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生活又復歸生活:《菜根譚》務實的生活德育觀

      2017-12-22 19:13汪鳳炎倪嘉文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7年6期

      汪鳳炎++倪嘉文

      摘 要:《菜根譚》具有深厚的生活德育思想,集中表現(xiàn)在對生活德育的內容概括、途徑闡述及其終身化的探討。在《菜根譚》中,生活德育內容包括為己觀與做人觀兩個方面。生活德育途徑以“踐履”為根本,以“內省”為重點,倡導一種實踐與內省相結合的德育方式?!恫烁T》強調“踐履”與“內省”的重要性與現(xiàn)代德育的觀點不謀而合,它提倡“基于生活又復歸生活”的德育理念,對現(xiàn)代道德教育不無借鑒意義。

      關鍵詞:生活德育;為德兩善;力行反己;終身追求;《菜根譚》

      中圖分類號:G40-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7)06-0023-07

      自古以來中國就極為重視道德教育。至少自孔夫子起,中國傳統(tǒng)德育的一個鮮明特色便是:主張德育生活化,強調“美德在踐履” [1 ]。由此誕生了一批看似通俗,實則精辟的著作,《菜根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明代萬歷年間,洪應明著《菜根譚》,書中糅合了儒釋道思想,把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推廣為民眾的生活準則,向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智慧和經驗。

      前人對《菜根譚》的研究多是對《菜根譚》譯本的比較研究,或是對其儒釋道思想、人生觀、管理觀、倫理觀、文學審美、美學審美與闡釋學的研究,當然也有少量對德育的研究 [2-7 ],但這類研究大多數(shù)仍停留在整理歸納《菜根譚》的德育思想內容與探討其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淵源上,未對蘊含其中的生活德育思想作深刻探討。本文試圖通過精研《菜根譚》,先將其有關生活德育思想的文本作量化分析,在此基礎上剖析其生活德育思想內容的核心觀點,深化對《菜根譚》生活德育思想的認識,以期為當前如火如荼開展的生活德育活動提供古人的智慧和經驗,以促進當代德育的發(fā)展。

      一、為德兩善:回歸人性的德育內容

      人類曾認為,人不同于動物,是能與神相通的特殊存在 [8 ]?;凇吧袢擞^”的德育是一種“神化”的教育,如儒家推崇的“圣人”境界就是要將人升至“神”的層次 [8 ]。但人終究不能脫離生活實際。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將人神化不切實際,由此又產生了“物人觀”,認為人性與自然性一致,培養(yǎng)德性就是指導人按其自然性生活 [8 ]。但“物人觀”實際上是一種享樂主義,它將人性淹沒在物欲中,違背了德育的初衷。因此,現(xiàn)代德育主張人的自我回歸,即人既不是神,也不是物,人只能照其本然方式存在,“成人”則是人的終極目標 [8 ]。而《菜根譚》早就提出回歸人性的生活德育觀,認為追求君子人格的同時,也不能脫離生活實際,主張將“為己”與“做人”相結合,構成生活化的德育內容(見表1)。

      1. 君子四德:《菜根譚》中的為己觀

      《論語》中“君子”一詞共出現(xiàn)107次 [9 ],《孟子》中出現(xiàn)了82次 [10 ],《易傳》中出現(xiàn)了84次 [11 ]??梢姡鋈藨又?,盡力達成君子人格,是儒家的一貫傳統(tǒng) [12 ]?!恫烁T》認識到這樣一個做人規(guī)律:“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恨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死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13 ]因此,《菜根譚》提倡做人要做君子。“君子”在《菜根譚》中共出現(xiàn)36次,區(qū)別于《易經》指代古代貴族或士的“君子” [14 ],而單指德行高潔之人。對《菜根譚》進行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菜根譚》提出君子應具備至善、至誠、至廉和至律四個核心素質(見表1)。

