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河
是上帝移動棋手,棋手移動棋子
又是什么上帝,在上帝背后設計了
這塵土,時間,夢幻和痛苦的布局?(王央樂 譯)
這三行詩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棋手2》中的最后一節(jié)。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卻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文學主題:永恒和夢幻。他創(chuàng)作的“新小說”智性雋永,既晦澀難懂,又讓你欲罷不能??戳怂男≌f,你才能夠理解,為什么海德格爾說哲學已經(jīng)死亡,留下來的將是“詩”和“思”;為什么中國哲學家尚杰將藝術(shù)尊為“第一哲學”。
將哲學元素注入小說是博爾赫斯新小說最顯著的特點。其實,作為哲學家的海德格爾已經(jīng)將哲學注入文學了,他最重要的哲學理念dasein本身就是一個文學元素。
“萬有中有這樣一種‘存在,它首先意識到,發(fā)現(xiàn)到自己的‘有限性,‘時限性這就是‘人,這就是‘dasein(葉秀山:《詩,史,思》)?!?/p>
從海德格爾開始,世界的哲學家第一次將目光集中到“人”身上,注意到“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詩意地棲息不是歡樂地棲息。詩意地棲息是在說dasein悲歡離合的故事。是“神”,是文學給了“這塵土,時間,夢幻,痛苦的布局”,于是哲學和文學合為一體。
在博爾赫斯《環(huán)形廢墟》小說的開頭,作者敘述一個由從南方河上游來的人潛入了環(huán)形廢墟。作者沒有告訴我們這個人叫什么,只稱呼這個人為“他”。這個“他”有極復雜的哲學蘊意。在博爾赫斯生活的年代,“他”“他者”已經(jīng)成為哲學的重要命題。在博爾赫斯的小說中 ,他喜歡用人稱代詞,很少描述具體的人。這是一種帶有哲學味的敘述?!八摺辈皇侵敢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dasein”,是一個詩意的存在。
詩意地存在的“他者”,是文學的“他者”,這個“他者”不能是單獨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人,要有理想,要有信念,“他”總是要創(chuàng)造一些什么。于是這個“他者”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宏偉的目標,他要做夢,要在夢中完成一次人類的壯舉,小說是這樣敘述的,“引導他來到這里的目的雖然異乎尋常,但并非不能實現(xiàn)。他要夢見一個人:要毫發(fā)不爽地夢見那個人,使之成為現(xiàn)實。”
“他”入睡了,開始做夢,夢見了一顆跳動的心,然后又夢到了各種器官。作者說,他夢到這個人跟諾斯替教派所造的人類的始祖亞當一樣笨拙,神讓“他”給夢中造出來的這個人起名為“火”?!八辈恢馈盎稹笔遣皇钦嬲盎睢绷耍谑敲睢盎稹睂⒁幻嫫熳硬逶趯γ娴纳筋^上。“火”居然做到了。他又命令“火”到河下游一座廢棄的廟宇里讓人頂禮膜拜。
若干年后人類因干旱而瀕臨滅絕?!八卑l(fā)現(xiàn)大火向他撲來。他想跳進水里躲避,又覺著活著太累。他起身向大火走去,火居然沒有吞噬他?!啊ε碌刂约阂彩且粋€幻影,另一個人夢中的幻影?!?/p>
小說結(jié)束。整個小說不到四千字。但這小說給了我們多少陌生的鏈接?在讀完這篇小說之后,讀者不得不自己去揭開謎底??蛇@不到四千字的小說究竟有多少“謎底”呢?
