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鋒+李歡歡
摘 要:“雙一流”建設是實現(xiàn)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zhàn)略,也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有效途徑。在建設過程中,要把握“正兵”與“奇兵”同建,“一流”與“非一流”兼顧;“高峰”與“低谷”俱贏,以“重點”帶動“一般”;教學與科研并重;重視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硬實力”與“軟實力”共抓,有“大樓”也要有“文化”。
關鍵詞:新時代;“雙一流”建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著力點
回想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正式印發(fā)《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時引起的巨大社會關注,可謂聚訟紛紜,爭鳴之聲不絕于耳,折射出社會上對“雙一流”建設的背景、意義及達到的目標仍存有疑惑。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不統(tǒng)一,步調則很難一致。這不利于新時代“雙一流”建設。筆者愿就此問題,談一些認識。
深刻理解“雙一流”建設的深遠意義
1.“雙一流”建設是實現(xiàn)中國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zhàn)略
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 為實現(xiàn)高等教育強國發(fā)展戰(zhàn)略、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世界大國崛起的歷史表明,國家的強盛依賴于其高等教育的強盛。只有成為高等教育強國,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1]。當代中國雖然已經(jīng)建成了世界上最龐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但是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shù)量過少、水平偏低,在綜合實力、學科水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在世界頂尖大學和頂尖學科群中還鮮見中國大學身影。
目前,頒布的《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和《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科學分析了我國高等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學中的歷史方位、一流大學基本特征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和趨勢,繪制了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清晰路線圖,為我國建成高等教育強國明確了任務路徑,吹響了打造頂尖學府、沖刺國際前列、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邁進高等教育強國的“沖鋒號”[2]。
2.“雙一流”建設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有效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類院校的辦學層次、規(guī)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先后通過“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高等教育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一批頂尖大學的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隨著“211工程”“985工程”等的深入推進,其弊端日益呈現(xiàn),特別是形成了高校之間身份固化、不可逾越的鴻溝。而現(xiàn)在出臺的“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和《實施辦法》不搞世襲制、不搞終身制、不搞一刀切、不搞清一色,[3]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fā)展,加快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積極采用第三方評價,提高科學性和公信度;資金分配要更多考慮辦學質量特別是學科水平、辦學特色等因素,動態(tài)調整支持力度等,這不啻為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機制變革的施工圖,為打破高校身份壁壘、最大限度釋放高等教育改革紅利提供了有力的措施保障。
科學把握“雙一流”建設的路徑與著力點
我們必須清楚,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并不是立刻就變成了“雙一流”,要想讓愿望變?yōu)楝F(xiàn)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建成“雙一流”大學,是必須回答好的時代命題。
1.“正兵”與“奇兵”同建,“一流”與“非一流”兼顧
《孫子兵法》中有句話:“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本透叩冉逃?,如果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綜合性大學是“雙一流”建設的“正兵”的話,而一些頗具實力但學科相對單一的特色型大學則是“奇兵”;如果說已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的大學是“正兵”的話,那么未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的高校則是“奇兵”。在當前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毫無疑問,要“集中資源、率先突破”,重點建設好“一流大學”;同樣,也不能忽視那些學科特色鮮明、師資隊伍整齊、專業(yè)結構有梯次、實驗平臺精良并齊全、具有較完整的技術鏈和創(chuàng)新鏈的高水平行業(yè)特色型高校,要給資金、政策,扶植一批有實力、有特色的院校沖擊“世界一流”學科[4];同樣,也要本著“帶動整體”的精神,支持具有潛力而未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的高校。只有這樣,才能在“世界一流”建設的過程中帶動高等教育水平整體提升,最終實現(xiàn)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2. “高峰”與“低谷”俱贏,實現(xiàn)以“重點”帶動“一般”
學科是“雙一流”建設的基礎?!半p一流”建設《實施辦法》中指出,學科建設“要優(yōu)化學科建設結構和布局,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形成調動各方積極參與的長效建設機制,以一流學科建設引領健全學科生態(tài)體系,帶動學校整體發(fā)展”。在高校內部,有重點學科,也有一般學科,重點學科與一般學科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一般學科的支撐,任何重點學科都不可能長遠發(fā)展;“一流學科”一定要有與之相適應、相匹配的一般學科來支撐。所以,在將重點學科建成“一流學科”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或削弱一般學科的建設。集中力量建設“一流學科”,絕不是簡單的學科撤銷和調整,絕不是以犧牲一般學科的發(fā)展前景為代價,而是整個學科體系均衡化發(fā)展的實踐探索。以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為例,在設計如何建設一流學科中,學校確定了“瞄準一流、梯級建設、漸次突破、共同發(fā)展、全面提高”的基本思路,集中優(yōu)勢學科力量,圍繞開放型經(jīng)濟建設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實現(xiàn)重點突破,率先進入國際學術前沿;按重點建設學科、重點支持學科、重點培育學科三個層次分目標、分階段開展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學科體系,為實現(xiàn)學校學科建設長遠目標打好基礎;開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的新型高端智庫,把學科建設成果轉化為服務國家決策的能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各個學科之間互動互補、互為支撐的綜合優(yōu)勢,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建設面向開放型經(jīng)濟的學科高峰,實現(xiàn)學科“高峰”和“低谷”俱贏的效果。endprint
