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下,國際間交流日益頻繁??萍冀涣鞔龠M各國經(jīng)濟發(fā)展突飛猛進,旅游業(yè)也邁進全球化時代。很多外國游客渴望通過旅游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民俗風情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情況,因而漢語旅游文獻的翻譯已成為我國對外宣傳、吸引國外游客的重要途徑。根據(jù)Reiss的文本類型理論和Vermeer的目的論,原文本的類型不同,其翻譯目的也會有所不同,翻譯不同類型的文本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從文本的角度探討旅游資料的翻譯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
二、目的論
功能翻譯理論家凱瑟琳娜·賴斯在 1971 年出版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中提出了功能翻譯理論思想的雛形。而后,漢斯·威密爾在與賴斯合著的《翻譯理論基礎概述》一書中正式提出了“功能目的論”這一概念,認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人類活動,并強調(diào)翻譯并非簡單的由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轉(zhuǎn)換的活動。之后,克里斯汀娜·諾德對功能派理論進行全面總結(jié),使其更加系統(tǒng)、完善。
目的論認為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行為的目的,強調(diào)譯文應該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以譯文的預期功能為目的,使譯者擁有更大的自由。目的論指出,所有翻譯活動遵循的首要原則是“目的原則”,譯文讀者是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譯文讀者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閱歷,每一種類型的翻譯都有特定的受眾,因此翻譯是在“目的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的受眾而生產(chǎn)的語篇”。所以,在目的論下進行旅游文本翻譯,需要充分考慮旅游文本和景點的特點的同時,并高度重視譯文的交際功能和社會功能,以提高譯文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可接受性。
三、旅游文本的特點和翻譯目的
旅游文本包括經(jīng)典介紹、廣告標語、告示標牌、民俗風情畫冊、古跡楹聯(lián)解說等內(nèi)容,是一種對外宣傳資料(方夢之,毛忠明; 2005)。旅游文本是一種大眾化的通俗讀物,其目的是幫助游客了解相關的自然、地理、文化方面的知識。就其問題功能而言,傳遞信息和誘導行動是旅游資料的兩個主要功能,因而其語言表達必須準確、通俗、簡潔,能雅俗共賞,利于不同層面讀者理解和接受(賈文波, 2004)。因此,旅游文本翻譯應從目的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到讀者的閱讀目的和閱讀習慣,注重原文與譯文間信息內(nèi)容和文體功能的對等,最大限度的取得旅游產(chǎn)品的預期效果。
英國翻譯家紐馬克將文本類型分為表達型、信息型和呼喚型。旅游文本屬于呼喚型文本,具有其自身的特點。根據(jù)功能翻譯理論的觀點,旅游翻譯應注重突出譯文的“呼喚”功能,注重信息的傳遞效果,使譯文讀者盡可能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
四、南海神廟旅游資料翻譯的策略和方法
翻譯旅游文本時,譯文對原文的形式和語言結(jié)構(gòu)依賴程度不同于文學文本翻譯,譯者應將重點放在原文內(nèi)容上。譯者需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采用適當?shù)姆g策略和方法。以南海神廟旅游景點為例,在翻譯旅游文本時可以運用以下方法:
(一)增譯法
增譯法是對源語文本中的字、詞句的字面意思進行注解說明,這種翻譯方法能使外國讀者了解字、詞、句本身的字面意思。二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為一些字、詞、句增加一些目的語讀者可能缺乏的相關的背景信息,使得目的語文本更容易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旅游文本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人名、地名、朝代、歷史事件、典故傳奇等等,目的語讀者往往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運用增譯法,可以增加譯文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如:例句1
原文:南海神廟坐落在廣州市黃埔區(qū)穗東街廟頭社區(qū)。古廟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十四年( 594年),至今已有1415年的歷史。
譯文:Nanhai God Temple, located in Miaotou Community, Suidong Street, Huangpu District of Guangzhou , was built in the year of 594 in the Sui Dynasty with a history of 1415 years.
源語讀者因了解國家的歷史,可能對“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很熟悉,但目的語讀者卻可能對此一無所知。翻譯時用年代數(shù)字解釋“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增補了古廟修建的確切時間,既保持了中國文化的特色,也有助于他們了解中古歷史和文化。
(二)省略法
根據(jù)目的論的“目的原則”和旅游文本的特點,只要漢語文化詞是作為華麗的辭藻出現(xiàn)在文本中,不是讀者理解原文的必要信息,就可以采用省略的方法.只要省略能夠在達到譯文目的的同時不損害作者的意圖,就不違背“忠誠原則”。
原文:拜亭俗稱禮亭,是歷代帝王御祭南海神的地方,這座拜亭是仿明風格的現(xiàn)代建筑。歇山重檐,紅柱紅梁,富麗堂皇,中間放置漢代銅鼓,氣派威嚴。這種拜亭在廣州是很罕見的。
譯文:The Worship Pavilion, commonly known as the Ceremonial Pavilion, was where emperors of the past dynasties would worship God of South Sea. The Worship Pavilion is a modern architecture in the Ming Dynasty style. With multiple eaves, red pillars and red beams, it's grand and magnificent. In the middle of the pavilion is a copper drum, which is very stately. The Worship Pavilion of such kind is a rarity in Guangzhou.
原文中的一些修飾詞出現(xiàn)在譯文中會顯得繁雜,不符合旅游文本的特點,夸張有余而真實感不足。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可以選擇適當?shù)氖÷圆槐匾男畔?,只譯出原文的主要內(nèi)容,使譯文顯得流暢自然,景物描寫得真實客觀,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實現(xiàn)旅游文本的宣傳功能。
五、結(jié)語
本文根據(jù)翻譯目的論這一理論,結(jié)合旅游英語翻譯的目的和特點,分析了南海神廟旅游資料的翻譯,指出翻譯目的論這一理論對旅游英語的適應性和可行性,并為旅游文本翻譯提供了適當?shù)姆g策略和方法,以期促進旅游翻譯的發(fā)展和旅游文化的對外交流。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