      (1)至善 “至善”是《菜根譚》為己觀首推的素質,它與儒家所說的“仁”相似,是中國文化中“道德”的本質體現(xiàn) [14 ],表明立人根本。“善”字在《菜根譚》中共出現(xiàn)26次,其中作“仁愛善良”義有21次,作“擅長”義有5次;“真”字在《菜根譚》中出現(xiàn)了55次,其中作“善良、正直”義為9次?!爸辽啤卑▋蓪雍x:一是代表善良純樸的本性?!恫烁T》認為,“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還天地” [13 ]。君子要摒除后天的機巧,致力純真的本性。二是為人要“與人為善”,擁有寬厚之心。“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13 ]《菜根譚》中提及“寬厚”的格言有14條,認為“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熙育萬物” [13 ]。但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寬厚不代表使人恣縱放蕩;二是心胸寬廣,也要是非分明 [15 ]。兩者結合才是為人“寬厚”的本意?!吧啤笔巧鐣镜牡赖掠^及價值觀,人實際上都在追尋“善”的生活,同時人還以對“善”的追逐,為自身的生活與發(fā)展指引方向 [16 ]。在現(xiàn)代德育過程中,教導學生追求“至善”,意味著幫助他們構建良好的道德價值信念,促使其過上“善”的生活。因此,德育就是要以“善”引導追求,用“善”面對世界,從而促進學生的道德發(fā)展。

      (2)至誠 “至誠”與“至善”聯(lián)系緊密,兩者都蘊含于“真”字中?!罢\”本意誠實不欺,真實不妄?!恫烁T》中“誠”字共出現(xiàn)4次,“真”字作“誠”義也出現(xiàn)了4次?!恫烁T》認為,“至誠”是為己的規(guī)范。君子“至誠”,既要做到“自明誠”,又要做到“待人誠”。首先,“自明誠”是君子“至誠”的砥石。《菜根譚》說:“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13 ]為己的根本是要正視自己的內心,反身而誠。君子在道德修養(yǎng)的道路上要盡力追求內在“至誠”的精神境界。其次,君子要待人真誠。《菜根譚》說:“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勝于調息觀心萬倍?!?[13 ]如果與人相處能做到心地真誠、態(tài)度和氣,那么人際關系,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都會變得和諧。同時,《菜根譚》認為,真誠的力量是巨大的?!叭诵囊徽妫闼娠w,城可隕,金石可鏤?!?[13 ]情志“至誠”,便能打動上蒼,化腐朽為神奇。因此,在現(xiàn)代德育中,誠信問題不容忽視。學生誠信,本質上也是“善”的體現(xiàn),誠信即為講善 [17 ]。誠信不僅意味著對自己真誠,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善行”。“成人”本身體現(xiàn)著一定的社會關系。在處理社會關系時,我們要強調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正確把握“至誠”的意義,塑造完整的道德人格。

      (3)至廉 “至廉”指為人廉潔。儒家傳統(tǒng)中“廉”一般與“孝”連用,即“孝廉”,認為“孝”是“廉”的倫理基礎,“廉”是“孝”的道德提升 [18 ]。而《菜根譚》并沒有將“廉”與“孝”結合表述,而是單獨闡述了“廉”的重要性?!恫烁T》說:“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13 ]即使富貴顯赫,也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 [13 ]?!拔畡t生威” [13 ]。只有清白廉潔的人才值得世人敬畏?!恫烁T》指出:“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13 ]真廉者不會貪圖虛名,而四處樹立聲譽之人,有“沽名釣譽”之嫌,因此君子為己應更多地關注內在修養(yǎng),提倡“廉于心”,而非“廉于名”。在中國傳統(tǒng)德育觀中,“至廉”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極具特色的德育內容 [19 ]?,F(xiàn)代德育應將“廉德文化”融入日常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廉潔觀念,從而促使其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質,成為“至廉”思想的傳播者與踐行者。endprint

      (4)至律 《菜根譚》中“至律”是指一種道德自律,不同于他律,是對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的自我約束?!爸谅伞卑谌寮业摹岸Y”,體現(xiàn)了“禮”的深層內涵,即君子將社會準則內化為自己內心的道德標準,并由衷地遵從它,以此來對自身行為進行管理,體現(xiàn)了一種內在制約的精神力量?!恫烁T》認為:“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 [13 ]君子“至律”不是階段性產物,而是一種終身管理,要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即便是在獨處的情況下,都要嚴于律己,從內心約束自我,做到“慎獨”。德育的實質從一定意義上看也就是他律與自律的互動過程 [20 ],真正的德育,其最終目標就是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管理與自我約束。因此,在德育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道德發(fā)展規(guī)律,無論何種形式的德育模式都必須實現(xiàn)從他律到自律的轉化 [20 ],讓學生自由地養(yǎng)育道德品質。