3.教學與科研并重,切忌畸輕畸重的“單腿跳”
不容否認,在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上,從來沒有忽視對教學工作的重視。同樣不可否認,雖反反復復強調教學的重要性,而實際上,教學則日益被輕視、甚至被忽視。
“雙一流”建設的目標是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因此,有高校以一流學科、以瞄準世界前沿的科研成果作為“雙一流”建設的著力點,普遍重視學術研究成果。其錯誤的邏輯推導,就是將主要精力投放在科研上,從而忽視或削弱了教學工作。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不僅僅是科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大學,更是重視人才培養(yǎng)質量、具有優(yōu)秀本科教學的大學,是以科學研究為高水平教學提供支撐的大學。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必須要有一流的本科教學。[5]“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核心任務。”大學應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提升知識傳播的效率,著力于培養(yǎng)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
4.重視一流師資隊伍建設,嚴禁上演高層次人才“乾坤大挪移”
“雙一流”建設,關鍵在“人”,在于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于是,為了在“雙一流”建設中占據(jù)優(yōu)勢,有些高校除了購置設備、修繕教學科研場所外,便是開啟了“搶人”模式。百萬年薪、科研啟動經(jīng)費等都成為高校招募“良才”的砝碼。有些高校,只要有“頭銜”,不管人才本身是否適應學校的實際情況,一律挖來,絲毫不顧人才引進后是否能真的將所在學科建成名副其實的一流學科。這種“互挖墻腳”的行為,使得急功近利、惡性競爭等問題暴露無遺。盡管國家已出臺政策,對這種單依靠金錢和待遇吸引人才的做法叫停,規(guī)范東部高校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qū)高校挖人才,但高層次人才“孔雀東南飛”的趨勢依舊盛行。這種高層次人才從中西部到東南部、從四周到首都和經(jīng)濟基礎好的大城市聚攏現(xiàn)象,就是高層次人才“乾坤大挪移”。此風不僅不會增加高層次人才總量,反而使得高校內耗嚴重,助長浮躁之風和短視行為,拉大高層次人才地區(qū)分布差距等,可謂弊端重重。
同時,造就一流師資隊伍,要注重“引進”與“培養(yǎng)”并重。這里說的“引進”,不是指在國內高校瘋狂“挖人”,而是要去世界一流大學里覓“將才”、引“良才”,通過激勵措施,吸引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的人才,同時以“培養(yǎng)”為核心,實現(xiàn)人才的本地化。要通過前瞻布局,提早發(fā)現(xiàn)、跟蹤,重點遴選培養(yǎng)一批熟悉中國國情、學科基礎扎實、科研潛力突出的優(yōu)秀青年人才,大力推進不同層次、不同背景、不同學緣的教師交流融合[6],扎實推進“雙一流”建設。
5.“硬實力”與“軟實力”共抓,避免有“大樓”無“文化”
由于有“雙一流”建設資金的支持,各高校不約而同地加大了對實驗室等硬件設施的升級改造。[7]一流實驗室為一流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成長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為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為科學研究的驗證和創(chuàng)造提供了舞臺,為成果的轉化提供了實訓和實踐的平臺。誠然,加大對硬件設施的投入意義重大,也十分必要。但是,“雙一流”建設,光靠硬件設施等硬實力是不夠的,還需依靠大學自身的精神和文化的塑造等“軟實力”。
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也僅非“一流大樓、一流設備之謂也”,而是必須注重培育和建設一流的文化精神和氛圍環(huán)境?!坝形幕叨?,方成一流大學”。所以,“雙一流”建設,必須要注重大學內在的精神文化建設,要培育優(yōu)良的校風、學風,要涵育優(yōu)良的人文生態(tài),而這些遠比顯性的“一流的硬實力”要困難得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風和學風,猶如陽光和空氣,決定萬物生長一樣,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成長?!眱?yōu)良的校風、學風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它一旦內化為全校師生共同的精神需求、行為規(guī)范和追求目標,就會對每個人產(chǎn)生強烈的熏陶和感染,產(chǎn)生直接的推動和影響。因此,我們要將校風和學風建設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通過打造一流的大學文化,深化立德樹人工作,來推動一流大學建設。
面對國家發(fā)展的強烈需求、國際世界的激烈競爭,高等教育戰(zhàn)線必須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核心要義,始終立足中國大地,始終把握戰(zhàn)略定位,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投入到“雙一流”建設的偉大實踐中。
參考文獻:
[1] 汪明義.大學與大國崛起[N].中國教育報,2013-11-22(5).
[2] 中國吹響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沖鋒號[EB/OL].(2015-11-06)[2017-11-17].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5-11/06/c_134790395.htm.
[3] 國務院關于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2017-11-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4] 李言榮.“雙一流”建設 行業(yè)特色高校不可或缺[N].中國科學報,2017-03-21(5).
[5]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7-11-17].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6]譚天偉. “雙一流”建設關鍵在“人”[N].光明日報,2017-06-06(13).
[7] 金升菊. 以一流實驗室建設推動“雙一流”發(fā)展[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8):51-52.
(作者單位: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于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