“廢墟,他,夢,火,諾替斯教”構(gòu)成了這部寓言式小說的關(guān)鍵詞。博爾赫斯就是利用這五個關(guān)鍵詞,在小說中表達了復雜的寓意和深刻的主題。
1933年,博爾赫斯出版了《討論集》,該書不僅融合了神學和哲學的思考,還包括了對魔幻藝術(shù)的思考。
博爾赫斯說,在一篇經(jīng)典的小說中,我們看到的事實可能融進作者自己的經(jīng)歷,但是這些只能從故事中推斷出來,他們并不直接存在于故事中。他在一篇評論中說,“超自然的因素和日常的生活糾纏在一起,在幻想和現(xiàn)實之間沒有任何界限。盡管現(xiàn)代人不再相信魔幻這種東西而是相信所謂的自然法則,但是小說可以為我們保留一些我們自己身上那些一直存在的‘原始性。”
卡西爾說,藝術(shù),既不是物理世界的模仿,也不是強烈情感的流露,它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解釋。藝術(shù)家與他面對世界的關(guān)系不是模仿、再現(xiàn)的被動關(guān)系,而是要看出世界獨特的意蘊,做出獨特的解釋。
事實上這個短篇正是通過這五個關(guān)鍵詞,寫出了一個自傳體的小說,通過魔幻手法,寫出了博爾赫斯愛情的幻滅。
女詩人諾拉·朗厄是博爾赫斯一生夢魂牽繞的戀人。她擁有靚麗秀發(fā),她輕盈、高貴又富有激情,就像微風中招展的旗幟。這是博爾赫斯對諾拉·朗厄的評價。在《一頭漂亮的紅發(fā)》這首詩里他寫道:
她走過來,就像吸鐵石一樣吸引著我
她誘人的一面
就是她那迷人的紅發(fā)
令博爾赫斯痛心的是后來朗厄愛上了另一位作家吉龍鐸。
在失去朗厄的那幾個月里,博爾赫斯經(jīng)常想到自殺。他認為自殺是一種最高形式的對肉體的否定。是一種高尚行為。他把諾拉·朗厄當作他的女神,是她將一位詩歌愛好者培養(yǎng)成了作家,是她的愛把他帶到了創(chuàng)作的巔峰,又是她把他拋進了深淵。而在深淵里通過她,他可以跟宇宙交流。這痛苦的交流,讓他掙扎在生與死的焦慮中,正是愛的焦慮最后讓他成為世界級的文學巨匠。
小說不是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而是一系列的象征,這些象征所遵循的不是假定的不可知的現(xiàn)實原則,而是藝術(shù)魔幻的原則。寫作植根于作者的經(jīng)歷,但這種原材料般的經(jīng)歷不能照事實直接傳達給讀者。
博爾赫斯在叔本華的哲學中體會到了藝術(shù)的真諦。叔本華說,世界是意志的表象。根據(jù)叔本華的觀點,他認為“藝術(shù)——永遠——永遠需要可見的非現(xiàn)實”。接著他又說:“世界具有引起幻覺的特點,讓我們來做任何唯心主義都沒有做過的事:我們來尋找證實這個特點的非現(xiàn)實。我認為,我們可以在康德的二律背反和芝諾的辯證法中找到他們?!毕旅嬉欢胃苷f明博爾赫斯的創(chuàng)作理念,“最大的巫師就是那位把自己的幻覺作為自主的表現(xiàn)形式從而使自己著迷的巫師”。
如果現(xiàn)在有人對你說火是世界的始基,宇宙萬物源于火又復歸于火這個赫拉克利特式哲學命題,你一定認為他是個瘋子。但就是這樣一個瘋子式的理念讓博爾赫斯沉醉其中,他沉醉于別的作家勾畫不出來的東西之中。在博爾赫斯那里,火不僅是世界的始基,還是愛情的始基?;穑@個作為宇宙始基的理念,轉(zhuǎn)變成為感受愛的理念,愛的情緒?;鸬恼軐W價值轉(zhuǎn)變?yōu)閻矍閮r值。愛本來就和宇宙一樣偉大,因為,愛是人類一種強迫性的遺傳。愛是人類心靈的始基。
火的意象是“非存在”,又是存在,因為它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這正是哲學家胡塞爾說的“圓的正方形”,它在現(xiàn)實中不存在,但可以在我們的思想中存在。何為“非存在”?“非存在”不正是魔幻的“存在”嗎?不正是藝術(shù)的存在嗎?
【責任編輯】 行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