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流河畔八百古堡,是以古代王城和蔚州城為核心分布的。迄今三千七百多年的蔚縣,早在殷商時期,曾是“代國”的領地?!按鷩笔潜取皯?zhàn)國七雄”還要老的古國,約建于公元前201年。蔚縣在中國歷史地圖上標作蔚州,隸屬大明宣府,為古燕云十六州之一。毛澤東曾有評價:“燕云十六州,蔚縣是一州,是個大州?!?/p>
塞北第一古國
據(jù)北宋樂史所著《太平寰宇記》載:“代地本瞿、姜姓之國,周末強大,在七國前稱王?!边@就是說,“代國”是比“戰(zhàn)國七雄”還要老的古國,約建于公元前201年,是塞北第一古國、京西第一古城。而今天蔚縣境內(nèi)面積63.2平方公里的代王城鎮(zhèn),據(jù)考證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代國”國都所在地。
代地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北戎”,因春秋后期移居晉北代地而別稱“代戎”。當時,諸族雜處內(nèi)地、遷徙無常,諸侯割據(jù)頻繁、數(shù)分數(shù)合,代雖淪為藩屬,卻仍能堅守自己的“獨立王國”,并保其國境、國號不變,始終以代王城為治所,所以,代王城之名因此而得。
代王城作為北方著名的政治經(jīng)濟重鎮(zhèn),被各朝政權充分重視。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設天下為三十六郡,代地即為其中一郡,領縣十八,郡治即今代王城。
劉邦建立漢朝后,代郡被分封為諸侯國,國都仍在代王城。
劉邦并代、雁門、云中三郡為代國,派遣其兄長劉喜來鎮(zhèn)守,可惜劉喜不爭氣,來了不到一年,遭逢匈奴攻代,他居然棄國而去。劉邦廢了劉喜的王位,改立自己鐘愛的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代王。然而那時的劉如意年僅8歲,不能就國,劉邦只能讓自己信任的陳稀以代國相國的身份監(jiān)理代國。不料,陳稀在代國廣招門客、專擅兵權,最終叛漢而自立為代王。這種抗拒中央政府的政治錯誤是絕對不能饒恕的,陳稀當然會被剪除。于是,劉邦第四子劉恒(后來的漢文帝)于公元前197年被封為代王。劉恒系薄姬與劉邦所生,為避呂后謀害,于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離開長安赴代國封地生活了12年之久。在此期間,呂后身邊的宮女竇漪房被分配到代國賞賜給劉恒,受到劉恒寵幸,生下一女二子,其中一子便是后來的漢景帝劉啟。竇漪房后來成為赫赫有名的竇太后。
故而從某種角度說,以代王城為國都的代國,與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文景之治”頗有淵源。
至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劉徹正式對匈奴宣戰(zhàn)時,代國已經(jīng)降格為代郡,但依然很牛:因為飛將軍李廣曾任代郡太守,一代戰(zhàn)神霍去病率領800鐵騎橫掃匈奴腹地也是從代郡出發(fā)的。
王莽推行新政,改代郡為“厭狄”,東漢后恢復代郡,領縣十一,代縣為其一,縣治即今代王城。
自趙襄子滅代起,至“五胡十六國”止,代地歷經(jīng)秦、兩漢、三國魏、晉數(shù)朝,近800年間,始終以代王城為國(郡)治所。代王城,實堪稱為北方之歷史悠久第一城鎮(zhèn),更是蔚縣最早的城。
代王城的古街古巷
相傳,代王城有九門九關。“蔚廢代城,俗呼代王城,周二十五里,九門遺址沿存?!倍?,城池平面呈橢圓形的代王城,夯土的城垣大部分保留了下來,但當年的九門——正南的滎陽門,東南的興隆門,正東的寶源門,東北的迎海門,正北的富農(nóng)門、文勝門,西北的興圃門,正西的忠秀門,西南的崇德門,卻變成了夯土墻的九個大豁口。
不過,千年古代國的文化精神并沒有因為代王城的人去樓空而衰落無遺,它的血脈并沒有斷流。現(xiàn)今,在代王城圈內(nèi),尚存19個村堡,如南門子村、北門子村、水門頭村、城墻碾村等,從村名即可想見當年九門昌盛的景象。而被專家們確定為代王城宮殿的遺址區(qū)內(nèi),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仍能看出其殘余的瓦礫足有2米多厚,那該是多少間宮室才會用到如此巨多的瓦片呀!
走訪中發(fā)現(xiàn),村民們?yōu)榱朔N莊稼的過程中少些雜物的困擾,已經(jīng)很努力地把那些瓦礫堆聚到地頭,形成一個層層疊疊鑲嵌著灰色殘片的剖面。然而零星的瓦片還是不斷地出現(xiàn)在耕地里,偶爾還能看到有著小鹿或者卷云紋圖案的瓦當,異常堅硬地戳在泥土里。
行走在代王城的古街古巷中,就好像進到了一座歷史博物館。門樓上赫然在目的兩個磚雕大字“淳樸”,就好像是“脫口而出”地幫我們表達了此刻對于代王城的真實感想。
代王城有四堡,最大的堡居于中心地段,現(xiàn)名大堡子村,堡門已經(jīng)坍塌,僅有券門南部墻基的大青條石還能體現(xiàn)出堡門原有的高大威嚴;甕城已面目全非,但城門保存完好,門匾上刻寫著“古代”兩個醒目的楷體大字。該村村民郝進財告訴我們:這是明朝嘉靖年問題寫的匾額,是當時的村民們因為敬仰古代國、敬仰自己的祖先而精心鐫刻。在今人眼里,這“古代”確確實實堪稱“古代”!
