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元評價體系研究
◎王海燕
本文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分析了高職院校思政課多元評價體系的內涵、特點和注意事項,以及我院采取以全程追蹤為核心的過程性考核的案例,以期引起人們對思政課考核評價方向的思考。
當前,我國現行的考試評價制度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及職校的培養(yǎng)目標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許多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筆試考試成績+操行等級”評價模式。片面認為考試成績好、聽話就是好學生。但事實證明,學習成績優(yōu)秀者將來不一定都能成才,而學習成績中下的學生將來也不乏成才者。況且,今天的社會是多樣化的社會,社會職業(yè)也是多元化、多層次的,是時常變動的。在這樣一個激烈競爭的時代,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會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生恐怕就不能算是合格學生。我院在傳統(tǒng)考核機制的基礎上,探索了“多元考核評價機制”,更加側重過程性考核的結果。
多元評價體系是將多元智能理論引入對學生評價,學生評價范疇更為廣泛,由知識評價轉為全面評價,由部分的定量分析轉為定性和定量結合考量,更加科學全面準確。依據多元智能理論,高職學生評價范疇可以分為知識評價、社會實踐評價、個人品行評價三個內容。其中知識評價是考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社會實踐評價是考核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是對課外活動的統(tǒng)一考量;個人品行評價是以學生的日常表現為基礎,綜合分析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并將其納入考核范疇。
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其總成績設定為學生自評互評、個人操行、課業(yè)表現、校內實踐、校外實踐、期末考核等內容。根據高職學生實際和課程實際,經過多次比例分配,將比例定為學生自評互評10%+個人操行和課業(yè)表現30%+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20%+期末成績40%。其中前三項主要通過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中的狀態(tài)及行為表現來進行多維度的考量,后一項突出學生的對知識的掌握和書面表達能力的考核,適時地加大了過程性考核的評價比例,又避免流于形式。
評價主體呈現多元化。依據多元智能理論,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主體也就相應增加,其中學生既是評價的客體也是評價的主體。學生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進行自評和互評,力圖讓學生也承擔起評價的責任,引導學生相互間進行評價。學生互評不僅可以提高起判斷思維能力,學會公正地評價他人,還有利于互相取長補短、交流合作,建立良好的生生互動關系。此外,高職院?!案耪摗闭n程的評價主體還擴展為任課教師、學生、輔導員、宿管人員、社會實踐單位等多個。這種主體多樣必然會激發(fā)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
評價方法呈現開放性。多元評價體系中,學生評價體現為動態(tài)開放過程。其從重視學習結果的分數評價轉向重視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注重過程考核;從過分關注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評價轉向對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心理素質、健康體魄、學習興趣、情感體驗、審美能力、團隊精神等的評價?!案耪摗闭n程教育教學中,通過拓展評價范疇和豐富評價主體后,評價方式由以前的考試分數評價轉化為開放性評價過程,注重過程評價。此課程既利用課堂進行理論教學,每個主題配合學生活動,又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充分利用學生的專業(yè)實踐學習,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專業(yè)學習過程,同時還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使得評價方法呈現為試卷考核、自評、互評、社會評價等。這種呈現開放性的評價方法群,促使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工廠、走進農村、走向社會,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從實踐中體驗艱辛,體驗快樂。
評價結果注重潛能。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委員會發(fā)布的德洛爾報告提出學習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學生評價的目的不只是對學生進行優(yōu)秀與否的評定,其本質應是能夠促使學生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并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所以,評價既要考察學生過去做過什么,做到何種程度,又要考慮學生以后是否能夠繼續(xù)做下去,繼續(xù)不斷的提高。因此,學生評價也擔負著激發(fā)學生潛能的重要作用。一個良好的評價機制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從而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生活。
提高考核的針對性。多元評價體系的實行過程中需要考核方法更具有針對性。高職學生層次較多,部分學生自控能力較強,具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傳統(tǒng)的筆試考核能測試出他們對知識的了解程度。不過,職高生源和初中生源在這方面則差一些,他們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可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均可。所以在考核前可以讓學生自選考核方式,用實踐現場、工作現場的考核代替?zhèn)鹘y(tǒng)的考場考試,用學生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zhèn)鹘y(tǒng)的試卷試題,用學生的社會調查報告和參加公益活動的熱情來取代學生的德育評定,用對學生的全面評價代替片面考核。
注重考核內容之間的比例安排。多元評價體系中,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需要做到全面系統(tǒng),不能用實踐的考核替代理論的考核。所以,需要做好考試內容的比例安排。同時,評價比不應該是固定不變的,應該根據實際進行分配,并且處理好各個單元之間的關系。最好規(guī)定每個單元的通過要求,強化單元的不可或缺性??己藘热莩浞终髑髮W生建議,緊密聯(lián)系學生實際和社會實際,加大非智力因素考核的命題力度,多開放性試題,著重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注重評價過程動態(tài)化。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tǒng)學生評價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注重“秋后算總賬”,而不是著眼于發(fā)展的漸進評價。譬如我們非常重視每學期每學年通過各種考試來檢驗學生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對學習結果進行終結性評價上,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卻無任何評價。這樣學生學習策略的運用、思考和推理的過程、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的形成等,這些對學生發(fā)展而言至關重要的因素都被忽略于評價視野之外。所以,評價應該貫穿于學生發(fā)展的全過程,采取以全程追蹤為核心的過程性考核。
(作者單位:唐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