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四川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以下簡稱《修訂草案》)于近日提交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缎抻啿莅浮诽岢觯瑪M設立獨生子女對患病住院父母(年滿60周歲)的帶薪護理照料假,每年累計不超過7天。至此,該省為獨生子女群體“量身”設立的人性化假期,其“雙靴落地”已經指日可待。
其實,設立獨生子女照料假,四川并非第一個“食螃蟹”的省份。
今年以來,福建、湖北、廣西等省份陸續(xù)公布了獨生子女照料假政策。其中,河南開出的政策條件最為實惠,假期天數最長可達20天。然而,“川版”政策在今年6月進入社會意見公開征求階段后,卻頗為意外地受到了不少質疑。通過梳理,質疑主要有兩點:
其一,“客觀上造成對多子女家庭的不公正待遇”。質疑者表示,相比較而言,非獨生子女同樣面臨養(yǎng)老壓力。例如,部分家庭子女間年齡跨度較大,養(yǎng)老壓力實際集中在“長子長女”身上,而僅對獨生子女群體特設假期,政策制定顯然有失公允。
其二,“很難落地實施”。質疑者表示,以1981年起實施的探親假為例,從實施效果上看,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及國企通常能夠較好執(zhí)行,而講究利益最大化且競爭激烈的私企,則落實較差。因此對于“照料假”并不敢抱有太大的希望。
事實上,閩、鄂、桂、川設立“照料假”的基礎,是以社會老齡化問題為導向,分析并抓住了“獨生子女群體在處理工作和為父母盡孝關系時,常常顧此失彼”這一贍養(yǎng)關系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其著力點是增加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而法治是保障群眾幸福感的有效途徑之一。
如果按上述邏輯,筆者認為,我們首先應對各地“照料假”的立法初衷予以充分肯定。
其次,我國雖然已經進入“二孩時代”,但問題的關鍵是,實施了30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獨生子女家庭成為“一個龐大的、無法短時間退場”的社會層面,“421”或“8421”式的家庭結構讓獨生子女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越發(fā)嚴重。
所以“照料假”看似“偏向”于獨生子女群體、未能惠及非獨生子女群體,但政策制定省份實際上是先抓主要矛盾、先解決主要問題的帷幄之舉。
再次,在目前已出臺獨生子女“照料假”政策的省份中,福建省已設置了相應的法規(guī)細則并且已經開始實施,如果有關機構或組織不支付獨生子女護理期間享有工資福利待遇的,由人社部門或有關部門責令限期給付;如果用人單位嚴重失信的,將會納入人社部門、行業(yè)主管部門的“黑名單”,在招投標、市場準入、融資授信等方面都會受到約束。四川雖然還沒有推出相應的具體細則與實施辦法,但該省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也曾表示,“獨生子女照料假”進入實施階段后,將介入并保障其實施效果。
因此,筆者認為,在通過法制保障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新時代,我們要以寬容的心態(tài),既要給“照料假”讓出不斷探索的時間和更加完善的空間,也要給政策制定者留足出臺更多貼近民生、貼近民意政策的勇氣。
唯有保持如此心態(tài),我們才能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并從國家發(fā)展紅利中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