在大堡子村西北角,有一個邊長約20米的正方形土城,夯土墻足有10米高,正南開有6米高的拱形券門,像一座天然土橋。進入土城內(nèi)院相當不易,有一個近3米高的土臺需要手腳并用才能攀爬上去,而一旦爬了上去,放眼一望,才發(fā)現(xiàn)這里原來竟是代王城的制高點。詢問了幾位上了歲數(shù)的村民,他們一口咬定:這里就是當年的代王宮。
撫摩著古代王城留下的風蝕殘壁,我們仿佛看到了戰(zhàn)馬嘶鳴越雄關、駝鈴叮當穿大漠的往昔場景……瞬間覺得古今就在彈指一揮間,覺得歷史從來不是斷裂的。
蔚州城 夯土城變身鐵城、兔城
蔚縣在中國歷史地圖上標作蔚州,隸屬大明宣府,為古燕云十六州之一。毛澤東曾有評價:“燕云十六州,蔚縣是一州,是個大州?!笔份d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始置蔚州,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棄代王城、建蔚州城??滴跞辏?693年),改蔚州衛(wèi)為蔚縣,隸屬宣化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蔚縣并入蔚州。民國二年(1913年),蔚州改稱蔚縣至今。
即使在被朝廷廢除“代”之國號,改稱“蔚州”,不再獨霸一方之時,蔚州仍是壺流河盆地上的“巨郡”,是維系京師安危溝通中原北方的要隘,也是古絲綢之路的一段重要里程。
但在遼、金、元三代的400年間,中土王朝雖然深諳蔚州的關鍵性,知道它是農(nóng)、牧藩屏以及“臨邊用武之地”,卻一再錯失話語權,使蔚州城因為突厥、沙陀、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的軍隊頻繁進攻而狼煙翻滾,戰(zhàn)事迭起。直到1369年,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揮師趕走元朝最后一個皇帝妥歡帖木爾,蔚州城才迎來了“翻盤”良機。
不過,當時的蔚州城自北周大象二年建成后,就未曾大修、擴建。元代的蔚州城,城墻完全夯土而成?,F(xiàn)存的蔚州城城墻,為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筑。
明洪武五年至十二年(1372-1379年),為了鞏固邊陲防務,明政府兩次修葺蔚州城,筑起了磚石結構的蔚州“鐵城”。據(jù)乾隆版《宣化府志》載,全國范圍內(nèi),級別為州城與府城的城堡共有10座,蔚州城竟是其中最早“甃以磚石”的堅固城堡。
蔚州歸屬大明之后,朝廷在此設立了地方軍事防衛(wèi)機構——蔚州衛(wèi),從此蔚州“衛(wèi)”“州”并立,亦即軍隊、地方并存。所以,蔚州鐵城既是軍堡,又是官堡,也可以說是官修之軍堡??傊瑥拈_工到竣工,足足用去了7年時間,修成之日,果然盡顯邊關重鎮(zhèn)固若金湯的“鐵”架勢。蔚州城的“城建規(guī)劃”確有獨到之處,城池突破了四四方方的傳統(tǒng)格局,呈現(xiàn)“凸”字形。奇妙的是,其北方凸起的部分并非北門或北城樓,卻設置了一座廟宇——玉皇閣。
玉皇閣高大巍峨的主體建筑上,“目窮千里”四字匾額一語道破天機——道出了此建筑的“瞭望”實質(zhì)。原來,玉皇閣位于周遭地勢最高的臺地上,具有
“遠眺”的地形優(yōu)勢,可將城北一望無際的田野盡收眼底,十分有助于監(jiān)視來犯之敵(北方游牧民族的驍勇騎兵)。因此,玉皇閣又名“靖邊樓”,蘊含著抗擊蒙元殘余勢力的寓意。靖邊樓坐落在北城墻高處,下面沒有門洞。也就是說,周長4.4公里、面積1.6平方公里的蔚州城,只有東大門“安定門”、西大門“清遠門”、南大門“景仙門”(此門1997年在原址上復建),卻未設北大門。
城門,既是一城之“門臉”,通耕牧,利商旅,也是城堡的安保設施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攻城莫不將最大火力集中于城門,城門一旦被攻破,城池即告失守。由于蔚州城地勢北高南低,若有蒙古兵從北方猛沖過來,極有可能造成壓倒性危局。所以,北面不開城門,形成悶葫蘆一個,還順勢將城壕增高了幾米。如果按照中國式城池“中軸對稱”的布局原理,我們居然在蔚州城內(nèi)“行不通”。當我們走下靖邊樓,向著正南方進入城池時,發(fā)現(xiàn)本該南北對應的南大門——“景仙門”,與靖邊樓完全不在一條直線上。而且,城內(nèi)許多標志性建筑之間,都沒有直通的道路。各個城門之間尤其如此。有時候順著一條街走下去,沒有見到任何地標就戛然終止,成了死胡同。
這種城門與街道、城門與城門之間的錯位,以及無地標性的街道設計,是基于何種考慮呢?我們思來想去,只能有一個解釋:令來犯之敵猶如墮入迷宮一般暈頭轉向。
呵呵,這個“凸”字形城池的造型還真是暗藏著深重的心機呀!不過,在普通老百姓口口相授的傳說中,“凸”變成了“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