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友
神州茶飲博大精深,茶葉被西方人譽為神奇的東方樹葉。在安徽,國人對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等名茶耳熟能詳,可在涇縣,還有一種神秘的“琴魚茶”,自古貴為皇家貢品卻鮮為人知。小河魚竟然能當茶葉泡著喝?豈不匪夷所思滿嘴魚腥?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如今的涇縣“琴魚茶”珍稀到論兩賣,你說稀罕不稀罕?
琴溪河里嬉琴魚
暮春一日,從聞名遐邇的“宣紙之鄉(xiāng)”涇縣縣城出發(fā),沿碧波奔騰的琴溪河逆流而上,一路上青山蔥翠松濤輕吟。鋪滿卵石的河流中密集的野生石斑魚、紅肚魚在茂密搖曳的水草中活力無限沖浪嬉戲,呈現(xiàn)出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醉美畫卷。15分鐘后,車子駛出一塊山坳后眼前豁然開朗,這塊扇形開闊地別有洞天,左邊古樹參天樹影婆娑,千年銀杏、香榧、紅豆杉沙沙低吟數(shù)不勝數(shù);右邊山坡林海蒼翠百鳥爭鳴,空氣至純胸襟大開。山谷中,幽靜的琴溪河靜靜流淌。沿村中一條青石板小道步入琴溪古村,修建在溪澗兩旁狹窄空地上徽派民居,那朝天的馬頭墻、鏤空的花窗鱗次櫛比,十幾座形態(tài)各異的木橋、石橋、水泥橋依次橫跨溪澗,仿佛在訴說著小村靜謐祥和的歷史。流連在古木參天涼風習習的琴溪村,徜徉在綠色仙境與生態(tài)天堂中,飽受城市霧霾窒息荼毒的肺一下子得以自在清新呼吸,大腦也驟然亢奮靈動起來。
層巒疊嶂的琴溪河兩岸泉水淙淙茂林修竹,相傳兩千多年前的趙國隱士琴高,潛心在琴溪河畔的獅子山溶洞內(nèi)修仙煉丹,常將丹渣倒于山下溪水中。不知丹渣是汲取了天地之靈氣,還是吞納了日月之精華,丹渣竟幻化成一條條靈動修長的小魚。傳聞午夜子時,小魚游動的潺潺溪水中不時飄出陣陣錚錚琴聲,悠揚悅耳迷魂醉心,許是琴魚們在自娛自樂發(fā)出的奇特聲響吧。一日,琴高修煉道成,化作仙身扶搖直上云霄。后人為紀念他,便將山下石臺叫琴高臺,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天然野生小魚則被稱為琴魚。琴魚未隨羽化登仙的琴高而去,長留在這片仙人之地陪伴一代又一代的樸實山民。每年清明谷雨時節(jié)琴魚會如期而至,它們潛伏棲息在清幽冷冽的山泉鵝卵石縫隙里,覓食則結(jié)伴嬉戲出游。
琴魚長相奇特,通體透明長不盈寸,當?shù)貪O民稱琴魚的標準長相是“龍頭鳳尾金酒杯”,即頭若琴首,口角處有兩根纖長“龍須”,眼若龍目,腹部有個酒窩狀吸盤以固定身子,以便在清澈激流中沖浪保持平衡。琴魚肉質(zhì)鮮美異常,遠在唐、宋時已是名貴珍奇的貢品。歐陽修有《琴魚》一詩贊曰:“琴高一去不復見,神仙雖有亦何為。溪鱗佳味自可愛,何必虛名務好奇?!备钊私薪^的是,琴魚只生長在獅子山琴高臺下的琴溪河中,且只在河流中游不足一千米長的一段水域中,除了這段水域,琴溪河上下游和涇縣境內(nèi)其他河流均不見其蹤影,這成了多年難解之謎。
筑壩建溝入竹簍