      2. 時中而動:《菜根譚》中的做人觀

      中國社會是一個極為重視人際關系的社會,脫離社會關系的中國人就等于失去了自我 [21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做人觀支配著人們的意識與行為,因此如何做人在中國人心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 [15 ]。中國的做人觀大多是關于適應社會和發(fā)展自我的內容,通常包括對日常生活的實踐與人情世故的經驗總結等 [22 ]。對《菜根譚》進行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菜根譚》提出的做人觀應具備和氣、謹慎、斂藏、方圓四個核心素質(見表1)。

      (1)和氣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厚重的尚和思想,在先哲眼中,“和”是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根本法則 [23 ]:在處理身心關系時,主張身心之和(身心合一);在處理人我關系時,主張人際之和(人我合一);在處理天人關系時,主張?zhí)烊酥停ㄌ烊撕弦唬?[21 ]。“和”字在《菜根譚》中共出現(xiàn)15次,其中作“人際之和”義出現(xiàn)9次,作他義共6次。《菜根譚》認為,人際關系的和諧是以人際間的互助關系為基礎的。在此,“互助”有兩層含義:一是君子要樂于助人,不圖回報?!恫烁T》中單獨闡釋施恩不圖報的格言有7條,且在教導君子助人的格言中也必定蘊含施恩不圖報的意味。《菜根譚》認為,真心幫助他人,便不要計較自己的得失。若希冀對方知恩圖報,那善心就變了質,且“怨因德彰”。若行善是為了博得贊美,那不如既不要贊美,也不讓人心生埋怨。二是君子要愿意接受幫助,并懂得知恩圖報。因中國人實際生活中存在“真和”與“偽和”兩大類 [21 ],所以《菜根譚》指出,“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勝于調息觀心萬倍” [13 ],認為“偽和”不屬“和氣”之列,只有人際關系“真和”,才能百福自至。

      (2)謹慎 “謹慎”意為“謹言慎行”。有四種表現(xiàn)方式:其一,慎言?!恫烁T》認為,“口乃心之門” [13 ],個體在言語上的不謹慎會招來殺身之禍 [15 ],因此君子“寧默毋躁”。其二,慎聽。《菜根譚》認為,“聞惡不可就惡,聞善不可即親” [13 ]。君子在分辨事物時一定要謹慎 [14 ],“宜凈拭冷眼,慎毋輕動剛腸” [13 ],以免“枉人”與害己 [15 ]。其三,慎行?!恫烁T》認為,君子“尚奇節(jié),不如謹庸行” [13 ],主張君子要事事謹慎。即使是平凡無奇的小事也要小心。其四,慎獨?!吧鳘殹痹谌寮宜枷胫凶畛醣焕斫鉃椤罢\”,即心不自欺 [24 ]。至東漢,鄭玄認為,“慎獨”是指“慎獨者,慎閑居之所為” [25 ],后世基本沿用這種解釋?!恫烁T》的“慎獨”思想有兩層含義:一是“君子欲無罪于昭昭,必先無得罪于冥冥?!?[13 ]想要沒有過錯,必須在獨處時也嚴于律己。即使“人不知,己獨知”,也要三思而后行。二是君子交友也要“慎獨”?!恫烁T》認為,“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諛者來” [13 ]。君子不應與小人為伍,若無高潔之人同行,就要做到“慎獨”。

      (3)斂藏 《菜根譚》中表示“深藏不露”的“藏”字共出現(xiàn)5次?!皵坎亍弊鳛椤恫烁T》的做人原則之一,含義有三:第一,君子謙下不矜 [15 ]。《菜根譚》說:“藏巧于拙,用晦而明?!?[13 ]“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13 ]因此,君子寧可顯得笨拙也不要顯示自己的聰慧,不可輕易嶄露鋒芒。第二,君子要學會大智若愚 [15 ]。《菜根譚》認為,“大巧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為拙” [13 ]。真正智慧的人不會賣弄機巧,只有那些為了掩飾自己愚笨的人才會刻意賣弄。追求身名的人不是真正的大智者。第三,君子喜怒不形于色 [15 ]?!恫烁T》指出,要想做人高人一籌 [15 ],便要做到“覺人之詐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動于色” [13 ]?!坝X人詐不言”,則“我之詐高于彼”?!笆苋宋瓴粍由保瑒t“彼受侮更甚” [15 ]。因此,君子“斂藏”,才是可“肩鴻任鉅”之人。

