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鉤
宋朝官二代:我們不是高衙內
◎吳 鉤
今人說起古時的“官二代”,必先想起高衙內。拜《水滸傳》所賜,施耐庵筆下這位欺男霸女、臭名昭著的高衙內成了宋朝官二代的典型符號,以至于現代人以為宋朝是盛產這類惡衙內的時代。史實并非如此。
兩宋是儒家興盛的時期,讀書始終是官二代生活的主題。兩宋141位宰相,官二代有62人,其中53人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只有9人純靠祖蔭得官。從這個統(tǒng)計也可以看出,宋代官場官二代所占比例始終不如平民百姓,而且官二代絕大多數也靠科舉晉升。
就總體而言,宋朝官二代至少不比其他任何時代的官二代差。元代的“舊臣勛閥”子弟有世襲官職的特權,“權豪勢要之家”甚至可以打死人不償命;清朝后期的八旗子弟也差不多成了游手好閑、好逸惡勞之輩的代名詞。而這種群體性的官二代腐化現象,都是宋代所沒有的。宋人約束官二代的機制可分為兩種,一是道德、風俗的軟約束,一是法律、制度的硬約束。
宋代的士大夫家庭很重視培養(yǎng)子孫的品行。中國家族宗法制,在宋代繁榮起來。宋代士大夫家訓不僅數量多,而且,很注重對家人的品德教化。
那么如果官宦子弟橫行不法,作為硬約束的法律能作出公正的懲罰嗎?在司法理念上,司馬光說:“有罪則刑之,雖貴為公卿,親若兄弟,近在耳目之前,皆不可寬假?!痹谒痉ㄖ贫壬希未汛_立了“獨立審判”的原則。按規(guī)定,州縣法官獨立進行審判,不得征求上級法司的意見;上級法司如果干預州縣法官審判,則以違制追究責任;法官可以不必理會皇帝與宰相的意見。宋代的臺諫系統(tǒng)有個特點:完全獨立于行政系統(tǒng),掌監(jiān)察、司法、審查之權,與政府形成“二權分立”之勢,這使得制度性的硬約束特別有力量。因此,在這些教育和約束下,宋朝的官二代是不可能像高衙內那樣的。
編 輯/夕 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