當清明的霏霏細雨籠罩涇縣大小山巒之時,一年一度的春茶飄香時節(jié)如期而至。此時琴溪河中的琴魚長肥浮上水面嬉戲,正是捕撈的好季節(jié)。緊鄰琴溪河的琴溪街上有300多戶居民,與20多年前山民熙熙攘攘地擁聚溪畔各使神通濫捕濫撈相比,而今擁有捕魚資格的只有琴魚捕撈制作非遺傳承人汪忠民和李江龍兩家,因為當?shù)卣畤懒蠲磕晗蘖坎稉?,杜絕涸澤而漁。汪忠民和李江龍在清明前一個月里,兩人總是相約下河攜手作業(yè),他們不用絲網(wǎng),采用代代相傳的“筑壩建溝”方式,選擇一個河段后揮锨壘石筑起簡易壩子后鋪上白塑料皮,塑料皮上壓再覆層粘沙土,此時壩外一端的塑料皮在水壓作用下已完全吸堵阻塞住上游水流,隨便從壩上取走幾個石塊便可開渠引涓涓細流而下形成落差,這樣捕魚人可隨意控制水流大小,否則水流太大魚兒沖不上來。攔水壩的完成使下游瞬間變成潮濕的灘涂,再用鋤頭在淺水處導引出一條淺淺小溝,這時逐漸干涸的河床上,黃燦燦的琴魚們陸續(xù)露出真容,或搖頭擺尾鉆出石縫,或掙扎著游向水凼。時機成熟,捕魚人每隔一段放置個頭大尾小的竹簍便可守株待兔。石壩頂部徐徐注入清流,清泉所至河床潤澤,喜逆流而上的琴魚絕境逢生便蜂擁般拼命地自投羅網(wǎng),它們順利從大頭竹簍游進,卻無法從竹簍尾部密匝的倒刺中潛逃游出,于是稀里糊涂地成為“簍中之魚”。
一掬琴高魚,聊用薦夜茶
起獲山珍河鮮,鮮美琴魚自然會用作盤中佳肴,當?shù)氐那亵~蒸蛋、蘭香(茶葉)琴魚等經(jīng)典時令名菜由于產(chǎn)量少季節(jié)性強,兼具解毒養(yǎng)身之效,在食客追捧下名聞遐邇身價大增。琴溪村里的農(nóng)家樂,取10余條鮮活小魚不用去磷,簡單清除內(nèi)臟,腌漬5分鐘下鍋煎炸,一道最原汁原味的椒鹽琴魚立馬可將游客味蕾挑逗到極限。紅燒也簡單,少許豆瓣醬、姜絲蔥花作料15分鐘便出鍋裝盤,若放在陶制小鍋中用木炭爐子加溫煮燉,香汁沸騰間,令人垂涎的濃烈魚香味迅速在空氣中彌漫開,只是沉醉般深嗅下便已身心陶醉。夾小塊魚肉輕嘬入口,肉質(zhì)滑嫩醇香綿軟入口即化唇齒留香,細細品之魚肉略帶清新甘草味,慢嚼細咽間味蕾快感起舞妙不可言,魚刺魚頭盡皆下肚,就連魚湯也悉被食客泡飯疾風卷殘云般吃個精光。因琴魚捕獲后出水即死,當?shù)厝藥缀跞坑脕碇谱黥~茶。趁著鮮活將琴魚洗凈去除體內(nèi)雜物腥味,馬上放入一鍋特制沸水中,沸水是放入了茴香、桂皮、冰糖、茶葉等調(diào)味香料熬制而成的高湯,以鎖住琴魚的鮮味。琴魚在高湯中翻滾十多分鐘旺火熗熟,在濃烈的香味彌散中,一俟魚體泛白圓滾狀即熟透,須馬上用竹篩撈出。篩撈時力道把握非??季咳珣{經(jīng)驗,要確保魚翅魚鰭魚尾的完整。而后放入鋪滿稻草的篾匾上晾曬去濕,再置于柴火灶口邊用木炭文火烘焙20個小時,成型后的青黑色魚干色澤明潔不粘連不變形,至此,魚干制作完工,它便是琴魚茶的茶葉了。這種魚干茶葉放在特制的竹筒或錫紙罐里,無需更多的調(diào)味品,口感細嫩酥軟、鮮成飽滿挑逗味蕾且便于長期保存。烘焙成型的琴魚干在清明期間與同時采摘的春茶一同上市,不僅有著涇縣茶尖細盈寸的外形,也有著春茶的沁脾清香,平時或逢年過節(jié)可用來沏茶或作湯,作為杯中佳茗或上乘珍饈招待貴客,主人面子十足絕對的高大上。
初夏時節(jié),在非遺傳承人汪忠民家中終得一堵魚茶芳容。只見他從竹筒中取出一撮褐色琴魚茶,但見魚干外形卷曲長短一致,酷似炒青綠茶。但注目仔細端詳,竟是一條條小魚!撿條入嘴一嚼,細嫩清甜酥脆滿口魚鮮幽香。汪忠民把那撮琴魚干放到透明玻璃杯中,將沸水分兩次徐徐倒入。隨著杯中騰起的水霧,少頃那清澈淡黃色茶湯中的琴魚竟一個個“死而復生”,齊刷刷頭朝上、尾朝下地排列開來,它們在杯中唇微啟眼圓睜,有一種似笑非笑的嫣然,擺尾游弋悠閑自樂栩栩如生情趣盎然,與活魚戲水絕無二致,讓人不禁驚嘆于這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伴著縷縷成濕淡雅的茶香,先輕呷一口茶湯,滯留壓舌下稍稍含漱,一股從未有過的奇妙清香便在唇齒中四溢開來,志得意滿恍惚間,飲者便有些飄然若仙。