      (4)方圓 傳統(tǒng)觀念中“方”與“圓”相對立?!胺健币鉃閯傉话ⅲ袷卦瓌t [26 ];“圓”意為靈活變通,順勢而為 [15 ]。而《菜根譚》將兩者相糅合,認為做人不能一味“方”,也不能一味“圓”,主張以“方”為根本、“圓”為方法的“內方外圓”做人哲學?!恫烁T》說:“做人無點真懇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段圓活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13 ]《菜根譚》強調,做人要知進退 [15 ],在必要時擅權變,不能只知“進”,而不懂“退”。作為中國人特有的做人品格之一,“忍”字深刻體現(xiàn)了“退”的內涵。“忍”可分為兩類:一是“以退為進”?!恫烁T》認為,“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13 ]。以“忍”來應對逆境,是一種取勝策略。二是以“忍”求全。委曲求全是為了適應外來壓力 [15 ],但并不意味著隨波逐流,而是一種根據(jù)“時”來調整自身行為方式的處世之道。“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并用?!?[13 ]“方圓”本質上是一種保全自身的做人策略。

      今天,我國現(xiàn)代德育課程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教育目標偏政治化,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只注重學生道德知識的掌握,不重視道德行為、道德習慣的養(yǎng)成等 [27 ]。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做人”教育的缺失。學校德育課程只關注學生基本道德素質的掌握,即只進行“為人”的教育,而忽略了“做人”的重要性,這直接導致我國現(xiàn)代德育課程的部分教學內容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中,中小學德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倡導生活德育,將“做人”納入現(xiàn)代德育體系。因此,從《菜根譚》主張的“做人觀”出發(fā),加強學生處世知識教育不失為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法。endprint

      二、力行反己:內外并重的德育途徑

      培養(yǎng)德性,既不能只重外,也不能只觀內 [28 ]。《菜根譚》主張“力行反己”的德育途徑。認為個體既要在生活中踐履道德,以獲得真實的道德體驗,又要克己自反,形成對道德本質的深刻認識 [29 ]。個體只有在生活中踐履道德,并自覺追尋內在良知,才能“成人” [14 ]。

      1. 美德在踐履

      現(xiàn)代德育把道德教育看作是教導學生學習與應用道德知識的過程,忽略了生活實踐的意義。其實,道德認識由生活實踐所揭示,生活中的道德現(xiàn)象即為道德本身 [30 ]。踐行道德不是為了學習道德知識,構建道德理論,而是讓人過上道德的生活,并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0 ]。因此,不能將德育簡單歸結為道德知識的教授 [30 ],而應將目光轉向道德實踐。“美德在踐履”作為德育途徑之一,含義有二:第一,德育要堅持“知行合一”觀?!暗码S量進,量由識長。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識?!?[13 ]中國先哲一貫主張“知行合一”的德育觀 [31 ],強調將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相統(tǒng)一 [31 ]。“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13 ]《菜根譚》認為,人性中的善端只是一種善的潛能,要讓它們成為真正的道德,就必須通過實踐的磨礪 [1 ]。因此,德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是實踐。個體對道德產生真實體驗的主要載體就是道德實踐。通過踐行道德,個體的道德認識得以充分發(fā)展,道德品質得以充分提升 [8 ]。同時,《菜根譚》十分注重道德習慣的培養(yǎng),認為“至人只是?!?[13 ],道德習慣是完善道德自我的根本 [31 ]。真正的德育要在生活中展開,使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道德習慣 [31 ]。個體只有通過反復踐履道德,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才能逐漸產生道德認識,從而萌發(fā)深切的道德情感,堅定道德意志,最后形成道德自我。第二,在中國人看來,德是“成人”的依據(jù) [21 ],人進行生活實踐的意義在于滿足“成人”的需要 [8 ],因此德育要重視“踐履即美德”思想。“踐履即美德”是指判斷道德的標準應著眼于具體的道德行為,而不在于道德意識 [1 ]。中國先哲認為,“道為德之源,德為道之行” [31 ]?!暗馈迸c“德”連用本就有實踐之意,因此實踐既是德育的起點,也是德育的終點 [1 ]?!恫烁T》說:“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 [13 ]任何沒有落實到德行上的道德認識,都不是真正的道德 [1 ]。因此,“成人”的實質是一種道德實踐,要成為一個人,不僅要有道德意識,更要有相應的道德行為 [8 ]。對于道德行為的檢驗,《菜根譚》認為可分為具體的三步:一是理解性檢驗。個體對道德準則的認識不能停留于表面,要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2 ]。二是自覺性檢驗?!靶√幉粷B漏,暗處不欺隱” [13 ]。真正的道德行為應由主體自發(fā)產生,而不是強制產生。三是持續(xù)性檢驗?!俺钟臐M,君子尤兢兢焉” [13 ]。真正的道德行為不是階段性的 [32 ],更要關注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堅守。綜合“美德在踐履”兩層含義看,《菜根譚》主張的生活德育觀就是使人回到“人”的原點,使道德回到“成人”的起點 [8 ]。個體只有在道德實踐上下工夫,在實踐中獲得實踐屬性 [8 ],才能從本質上把握道德外求的正確途徑。

