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方
借助文本閱讀,引導積極語用
◎周建方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重視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團結協(xié)作能力、社會活動能力?!闭Z言文字表達能力是構成學生素質的六種能力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其他六種能力的基礎,文本是獲得這種能力的有力抓手,而借助文本閱讀、引導積極語用又是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
普通高中語文教材是一座豐富而又十分寶貴的的寫作資源庫,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知識散落在文本的各個角落,怎樣才能從這些資源中取我所需、為我所用,“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nèi)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驗))需要我們在文本中挖掘、梳理和整合,分類歸納,形成體系。在閱讀教學中,遇到“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這樣的名言警句,就可順便帶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一類名句,從而聯(lián)想到更多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舍己為人的人物事跡;在文本中提煉出“學會示弱”這樣的主題,就能梳理出燭之武的示弱、劉邦的示弱和藺相如的示弱,并能借此融匯整合出這些示弱者的共同智慧和品質;文本中有了“勇者”的話題,自然就會想到燭之武的“勇”、藺相如的“勇”和荊軻的“勇”,同樣能夠使學生歸納出“勇者”的精神風貌;用同樣的方法,還能總結出“領袖氣質”、“成功的因素”、“硬漢精神”等等。這些無疑能夠充實學生語言庫存,內(nèi)化學生思想認識的語用,也能陶冶情操、塑造靈魂、升華人格。
什么是規(guī)律?詞典上這樣解釋:事物之間的內(nèi)在的本質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斷重復出現(xiàn),在一定條件下經(jīng)常起作用,并且決定著事物必然向著某種趨向發(fā)展。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人們能夠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規(guī)律也叫法則。既然規(guī)律客觀存在、重復出現(xiàn)而又經(jīng)常起作用,還能夠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就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它、掌握它、利用它進行閱讀,也利用它進行寫作,真正用閱讀來指導寫作,又通過寫作來檢驗閱讀的質量。例如,在多篇課文學習的過程中,借助相關問題的思考、研究和探討,因勢利導,學生就能明確而又具體地感知這樣一條規(guī)律:不論是詩歌、小說,還是散文、戲劇,不外乎涉及人、事、景、物、情、理六個方面,只不過有些課文涉及多些(如《蘭亭集序》),有些只涉及少些(如《游褒禪山記》);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人、事、景、物往往是基礎、是鋪墊,情、理是目的、是深化。再如,在進行了《勸學》《寡人之于國也》《拿來主義》等多篇議論文的學習之后,學生同樣能夠總結出這樣的結論:不論是古代的議論文,還是現(xiàn)代的議論文;不論是典范的議論文(如《勸學》),還是對話體的(《寡人之于國也》)議論文,均有其共同的行文思路: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辦)。還如,針對學生目前普遍存在的內(nèi)容空洞、情感虛假、自我缺席等不良文風,不失時機地結合課文,讓學生明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我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葉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這里的“吸收”及時“輸入型語用”,這種合乎“法度”(或者規(guī)律)的“吸收”,就是完成“輸入型語用”的最好體現(xiàn)。
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給語文課程性質上作出的界定更直接:“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從名家的言論到新課標的理念,從以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承傳與理解四個方面為內(nèi)容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到開放思維空間、敞開表達天地的高考作文,無一例外地表明:積極語用是已是當下語文教育的趨勢和主流?!罢Z文教材既要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更要由此深入下去,重點引導學生重點學習如何運用特定的語言表達特定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進而引導學生重視自己的語言,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王尚文語)為此,在《蜀道難》一課的教學中,就緊扣課題當中的一個“難”字,要求學生認真研讀課文,思考、討論:作者是怎樣寫蜀道之“難”的?(從內(nèi)容上講,寫了秦塞之久、開道之難、行道之難;從意象上講,用了黃鶴、猿猱、人;從手法上講,選了神話傳說、大膽的想象、奇特的夸張;從描寫角度上,有正面也有側面)之后,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寫片段半命題作文“難”;再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讓學生討論了“文中說林黛玉‘處處留心,時時在意,不肯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她去’,作者是通過那幾件事來寫她的‘小心謹慎’的?”(“一辭”——邢夫人處辭飯,“二改”——賈母處改俗、寶玉處改口,“三讓座”——王夫人處兩讓、賈母處一讓))在這一問題討論之后,要求學生寫一篇寫人的記敘文:通過幾件小事,從不同的角度,表現(xiàn)一個人開朗樂觀的性格特征。學習《采薇》一詩時,要求學生先梳理詩歌的情感、所用的材料和手法,再用所梳理出的材料和手法,書面表達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樣,文本在引導學生積極語用的過程中發(fā)揮了應有的媒介作用,既節(jié)省了時間,也提高了效率。
借助文本閱讀,使得“輸入型語用”和“輸出型語用”互相結合,“內(nèi)語用”和“外語用”相互交融,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體現(xiàn)一種完整的、立體式的言語行為的“全語用”。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塔縣中學)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一般規(guī)劃課題“高中語文文本閱讀與寫作訓練整合式教學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4]GHB1291)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