細細品咂下,絕無半點的腥膩味,原來這是制茶的香料湯汁早把魚腥沖掉或壓制住了。泡幾茬水后,魚干綿軟嚼之生津可口留香,醇鮮回味綿長。如此杯中尤物,難怪從唐朝開始,琴魚茶便一直是朝廷貢品,更惹得大詩人陸游在《冬夜》中便有了“一掬琴高魚,聊用薦夜茶”之感慨。此外,北宋詩人梅堯臣曾寫下不少詩贊美家鄉(xiāng)古宣州涇縣的琴魚,他在《宣州雜詠》詩中詠道:“古有琴高者,騎魚上碧天。小鱗隨水至,三月滿江邊?!倍诹硪皇自娭袆t說:“大魚人騎上天去,留得小魚來按觴?!币馑际窍扇饲俑唑T著大鯉魚上天去了,留下這些曠世奇才的小魚在人間彈奏著琴音……
現(xiàn)在的高檔山珍琴魚茶不僅捕捉、制作走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就連琴魚茶的包裝也就地取材與時俱進,多是裝在做成工藝品的竹筒里,干燥祛濕又具保存收藏價值?,F(xiàn)在市場上又多了一種元寶竹籃的精美包裝,提柄是一對竹根,很是精巧養(yǎng)眼。但精明的飲者,多喜歡直接鉆到琴溪村民家中淘貨砍價。樸實的主人給客人雙手捧出的琴魚干,色澤青褐不焦不暗,放在嘴里一嚼脆中帶綿滿口淡淡幽香,雋永而悠長。倘若相談投機甚歡,好客的主人一準將干魚沖入玻璃杯中讓你先嘗為快……
絕世魚茶詠先賢
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日漸稀少的琴魚更顯彌足珍貴。如今,人們來到琴溪只為一睹琴魚的曼妙靈動,一聞琴魚的千年美麗傳說,其生態(tài)文化價值已遠遠超過食用價值。據(jù)非遺傳承人汪忠民介紹,十多年前他每年清明前后下河捕魚,每次漁獲都在數(shù)十斤左右,現(xiàn)在一年比一年少,一天只能捕捉幾斤,市場上極難見到。今年的清明前一個月僅收獲鮮魚400多公斤,制作成魚干也就100多斤。琴魚茶論兩賣,每兩60多元供不應求,所以能品到魚茶的人確實不多。物以稀為貴。
近年來,每至姹紫嫣紅草長鶯飛的陽春三月,琴溪河東岸便紅裳飛衣游客如織,路一側(cè)停滿了車,許多人扛著“長槍短炮”紛紛跑來圍觀拍攝捕琴魚,看制作琴魚茶的工藝流程。但隨著電捕魚、水源污染對河流生態(tài)的影響,琴魚產(chǎn)量少之又少極為有限,村里以前還有不少漁民操此營生現(xiàn)在只得出門打工討生活。好在琴溪鎮(zhèn)為保護“舌尖上的文化”可持續(xù),十多年前已實施了流域保護措施?,F(xiàn)在每年從4月中旬開始,琴溪河實行為期半年的嚴苛禁漁制度,劃定保護流域界線專人值守,并立設“中國琴魚原產(chǎn)地保護碑”警醒世人,竭力保護這一奇特物種,才讓汪忠民這個傳承人沒有失業(yè)。在鎮(zhèn)里推動下,琴溪鎮(zhèn)“抓大放小竹簍生態(tài)捕魚”及原生態(tài)琴魚制作技藝2012年申報宣城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獲批后,琴魚古法捕撈制作技藝申報安徽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工作進展順利。
“茶葉片片源茶樹,都道此則千年鑄。誰料皖有琴魚做,初見結(jié)舌又瞠目?!币粋€千年流傳的神話,勾勒出古人琴高恩澤百姓的不老傳說。上桌是盤中珍肴,品名乃茶中之魁,仙人駕鶴已西去,琴溪河水依舊潺潺流淌。汪忠民和李江龍每到清明也會如期拜訪尋覓水中精靈,收獲大自然的恩賜。只是讓人擔憂的是,多年以后,世人還會見到曼妙的琴魚舞姿,品味到絕世的魚湯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