      2. 觀心證道

      道德通過人類賦予它的意義,成為對人的存在方式進行評價 [8 ]的標準。從生活德育觀出發(fā),道德被賦予了實踐的意義。實踐一旦被認為是道德的,就成為了人的主觀設定 [8 ]。然而道德的主觀設定應以人的良知為根本,進而促使個體自發(fā)追尋“成人”的目標 [8 ]?!恫烁T》說:“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殘篇斷簡封固了?!?[13 ]個體的良知往往會受外物蒙蔽,“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 [13 ]。因此,德育在引導個體道德實踐的同時,還要引發(fā)人對生活實踐的思考 [28 ]。“成人”要學會“了悟心性”的功夫?!恫烁T》說:“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13 ]道德內求的關鍵在于內省?!恫烁T》認為,內省不僅能促進道德認識的發(fā)展,也具有對道德行為的評價與導向作用。道德實踐產生道德認識的過程相對復雜,內省加強了個體對自身的關注,使個體逐漸意識到道德行為背后的內在價值,以此提升個體對道德意義的理解,但內省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恫烁T》說:“減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13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出現(xiàn)“覺真現(xiàn)而妄難逃” [13 ]的情況,因此個體只有通過反復內省,才能逐步獲得“真知”。同時,內省促使個體對道德行為進行評價,即個體通過內省找出自己言行上的缺失 [31 ],從而對自身道德認識及道德行為進行反思。《菜根譚》主張君子“掃除外物”,“直覓本來”,對自身德行進行評價。若“無罪于昭昭”,便獲得了良知上的平衡 [32 ];反之,則會“于此中得大慚忸” [13 ]。道德實踐在反復的探問與反思中被賦予新的意義,個體又在新道德認識的指導下進行新的道德實踐,因此內省在一定程度上對道德實踐起著導向作用?!恫烁T》同時指出,想達成真正的內省需注意三點:第一,靜?!办o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13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13 ]在寧靜中才能發(fā)現(xiàn)心中真正的本源。第二,閑?!伴e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13 ]在閑暇時才會發(fā)現(xiàn)心中真正的玄機。第三,淡?!暗幸馊_夷,得心之真味?!?[13 ]在淡泊的意趣中才能發(fā)現(xiàn)心中真正的趣味。

      三、終身追求:永無止境的道德修養(yǎng)境界

      “成人”是人的終極目標,但“性日生而日成” [33 ]?!俺扇恕钡倪^程是變動的、不斷生成的 [8 ]。因此對終極目標的追求無止境,應貫穿于個體的整個生命過程 [32 ]?!恫烁T》認為,道德的終身追求應與生活德育內容密切聯(lián)系,體現(xiàn)“為己”與“做人”兩方面。

      1. 終身堅持心性修養(yǎng)

      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9 ]??梢?,終身堅持心性修養(yǎng)是儒家的一貫傳統(tǒng) [34 ]。而終身堅持心性修養(yǎng)的原因在于道德實踐的永無止境。人的生活就是發(fā)覺、生成及實現(xiàn)意義的永動過程。人總在追尋更有意義的生活,并為之不斷努力 [30 ]。就個人而言,建構更為有意義的生活是終其一生的追求,而構建意義生活世界離不開實踐 [30 ]。因此,實踐既是生活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生活世界的開辟者 [8 ],它永遠不會停留于此,并在不斷地拓展與深化。人也在這種永無止境的實踐中,通過不斷地超越賦予自身新的意義。道德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建構源于實踐,因此實踐是道德生發(fā)的土壤?!恫烁T》說:“道在酒中,仙遇花里,雖雅不能離俗” [13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 [13 ]。道德認識既從道德實踐中來,就勢必具有實踐意義,是實踐的一部分。因此,道德認識應內在于心,表露于行,它的根本不在“知”,而在“非知”,是為了實現(xiàn)自覺的踐履 [30 ]。同時,“德隨量進,量由識長” [13 ]。道德認識隨個體道德行為的變化而變化?!耙灰梢恍畔鄥⒖?,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13 ]對道德實踐的反思也決定了道德認識的不斷生成與變化發(fā)展。因此,道德的實踐性決定了人永遠在“成人”的路上,道德修養(yǎng)是人永無止境的追求 [8 ]。endprint

