,小說中的科馬拉便是20世紀初墨西哥獨裁統(tǒng)治時期的一個縮影,暴政、貧窮、貪污、腐敗充斥著整個社會,這樣的社會也必將走向滅亡。
殖民者的入侵不只給拉美大陸帶來災難,而且迫使當地人背起了沉重的十字架。宗教的痕跡遍布小說的不同章節(jié),在小說中,祈禱、彌撒、洗禮等宗教儀式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佩德羅的私生子米蓋爾·巴拉莫像他的父親一樣無惡不作,甚至殺死了神父的弟弟,強奸了他的侄女;死后卻希望得到上帝的寬恕和神父的照顧,宗教思想深入人心。整部小說既涵蓋了“宿命論”、“死亡觀”等傳統(tǒng)的拉美意識形態(tài),也帶有濃重的宗教思想,充分反映了拉美文化的多源性。
3 邊緣化寫作傳遞拉美文化的獨創(chuàng)性
胡安·魯爾福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后現代”主義寫作手法以及法國超現實主義的特征。整部小說由許多互不銜接章節(jié)和片段組成;內容極具隨意性,任讀者拼湊閱讀的次序。此外,小說通過對聲音和死亡進行變形的形象和場面描述,來營造一種幻覺和夢境,增添了幻想的色彩。魯爾福在借鑒西方文學寫作手法的同時,也在表現形式和敘述方式上極具個人特色,死亡主題的選擇、死人與活人的對話、超越時空、跨越生死,造就了《佩德羅·巴拉莫》這本傳世經典之作。
參考文獻
[1]任艷麗.《佩德羅·巴拉莫》之“死亡”探源[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2,10:34-36.
[2]胡安·魯爾福.佩德羅·巴拉莫[M].屠孟超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187.5.
[3]劉文龍,全球化、民族主義與現代拉美文化的獨特性[J].齊魯學刊,2001,05:22-28.
作者簡介:郭曉林(1982,1-),女,沈陽人,博士研究生,沈陽工業(yè)大學講師,主要從事語言傳播以及外國文學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