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任
“發(fā)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十九報告中對人大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以人民為中心,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為民立法,是發(fā)揮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主導作用的前提保證;著力扭轉過于依賴部門操作、偏重維護部門利益的錯誤傾向,則是發(fā)揮這一主導作用的重中之重。具體說應從四個方面努力。
一是樹立自信心。立法權是人大法定職權中要求高、責任重、難度大的一項職權。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修改的立法法,將地方性法規(guī)的立法權下放到了“設區(qū)的市”,于是有人認為這樣不如中央集中立法有利于發(fā)揮主導作用。其實,下放立法權正是發(fā)揮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主導作用的正確選擇。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差異較大,靠中央統(tǒng)一立法難以適應科學發(fā)展對法制建設的新要求。下放立法權有利于滿足各地對科學立法的多元化需求,有利于從各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制定出針對性較強、能促發(fā)展、保善治的良法。尤其是近年來全國法制工作的長足發(fā)展和地方法律人才的迅速增長,下放立法權、發(fā)揮地方立法積極性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新獲得立法權的市不僅應當格外珍惜,而且應滿懷信心地用好立法權,這樣才能彰顯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主導作用。
二是當好“主人翁”。人大立法涉及面很廣,自然離不開相關部門的參與,但不少地方由相關部門在立法中唱主角的現(xiàn)象,不僅喧賓奪主,而且易入歧途。這正是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人大及其常委會發(fā)揮立法主導作用的原因所在。發(fā)揮主導作用,必須堅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主體地位不動搖,拿主見、定導向,防止地方立法異化為部門利益或長官意志的載體。盡管地方人大不可能配備很多專職立法人員,但一定要有專人抓、專人管,并妥善整合相關人才資源,建好立法人才隊伍,把立法主動權緊握手中,不當“甩手掌柜”,更不讓別人牽著鼻子走,旗幟鮮明地堅持“依法立法”原則,做到心中有責、心中有民、心中有公,努力制定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的法律法規(guī),從而彰顯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主導作用。
三是堅持“民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比舜罅⒎ň褪侨嗣裢ㄟ^人大行使國家權力的具體實踐,這也是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中發(fā)揮主導作用的意義所在。因此人大立法必須以民為本、問計于民、服務于民。地方立法立哪些、怎么立?需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廣泛征求人民群眾包括人大代表的意見,尤其是人大代表提出的立法議案,經(jīng)過科學論證制定切實可行的立法計劃,并在付諸實施直至提交人大審議之前,進一步征求群眾意見,力戒將“主導作用”與“閉門造車”混為一談。盡管“公民參與”不是地方立法的全部,但它是賦予地方立法“底氣”、增強主導作用“根基”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和程序。
四是追求“真管用”。法律的生命在于執(zhí)行,可行的關鍵在于管用。為此地方立法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實施性立法,即在國家層面立法大而全的事項范圍內,按照需要選擇小而精的立法事項,對上位法進行延續(xù)性細化立法,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自主性立法,即從當?shù)貙嶋H需要出發(fā),通過立法解決因法律缺位而制約本地區(qū)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突出問題。實施性立法既要嚴格遵循不與上位法相抵觸的原則,又不能一味地重復上位法,制作毫無實際意義的“花架子”浪費立法資源;自主性立法對于暫無法律法規(guī)依據(jù)的,應嚴格遵守對所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既不減損權利也不增加義務的立法原則,并且嚴格執(zhí)行報請批準和備案審查制度,確保立法質量,做到寧缺勿濫、真的管用,確保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主導作用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作者單位:安徽省碭山縣人大常委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