      2. 終身踐履做人之道

      《菜根譚》認為,德育終身化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踐履做人之道,而做人之道的精髓就是力行中庸。中庸有兩種內涵,一種是道德范疇的中庸,另一種是處事上的中庸 [35 ]?!墩撜Z·雍也》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9 ]孔子將中庸理解為“應該”,認為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是正確的行為價值取向,指“具有選擇能力的品質”,強調個體的道德自覺,是最高的道德標準 [35 ]。隨著儒學的發(fā)展,中庸逐漸生出“中和”之義,指代萬物的普遍法則 [35 ]?!恫烁T》提及的中庸正是這兩種內涵的結合體,即作為德性的中庸與作為普遍法則的中庸相統(tǒng)一。而終身力行中庸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道德自律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權勢似烈炎,若不帶些清冷氣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將自爍矣” [13 ]。中庸作為一種內在德性,十分強調個體道德自律的作用。而道德自我的形成是沿著他律到自律到自由的路徑發(fā)展的,其發(fā)展過程極為漫長,它以消耗大量的時間為基礎,以確保道德自我的充分發(fā)展 [32 ]。第二,處事中庸難以把握?!恫烁T》認為:“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13 ]君子做人要懂得“中庸”,只有掌握好中庸的尺度,毋過亦毋不及,才能具備美德。然而把握處事的分寸不是一夕之功,因為人們很難以事實上的中間來作為自身行為標準 [35 ]。因此,無論把握中庸的何種內涵,個體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可能終其一生都不能真正領悟中庸的深刻內涵。

      四、踐行道德:復歸生活的德育啟示

      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民眾道德方面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xiàn)階段的重要任務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激發(fā)人們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的能力。思想道德建設的落腳點是使民眾自覺踐行道德,這與《菜根譚》的觀點不謀而合。從《菜根譚》看,貫徹落實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應把握兩點:第一,道德建設應從至善、至誠、至廉、至律、和氣、謹慎、斂藏、方圓等八個為人處世的核心素質入手,將生活實踐作為民眾德育的主要載體,使德育內容更貼近百姓生活。第二,道德建設應突出實踐的重要地位,以提高民眾道德實踐能力為道德建設的出發(fā)點,以提升道德的自覺性為道德建設的落腳點,并在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中強調“實踐”與“內省”相結合的雙向育德模式。因此,在實施中小學德育的過程中,不應將學生局限于德育課堂,只關心德育分數(shù) [1 ],更應將德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實踐中育德。首先要根據(jù)個體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提出有針對性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并促使學生在生活中踐履道德,從點滴小事培養(yǎng)道德習慣,將德性變?yōu)榈诙煨?[1 ]。其次要重視生活榜樣的力量,為學生提供踐行道德的現(xiàn)實模范,以激發(fā)其道德模仿行為的產生 [36 ]。最后要關注學生內在的心理變化過程,引導學生對道德行為進行思考,領悟行為背后真正的內在價值。

      現(xiàn)階段我國在建構生活德育理念、生活德育課標和開展生活德育研究的過程中,或隱或顯地存在一種“重洋輕中”的傾向,對胡塞爾、盧梭、裴斯泰洛齊和杜威等人的生活德育思想甚至古希臘的生活德育思想都有詳細梳理、詮釋和借鑒,卻偏偏不太看重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里所蘊含的豐富的生活德育思想。黨的十八大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恫烁T》中蘊含的豐富的生活德育思想正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為現(xiàn)代德育工作提供了方向。因此,在過于關注國外道德教育理論的今天,多重視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對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探索德育改革新方向不無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汪鳳炎.“美德在踐履”的思想及其對當代德育的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02(1):25-29.

      [2]李 錚.論《菜根譚》中有關倫理、道德的思想[J].心理科學進展,1994(1):10-14.

      [3]杜 云.《菜根譚》道德生活化研究[J].商業(yè)文化月刊,2010(11):345-346.

      [4]何麗俊.由賞析《菜根譚》所引發(fā)的德育思考[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9):150-151.

      [5]譚永清.《菜根譚》的人生智慧:走近淳樸德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8(8):13-15.

      [6]唐 月.淺析《菜根譚》及其德育思想形成的淵源[J].傳承,2013(8):140-141.

      [7]姬晨霞.淺析《菜根譚》德育思想及現(xiàn)代價值[J].法制博覽,2016(20):316-317.

      [8]魯 潔.做成一個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11):41-42.

      [9]楊伯峻.論語譯注(第2版)[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1,64.

      [10]楊伯峻.孟子譯注(典藏版)[M].北京:中華書局,2016:437.

      [11]陳鼓應,趙建偉.周易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580-754.

      [12]邵龍寶.儒家“為人處世”之道正負社會功用辨析[J].道德與文明,2009(3):71-75.

      [13]洪應明.菜根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25, 32,4,14,74,57,42,121,45,28,14,140,132,101,80,34,

      133,84,4,45,90,104,13,35,101,5,7,40,83,80,41,113,169,11,8,8,63,8,63,63,197,169,101,54,73,61.

      [14]黃雨田,汪鳳炎.《周易》論君子的人格素養(yǎng)及其形成途徑[J].心理學探新,2013(2):99-104.

      [15]郭 瑩.中國傳統(tǒng)處世之道的文化分析[J].江漢論壇,1996(8):16-21.endprint

      [16]趙志毅,張鵬程.追求“善的生存”——德育本質再探[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12-117.

      [17]廖婉蘇.以德育人,重在誠信[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01-103.

      [18]范高社.中國傳統(tǒng)儒家孝廉思想的內涵及現(xiàn)代意蘊[J].蘭州學刊,2014(8):79-83.

      [19]田旭明.中國傳統(tǒng)廉德文化融入大學生德育的價值效應及路徑探索[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6-30.

      [20]李大健.人性化的他律 覺悟性的自律——完善高校德育管理體系的探討[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1):219-225.

      [21]汪鳳炎,鄭 紅.中國文化心理學(第5版)[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79,139,139,43.

      [22]劉 暢.傳統(tǒng)處世哲學中的自我實現(xiàn)與創(chuàng)新的意義——以《菜根譚》為例[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69-75.

      [23]蔣國保.孔子的人際和諧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J].韶關學院學報,2006(2):51-54.

      [24]吳寧寧.儒家“慎獨”思想的現(xiàn)代反思[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2-15.

      [25]劉 向,向宗魯.說苑校證:卷十敬慎[M].北京:中華書局,1987:240.

      [26]李隆漢.說方道圓話處世[J].公關世界,1998(7):19.

      [27]魏婧潔.生活德育的理論研究及運用[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1.

      [28]魯 潔.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0(6):63-63.

      [29]劉道嶺.儒家道德哲學對德育回歸生活的實踐意義[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4):27-30.

      [30]魯 潔.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3-7.

      [31]汪鳳炎.中國傳統(tǒng)德育心理學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35,123,360,358,91,400.

      [32]汪鳳炎.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4,124,127,77,73.

      [33]王夫之.船山全書(第二冊)[M].長沙:岳麓書社,1988:299.

      [34]婁立志.試論儒文化的開放性——兼論孔子的終身教育思想[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6):12-15.

      [35]田文軍.道德的中庸與倫理的中庸[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599-605.

      [36]余太盛.至善信念的確立與德性生活的實踐目標[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1):24-31.endprint

      渑池县| 右玉县| 静海县| 鄂伦春自治旗| 呼玛县| 阜平县| 涿鹿县| 措勤县| 来宾市| 崇义县| 鄯善县| 焦作市| 板桥市| 突泉县| 宣汉县| 开鲁县| 随州市| 大同县| 年辖:市辖区| 青冈县| 会宁县| 孙吴县| 佛冈县| 房产| 临海市| 渑池县| 大安市| 长宁区| 雷山县| 互助| 崇礼县| 宁武县| 乌拉特前旗| 上思县| 自贡市| 阿瓦提县| 麻阳| 南投市| 昌图县| 太谷县|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